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生去向落实视角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

2024-05-17 10:27李松梅
山西青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课程教育

李松梅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财会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聚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明确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对三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数据的分析得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不足。梳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困境,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依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落实反映出的问题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发展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亦可谓深入人心。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高度重视,但高校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做到固本培元,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并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虽然大部分的高校将该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加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并未真正体现。为了客观反映学校教育对就业的重要性,现以K 医科大学、K理工大学和L 优质民办高校为例加以说明。统计的时间均为2023 年8 月31 日,数据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K 医科大学2023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78.01%,K 理工大学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4.4%,L 优质民办大学2023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4.01%。从毕业去向落实率来看,三所高校并无明显差距,K 理工大学与L 优质民办高校基本持平。但对其他数据仔细进行比对,三所高校在毕业去向分布比例的内容上明显不同。K 医科大学2023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为协议和合同就业39.91%,升学21.38%,灵活就业16.65%,自主创业0.07%,暂不就业8.44%,待业13.55%。K 理工大学2023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为协议和合同就业49%,升学17.8%,灵活就业1.9%,自主创业0.04%,暂不就业15.6%,待业15.66%。L 优质民办高校2023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为协议和合同就业76.17%,升学7.8%,灵活就业1.9%,自主创业0.07%,暂不就业14.06%。

在升学方面,K 医科大学的升学率(21.38%)明显高于K 理工大学(17.8%),L 优质民办高校升学率较低,仅为7.8%,这说明L 民办高校的就业升学率方面的工作有待提升。从升学率来看亦能反映出高校的就业质量和办学定位。就灵活就业而言,K 医科大学的灵活就业率为16.65%,明显高于K 理工大学、L 优质民办高校的1.9%和2%,这体现出K 医科大学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自主创业方面,K 医科大学为0.07%,K理工大学为0.04%,L 优质民办高校为0.07%。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在自主创业方面差距不大。由此不难得出,三所高校的2023 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并不高。

二、毕业生就业落实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我们从毕业生择业考虑关键因素、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和毕业生未就业的情况统计三个方面加以研究(数据采用了新锦成研究院2022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毕业生择业考虑关键因素:工作稳定性16.41%,薪酬福利水平16.25%,专业对口程度13.25%,个人兴趣爱好11.59%,工作地点7.23%,可兼顾家庭及亲友关系3.21%,单位社会声誉1.04%,地方人才引进政策0.72%,个人发展空间30.3%。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TOP 5):国有企业22.01%,其他事业单位17.15%,党政机关15.52%,中初教育单位13.76%,民营企业或个体9.74%,其他21.82%。毕业生未就业的情况统计:准备升学考试35.44%,求职中27.93%,拟参加公招考试14.41%,无就业意愿6.13%,签约中1.99%,拟应征入伍1.85%,拟创业1.37%,拟出国出境0.88%,其他10%。

择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在几个关键要素中,个人发展空间为第一位,占到30.3%,其次是工作稳定性,占比为16.43%。从这个数据来看,工作稳定性虽然不是最高,为第二位的因素,但结合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前五类就业单位来看,是导致自主创业率低和“慢就业”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期望最高的行业,占到22.01%,而排在期望值第5 位的是民营企业或个体,占比为9.74%,相差近2倍。由此不难得出毕业生择业时所考虑的关键性因素为职业稳定性。根据新锦成研究院2022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与2020 年之前相比,数据显示,毕业生对择业的稳定性要求不是减少,相反,毕业生在择业时对行业的稳定性要求逐渐增强,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这一点我们也能从毕业生未就业的情况统计中看出这种趋势。排在第一位的是准备升学考试,占比为35.44%,排在第三位的是参加公招考试,占比为14.41%。从这两项数据来看,占比已高达49.85%。拟应征入伍为1.85%,创业的仅为1.37%。综合上述三个要素的研究,我们得出毕业生择业时对行业的稳定性要求依旧成为择业主导趋势,对自主创业的意愿依然较低,分析其原因,学生认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去创业,其实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比较适合创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考公考编,不愿意去尝试创业。导致有创业潜力的学生,没有选择创业之路。从上述的就业分布情况和学生就业意愿来看,创新创业理念的缺乏是主要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的加持课程,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是该门课程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或许不失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打赢经济攻坚战,进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增进人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业创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高等学校作为承担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具体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组织机构,应进一步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化创新创业改革。

(一)提高思想认识,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上述三所大学所反馈出的问题为创新创业能力匮乏,高校的思政教育未能切实围绕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及社会的发展进行是其原因之一。这对就业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教师来说对学生的就业的思想教育依然是重中之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方面的融合是任课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关乎从学生出发的理念。创新创业,除了“外力”(学校、政府、社会)等关键因素外,最主要的还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决定性因素。学生主体性因素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引导。同时,认真贯彻“互联网+”创新创业和大学生“双创”的政策宣传,实行导师制,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训练。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宣传本校大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赛获得奖项的优秀团队及本校学长学姐及其他高校学生的创业案例,形成人人可创、人人想创、人人能创的良好氛围,进而更新和改变学生创新创业的观念和理念。

(二)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见成效,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数高校上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队伍由行政人员和辅导员构成,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自然难以保证。“没有创业经历的人教别人创业”,这似乎是个悖论,也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捷之路为校企联合,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建立一支校内外双向交流、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互补充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可以实施“走出去”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创业培训,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提升实务技能和项目指导能力,也可以通过挂职、顶岗、兼职等多种方式进入企业,在生产现场接受锻炼和考验,掌握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返回学校后,教师可以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用于专业教学、学生创新以及大赛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校企交流计划”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也使学生受益,促进了校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合作共赢。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是转变“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法,建构“学生中心”的线上线下SPOC 教学模式。

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将传统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习”顺序倒转,构建成效为本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第一,教师(Teacher)通过交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完成学生的分组;第二,每个小组(Team)的课程设计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包括理论的探讨范围、话题选择),小组内完成任务划分和计划;第三,教学开展。各个小组对线上线下学习内容助讲、汇报,小组成员、学生、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讨论(Talk),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第四,教师、学生对汇报内容打分及评点,重视过程性成绩。Teacher,Team,Talk,我们称之为“3T 教学法”,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

2.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建构SPOC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灵活采用翻转课堂等多元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情景教学,实现学生能动完成任务的有效学习。第一,建立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第二,线上线下教学大纲设计、备课、授课、考核的协同;多元考核,系统评价,推动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第三,线上线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化、微课化,实现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并进行教学安排。

3.重视实践教学,围绕能力培养,分阶段、多层次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紧扣创新创业核心能力,设置“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探讨“知识+ 技能+ 思维”模式。构筑创新实践平台,实行创业“计划、实训、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2]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联合办学”,建立稳定的创业实训基地。建立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程序,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新模拟训练班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更广泛的创业经验,开拓创新思路,补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将人才培养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进而实现成效为本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加持课程,承担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进而实事求是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之路。通过对三所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的分析,发现创新创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占比较低,说明高校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意识欠缺,高校可以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加持作用,更新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理念,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来培育或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实现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实现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课程教育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