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2024-05-17 10:27吴学行
山西青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艺术

吴学行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112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基于学分制环境,开展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方式创新改革,可为课程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此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1]。因此,创新改革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改革背景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特色底蕴,极易促使学生感悟真善美,养成健康审美情绪情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待社会与人生,且可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提升,同时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完美人格生成,在促进高校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艺术类课程早已无法满足艺术教育需求,必须针对性创新改革,以顺应新形势发展动态[2-3]。

(一)新媒体环境的迫切要求

新媒体技术诞生与新媒体平台兴起,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而新媒体突出性特征体现于可满足学生碎片化休闲娱乐需求,可满足随时随地表达自身见解与传播信息的需求,促使新媒体平台涌现了海量丰富资源,其中不乏艺术类课程及教育资源,其质量参差不齐,而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尚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影响,并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与素质培养。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积极采用新媒体环境优势,转变艺术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与课程体系,以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动态。

(二)国家政策规定的必然要求

高校艺术类课程开设与教学是基于国家政策规定指导开展的,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尤其是2015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14 年1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均明确指明了艺术教育方向与途径。2006 年3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创新能力、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同时促使大学生养成完善人格。所以,高校应遵循其进行艺术类课程设置。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课程早已逐渐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具体需求,高校应由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着手,考查学生艺术素养,明确学生艺术能力,以针对性改革艺术类课程。

二、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改革路径

(一)更新课程理念

就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而言,其关键在于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而重点在于全面构建独具院校特色的艺术类课程品牌。在实际中高校应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进行培养,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艺术特色品牌建设,健全艺术特色,基于专业技能为导向在学习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耦合,为后续发展打造良好氛围与条件。同时,应用型高校还应重新塑造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是不可忽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积极正向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寻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的实习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更新艺术类课程教学理念不再局限于单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而是应针对性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指导学生艺术创新,构成独属特色,以引领潮流。此外,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理念创新,还应进一步呈现于艺术类课堂中,教学形式灵活且多变,内容新意突出,艺术实践活动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载体,针对性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4]。

(二)优化课程结构

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应针对艺术类课程适度优化课程结构,强化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以进一步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一是在艺术类课程中融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拓宽课程渠道,并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有效推动学生熟练掌握更完善的专业知识内容,演变为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汲取者。所以,高校应就实际情况适当转换艺术类课程已有知识体系,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并就网络平台全面开展与之相适应的线上教学活动,具体研发校本课程,转变单一式艺术类课程模式为线上学习、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趋向于培养学生良好艺术实践能力与素养。二是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还应充分合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健全的微课教学体系,通过微信订阅号功能进行艺术类课程公众号设置,配置视频播放、检索、查阅等一系列功能,以助于学生基于订阅号自主检索所需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微信群聊天功能,构建交流群,组织安排学生定期交流互动,以此既可以确保课程教学实效性,又可以提高艺术类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5]。

(三)丰富课程资源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应构建高质高效就业导向机制,创建健康和谐的就业平台环境,以丰富并共享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基于既有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能力提升与长远发展。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就业,实现人才与市场的无缝衔接,因此高校需有机整合既有课程教学资源,打造人才创业平台,以此促使艺术类人才综合实力与素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还应强化应用思想融合于人才创业平台,基于人才创业平台构建艺术类人才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机制,以动态化优化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促进艺术人才创新建设,鼓舞学生通过创业平台自主发挥自身独特性优势。为持续推进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可就自身实际需求与特色艺术品牌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在衡量其范围之内融合学生特色艺术品牌建设,从而提升特色品牌建设效率与质量,鼓励学生以创新视角对待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整合并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实时沟通交流,创建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的创业平台,深化学生彼此之间的艺术交流与学术交流,并就品牌艺术特点设计完善且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保障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

(四)线上线下相耦合

在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持续更新发展趋势下,新媒体平台诞生,就艺术类课程而言,高校也需与时俱进,基于信息技术制作或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线上学习课程体系,以便于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促使由于多重因素无法兼顾的学生可以课后线上学习吸收艺术类课程知识。在此过程中,线上教学可注重艺术理论教学,线下教学可注重艺术实践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真切感受艺术美,学会品鉴艺术作品的美,以强化学生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就艺术类课程而言,线上课程应切实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以检索丰富教学视频与资料制作微课,通过微信、腾讯会议、钉钉、易班等平台传输或者在线教学,促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便可完成课程学习,感受艺术感染,从而养成良好艺术素养与内涵。

(五)健全课程教学方法

为健全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制定,需要进一步顺应社会人才需求,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艺术素养为前提。

第一,采取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任务书、分析任务书、三次修改、成图、总结分析等完成整个流程的教学方法,可促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将艺术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采取工作室制度培养学生艺术类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实现教学实践研究与实体创收,在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实现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学。

第二,采取模拟教学方法,即就胜任职业、社交、个人行为情境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学习,打造培养组织能力的环境,就实际情况教师以客户身份或者教师角色提出指导性原则或者深度讨论问题,为艺术类课程教学组织提供多重机会与过程性评价的可能性。就艺术类专业能力培养采用模拟教学法以开展加强训练,促使学生明确自身职业身份,独立完成整个训练过程,并充分接受教师的面试提问,以交流沟通全方位回顾岗位目标能力。

第三,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即致力于有效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学生基于用户与设计师等角色视角,感悟身为客户或者设计师需求与理念之间的融合性与矛盾性。教师与学生积极讨论也可演变为客户与设计师之间的讨论,以助于学生树立良好且健康的岗位实践理念。

第四,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方法,以此与工学结合高度契合。以企业人才骨干为教师,基于教学培训实现合作就业,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机制,组织学生或团队模拟操作流程,基于企业导师与课程教师双重指导完成项目教学,以实现学生合作能力与意识培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强化学生市场需求应变能力,提升学生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

(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应全面强化实践教学,转变既有实践教学被忽略的不良现象,创建更高效直观的课堂。

第一,教师应就艺术类课程特点持续丰富完善教学资源,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举办与学生个体特征相符的教育活动,使得学生拥有更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以实现学生艺术创作水平与素养全面培养。

第二,艺术类课程教师还可利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就教学知识内容针对性设计极具趣味性的学习视频,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可基于问题学习、思考,以达到自主课前准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正向引导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主体以交流、思考和讨论,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有序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基于此,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动机,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或者独立研究相关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互联网+”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以充分掌握实践技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与拓展性思维[6]。

(七)构建优秀师资队伍

想要进一步推进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创新变革进程,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艺术类课程教学品牌建设,加强优秀师资队伍建设已是必然趋势。现代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师资队伍能力毋庸置疑,但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却相对匮乏,且教师创新认知偏差突出,致使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高校应针对艺术类课程教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以促使教师熟练且全方位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实时更新与吸收,切实提升专业素养,并且教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应注重能力提升,以及积累相关经验,由多视角提高自身艺术专业能力与素养,适度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创新意识与理念。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才能够为学生提供独具创新性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活动,从而才能进一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在具体艺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健康且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并科学合理规划艺术实践活动。就艺术类课程实践活动设计教师也应高度重视创新性,有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以创新眼光看待并解析相关问题。艺术类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教学时应侧重课程有序性和全面性,就艺术发展具体规律针对性培养艺术应用型优秀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应用型高校艺术类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高度契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改革过程中应适度转变教学理念,由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资源整合等多层面着手,助力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艺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纸的艺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