外语教学中文化立场构建的困境及其对策

2024-05-17 20:21吴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立场外语教学外语

吴佳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 756099)

为了实现外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应该逐步培养跨文化应用能力,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灵活处理不同文化的差异、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包容的能力。这样的外语学习趋势使外语教学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多元社会并存的现实,接受不同文明的存在,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多元共存、平等发展”的观念。故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进行界定,以及对其适应性现状进行研究,是实现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1 文化立场的内涵及确立必要性

1.1 文化立场的内涵

文化立场是基于现实、真理和意识的概念,其来源丰富,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关于有感觉、态度、信仰的主题观点;二是关于某些文化主体施加权力的实体;三是关于真实的有关信息、情况或想法的主题[1]。以上关于文化立场组成部分的概念解释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哲学研究中相互联系的。因而,文化立场通常是文化交流者说明某些文化信息,影响人们对现实思想的判断,它也被认为是人们统称的文化经历、个人感受,以及文化态度和信仰等。在英语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种思考方法与基础战略,这依赖于文化整合的原则,把文化元素融入语言学习的理解过程,并认识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而不是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还要对其进行扩展或者补充。确立文化视角是跨文化响应式教育的核心,其目标在于教导学生理性看待文化差异,提升他们对于各种文化模式的包容度,防止其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基准去评价其他民族文化,进而引导其形成一种跨越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交流技巧。英语教育不仅是教授文化,更是基于跨文化的响应式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性处理文化差异,提高他们对外部文化模式的接纳程度,并且避免将自身的民族文化作为评判外部文化的标尺,最终形成一种超越自身文化局限性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能。所以,转变英语教学中的单向语言学观点,转而进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角度转换,使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跨文化学习,这是当前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1.2 文化立场确立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中国的外语文科领域一直遵循着基于传统语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法、翻译法和听讲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在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中展现了显著的一元化语言观,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传授词汇、句型等相关语言信息[2]。因而,明确外语教学中文化立场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确立了文化观点,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同时也强调并加强了各地区之间在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

文化立场的确立,特别是在跨文化教学中明确本国的文化立场,一切以发展本国文化为主的目标导向教学,对于外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的,“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这表明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 同时也强调了在外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融入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这是所有外语文科的核心部分之一。因此,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对外交往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明白的是他们的母语国家的价值观始终都是他们在接触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时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英语作为国际通用工具的重要性和其背后承载的历史及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力[3]。这个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深度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因此,以母语为基准的文化立场,客观看待目标语文化,整合以文化符号为代表的语言,以及综合文化因素以实现跨文化教学,有利于在本国文化立场下了解不同文化模式和准则,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内涵关系。而基于本国文化立场进行跨文化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理智地对待文化差异,并通过对比差异取其文化的精华,运用到本国的文化发展之中。此外,确定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观点也能够提高对各种文化模式的包容度,避免以本族的文化准则来评价他人的文化,从而培养一种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巧。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外语教学中文化立场的构建困境

2.1 文化立场界定模糊,难以平衡双语学习目标

英语教育不只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也是一门旨在扩展知识面的素质教育课程。英语学科中最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教学只是语言知识教学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文化立场的界定,只是将文化教学等同于语篇的文化背景介绍,文化知识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教学上,并没有引导学生在明确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语篇的文化内涵。同时,正因为大多教师未先确立文化立场,即引导学生在比对不同文化差异中学会取其精华为本国文化发展所用。英文文化教学中,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多元文化,也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其文化习俗和节日等,但是用目标语表述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时却出现不会表达或表达错误的“文化失语”现象。文化失语现象就是在文化教学中未能提前明确文化立场而导致母语和目的语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学生一味地学习外国语言,培养了一定外国文化素养,却忘记了应该将所学的外国文化更好地与本国文化对比理解,从而总结出文化共性,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再者,对文化的定义不清也反映出各个级别及各阶段英文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并没有解释清楚文化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部分学科的学习规定也没有提供实施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细节,缺乏从宏观角度的计划和引导,导致文化教育位置的宽泛或含糊。这就表明系统性的英文学习并未包含文化培育的具体需求,同时也不能确保文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2.2 外语“工具性”化教学,忽视文化理解力培养

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里,文化和传统正在经历变革与创新的洗礼,在多元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获得机会并遭遇诸多困难。与此同时,新生文化也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多样性的社会架构之中,因此有必要利用各类不同类型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以文化为基础的服务社会的方式,正是导致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为文化多元化产生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该确立文化立场,在坚定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不同文化给予尊重和包容。当前的外语教育主要侧重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外语课程的语言学角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更未确立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立场。应试教育下的外语教学仅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教育价值内涵并没有被深度挖掘,故文化教学作为教育深度价值的一部分容易被忽视,因而学生多元文化的鉴赏与理解力下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把语言当作应试手段,那么对于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就仅限于关注词语和规则的学习,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而忽略英语教育文化视角塑造及发展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英语学习过于偏重英语语言学的角度,进而使语言和文化的深层联系被割裂开来,同时学生因缺乏文化观点而难以识别各种文化差异。如果学生失去了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其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世界文化的表现将大为逊色,不利于学生用学习到的外语知识构筑整体的、系统的文化世界,影响其辨别多元世界文化的能力。

2.3 轻视文化问题,文化价值观培养失衡

文化价值观是优秀文化的沃土,是文化自信产生的来源,是滋养优秀文化的甘霖[4]。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教育[5]。而文化立场的明确,是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在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时,坚定的文化立场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解决文化冲突带来的各种文化问题。在现代中国,如果学生的文化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确立和培育,就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引发文化认同危机,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困扰和挑战。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是文明载体的符号性表达。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的传授,培养了“纯语言能力”,即能“造出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6]。这些学生只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却没有系统地培养其文化价值观,虽具备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但由于缺乏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培养,用本族语文化进行言语交际时未能系统了解中外国文化差异,以至于在各种文化问题上错误百出。而文化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影响其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又会加剧跨文化交际中由未明确文化立场而导致文化问题的恶性循环,影响学生文化适应力的培育,导致学生外语学习人文精神的缺失。正如钱穆所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7]。我们处在双向开放的时代,对话交际逐渐频繁,外语教育应该以发展本国文化立场为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身具备的独特文化思维帮助我们形成文化价值观,以此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交际中学习文化和理解目标语文化。

3 多元文化背景下外语教学中文化立场的构建措施

3.1 以史为鉴,明确双语学习目标

洋务运动时期,以“中体西用”为目的开设公办外国语学堂,即京师同文馆,借西方器“物”以固封建之“本”。“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时期盛行,在构建当今文化立场时也需要以史为鉴。文化立场的确立需要有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在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的文化状态下,清晰地认知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多元文化差异中不断坚定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8]。因而在外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中必须平衡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确立好教学目标。在文化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除了需要明确学习外国知识、外国文化内涵,以提高学生的外国文化理解力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外国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优秀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汇贯通理解,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外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注重课程思政,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认同接受和创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形成自觉、自信的心理状态。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代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将“人文性”融入教学中的文化适应

应试教育为主的外语课堂偏向工具性的教学而忽视学科人文性的培养,而人文性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文化适应是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9]。在外语教学中不仅应该注重语言能力的工具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人文性,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10]。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感受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人类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及其规范,是重视人的文化。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了解异国文化,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就人文性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的培养,需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力。文化适应力是培养学生的异文化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文化行为,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冲突和误解,正符合其学科人文属性的培养方向。因此,将“人文性”融入教学中的文化适应教师不只要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结合教材中的语篇与对话,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环境,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的了解,培养他们英语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

3.3 以多元主体解决文化立场的教学问题

文化立场问题在当代外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多方主体的重视。首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再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英语学科的语言学理论和需求分析理论,研究语言的文化定位、生源特点、人才培养规格等,确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文化立场的明确位置,重点提议文化立场在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明确等问题。在准确定位文化立场的位置后,平衡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为英语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服务,即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其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需要承担在教学中明确文化立场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激发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动力与兴趣,除了课堂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外,拓宽学生了解目标语文化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通过网络了解到的对目标语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明正立确的文化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某一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对多元文化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进行某一文化问题教学时,需要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客观理性、不注入个人情感地评价某种文化的优劣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交融。最后,作为文化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应该注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形成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以更大的文化包容性去感受异文化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与已学课文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理解其文化精髓,将特定场景的交际用词以正确的文化视角准确应用于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4 结束语

外语教学需要将语言、内容与思辨结合起来。同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需将三者结合。但是在结合之前,需要明确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立场,在文化立场明确后,学生可以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目标,克服母语对目标语文化学习的消极影响,融合语言知识与文化内容,以多元视域看待世界,增强文化适应性。教师需要将文化立场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融入学生人文培养,在面对不同文化问题时,引导学生在“站稳”文化立场基础上结合所了解的文化知识批判性地看待和思考,并从中总结出利于文化学习的启发点,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要想把文化观念融入外语教学中,需要各个参与者共同付出努力。最核心的是理解外语教学在促进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承担的文化传播、文化认知、文化交流,以及多元文化学习的职责。

猜你喜欢
立场外语教学外语
立场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