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引领下高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刍议

2024-05-17 10:27温晓妮张葆欣
山西青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体育类体育院校文科

温晓妮 尤 勇 张葆欣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2018 年,教育部正式做出全面推进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决定。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科技赋能人文社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四个方面。新文科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国家建设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新文科的价值旨归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彰显文化自信和培育新文化、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满足全面培养的需求。

一、新文科境遇下体育类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体育类专业的发展机遇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长足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健康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消费需求,而体育消费则是健康消费的重要组成,这为体育人才提供巨大需求空间。

从教育发展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回归本科教育本身的趋势。2018 年6 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专业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系列文件,颁布了多个重要政策。[1]这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也是一个良好的历史机遇。

(二)体育类专业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不明晰,同质化倾向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囿于学科专业目录局限,没有紧盯国家社会的需求变化,造成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严重失衡。一方面体育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体育毕业生在市场遭受冷遇,就业出现困难。

2018 年1 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 国标》)对体育类各大专业质量标准做出基本规定,在共同规格基础上仍留有更多自足空间,鼓励各个体育院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行差异化和区别化发展,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专业优势。但在实际发展中,各个体育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出现同质化倾向,对国家质量标准只是单纯照搬或简单微调,没有关注挖掘地域体育资源特色优势,造成人才培养的千篇一律。

2.课程内容更新缓慢,课程体系不够优化

体育院校中学训矛盾突出,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识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实践实训课时不足等问题突出。课程之间内在相互关联结合度不高,整体性不强,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素质要求的达成支撑不够。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及时跟进学科前沿,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主题课程选修。新科技对课程的改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等都不明显。教师观念滞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程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课程育人成效不够理想。

3.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欠缺,综合素养不足

虽然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有效监督,部分教师得过且过,教学评价组织不到位,实践教学停留于表面。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不难发现,体育院校毕业生存在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组织策划、研究创新等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体育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能力,忽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彰显不足,造成毕业生视域能力的狭窄。

二、新文科建设下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

新文科建设下,体育类专业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整合优化育人要素,主动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

文科教育具有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新文科建设主张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文科人才。体育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同龄学生相比,入学时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学生存在认知能力低、自律性不足、法纪观念淡薄、易于受外界影响等问题。很多高校习惯把专业课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割裂开来,把专业课教师育才与育人职责分离开来,导致专业课教学未能充分自觉地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功能[2]。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化专业育人功能,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生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深入挖掘体育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用体育精神、奥运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赛事规则等教育学生,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健美、以体促劳,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二)需求导向定位,促进专业优化

新文科建设要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服务经济社会,解决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为建设导向。体育院校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和专业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等,保持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主动面对我国蓬勃兴起的体育产业市场,及时新增相关专业,如体育营销、体育旅游、智能体育、电子竞技及体育产业MBA 项目等。发掘自身区位优势,结合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开办特色鲜明的专业,如北方体育院校可利用冰雪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办冰雪运动项目,适应北京冬奥会国家倡导的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巨大市场需求。开展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如体育与艺术、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文学等之间的融合,催生新的专业。

(三)坚持守正创新,夯实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体现,承载着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因此,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体育院校要依据《国标》,结合专业定位,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首先,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新文科倡导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专结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应然方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体育院校注重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广泛涉猎各学科专业课程,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后劲表现更加明显。我国体育院校要改变过于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弊端,改变各个体育院校忽视通识教育争相压缩通识课程课时的不妥做法。应该考虑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丰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建设具有体育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在新文科理念引导下,弥补了各学院在师资、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加强校内外教学资源的联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有助于补齐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

其次,守正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建议实施“A+X”形式的课程体系,“A”指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细化为A1 类学科基础,A2 类专业必修课程,A3 类专业选修课程。核心课程要有重要和次要之分,涉及面广但要能专精一面。以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A1 类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体育概论、经济法六门课程。A2 类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有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学、体育产业导论、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管理六门课程。A3 类专业选修核心课程有体育赞助、体育商务谈判、体育经纪人、体育市场调查、体育策划五门课程[3]。“X”是指各高校根据地区差异开设的其他必修和选修课程。

最后,创新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高校体育专业的方向性课程凸显专业“个性”,设置可积极创新,更好地匹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以新文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为指引,模块化专业方向性课程,构建课程群。如运动康复专业运动防护方向,包括健康体适能、运动医务监督、贴扎术、康复体能训练方法、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等课程。

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基础关键要素,着眼学生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变化,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加快体育专业教材建设,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及时吸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理论,体现出中国特色,进教材、进课程,从而构建中国体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四)科技赋能教育,推进模式创新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当下,利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已经成为共识[4]。在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领域,建构“智能教育”模式,以改变和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媒介的不足。

智能教育打破了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得以宣传推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智慧体育通过引入先进理念与技术,创新了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数据监测,教练员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状态,从而进行更加精准地教学和指导。同时,智慧体育还为教练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分享,有助于教练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智慧体育通过引入高科技设备和智能化系统,优化了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全面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体能状况,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和指导。

(五)更新教育理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高水平师资队伍决定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新文科建设要求教师要瞄准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教育教学能力体系。体育专业教师不仅要熟悉体育学科知识内容,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还应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尝试学科交叉融合,开拓视野与空间。针对跨学科师资力量紧缺从而根本限制跨学科课程开设的问题,体育院校要有计划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对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必要扶持,激发团队潜力和活力,选拔有潜质的青年学者,确保教师队伍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跨学科教育质量。面对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浪潮,教师要吸收掌握最新科技,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体育院校的教师更多活动在校园,缺少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理论往往与实践脱节。应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适时参与相关行业企业活动,增加实践经验,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

(六)强化实践实训,着力应用人才培养

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监督和考核体系,建立更多、更全面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增加学生校内学习期间的实践机会与学时,着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运动竞技比赛,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积极作用,推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加强与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运动员等级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构建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校行协同和校政协同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此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新文科建设刚刚起步,我们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文科的内涵与价值,客观分析新文科给体育类专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体育类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专业发展,夯实课程体系,科技赋能教育,加强师资建设,强化实践实训,系统推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朝着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体育类体育院校文科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