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娴 杨 玉
近年来,随着视频网站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语纪录片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字幕翻译至关重要。纪录片作为结合音、画、文等多种模态的语篇,其字幕翻译也需要考虑文本模态与非文本模态的配合,保证目标语字幕的表达节奏和叙事完整性,以有效传达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下面以纪录片《灭绝的真相》的字幕翻译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字幕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灭绝的真相》(Extinction:The Facts)是一部由BBC 推出的阐释性纪录片,该片描绘、探讨了由人类造成的“第六次大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以及该现象的形成原因、严重后果和可能的挽救方法。
阐释性纪录片通常具有真实性、使用证据剪辑、表达意图明确、重视解说词等特点。该类纪录片意图通过对事件的展示引起观众的反思和情感共鸣,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观点和主题,因此整体叙事呈现出冷静克制、尽力还原真实现象的风格气质。《灭绝的真相》中的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符合上述特点。在语言模态方面,该纪录片大量使用生态相关领域专家的人声同期声,用语、观点和视角都相对客观。在非语言模态方面,大量真实的直拍镜头、合适的构图和剪辑技巧,与节制的音乐音响有机结合。如此的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巧妙、优秀的信息传达方式。
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指在进行话语分析时,除了关注语言模态外,还要关注声音、图像、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模态。1952 年,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Haris)首次提出并使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随着社会发展,“话语分析”逐渐成为一个研究门类。20 世纪60 年代末,非语言元素开始被纳入话语分析的研究范畴。9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获得了更多的实证数据和技术支持,研究者也得以对视频、图片、音频等模态进行更多的对比分析。1996 年,克雷斯和利温(Kress&Leeuwen 1996)提出除了基本的语言符号外,颜色、图像、音乐等资源符号系统也是参与交际过程中的渠道和媒介,它们共同组成模态的概念。进入21 世纪,朱伊特(Jewitt 2009)认为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时,应在一个更大的多模态语境中进行,并考虑语言与多模态语境的关系。博罗德(Borodo 2015)表示:除了语言外,意义还通过许多其他模态来表达,如图像、手势、目光、颜色等,这些模态在具体情况下与话语具有同等的意义建构潜能。放眼国内,诸多学者也对该领域有所研究、探索。代表学者有李战子、朱永生、胡壮麟、张德禄等。2003 年,李战子(2003)向国内引入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胡壮麟(2007)认为应当把如意识、色彩、空间等语言符号以外的其他符号也纳入研究范围。朱永生(2007)将非语言符号纳入意义的源泉。张德禄(2009)在分析总结了韩礼德(Halliday)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由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组成,其中内容层面又分为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
纪录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意义的传达除了依靠语言模态外,还需要其他模态的共同协作,包括图像、构图、音乐、音效、色调等。因此,其字幕翻译的赏析也不可只关注语言模态,还需结合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翻译实践。
本文从张德禄(2009)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视角出发,分别从文化、交际、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纪录片《灭绝的真相》的字幕翻译进行欣赏和分析。
张德禄(2009)指出: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它给予情景语境以解释说明能力,并决定交际的传统、形式和技术。该层面包括人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些意识形态的载体。因此,字幕中对文化元素的翻译至关重要,其翻译质量影响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传达信息的效果。《灭绝的真相》作为阐释性纪录片,使用了大量的生态领域专家的人物同期声,由于专家人数较多,说话方式不同,语言模态存在语域变化,因而一些表达若采取字对字翻译,可能无法组织出足够有效的译文字幕。因此,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或技巧,适当调整译文语域,理顺逻辑、精简语言,让受众在识读字幕的有限时空中,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程维2014)。
例1:It’s just shows what we can achieve when we put our minds to it.
译文:这件事证明:有志者,事竞成。
《灭绝的真相》虽然运用大量的时间去揭露当前全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影片最后8 分钟左右的时间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事例:在20 世纪70 年代初的维龙加山脉地区,山地大猩猩仅剩250 只左右,但通过动物保护法律和生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在近几年超过了1 000 只。例1 作为对该事例的回应,告诉观众只要人们愿意作出改变,给自然一个喘息的机会,生物多样性就有一定修复的可能。如此充满力量且重要的句子,需要译者思考如何表述模态的意义以满足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Chuang 2006)。仅仅使用字对字的直译翻译例1,将其译为“这正表明,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时,我们能取得什么成就”,则丢失了原片此处坚决的情感表达;且根据字幕制作规律,在16∶9 的画幅中,每屏画面字幕只能出现一行,中文字幕每行不超过20 个字,此种译文显然超出了字数限制,但若裁切分行则减少了每行字幕的出现时间,从而影响受众观看。字幕译者巧妙采用了归化策略并调整语域,使用了“有志者,事竞成”这一目标受众熟悉的词语,既将原片“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会成功”的含义表现出来,又符合目标语受众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效率。
张德禄(2009)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表示:交际受具体的语境因素制约,一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决定。纪录片语言文本的发生有具体的交际情景,对其进行翻译时,应注意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注意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注意交际发生的媒介或渠道。纪录片的语言模态也是在相关语境中获得其意义的。因此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需根据语境,解码模态的组成形式及其构成的意义,将影片的台词概念、情感观点、视听效果有效地串联起来呈现给受众。
例2:So you chop all those trees down,there’s nothing doing that,you end up with a landslide.
译文:所以如果砍伐掉所有树木,土壤就会松动,就会引发滑坡。
《灭绝的真相》在针对当前植物大量灭绝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时,陈述了植物提供了人类目前生活所需的一切,如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随后例2 出现,衔接之后的影片内容——人们过度砍伐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严重破坏。根据影视片字幕制作的规律,纪录片的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 秒(Cintas 2008)。此外,由于人的短时记忆是有限的,受众对之前的字幕通常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每一条字幕都应是自足的完整体,不给受众留下模棱两可的信息的同时,能根据语境补充语言内涵,尽量传达完整的影片内容(程维2014)。译者在此处采用了增译法,基于语境补充了逻辑关系,并将there’s nothing doing that 所指代的内容“土壤就会松动”译出,一方面衔接了纪录片前面有关植物作用的内容;另一方面配合山体滑坡的视频画面承上启下,引出纪录片进一步对植物大范围灭绝的恶果的阐释,确保了叙事的完整性。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前者包括话语范围、基调和方式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后者则指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话语意义(张德禄2009)。《灭绝的真相》视听语言使用优秀,有干净简练而丰富有效的中间文本,这些中间文本为语言模态补充了大量信息。因此,除字幕外,受众还需要依靠非语言模态构建意义、获取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纪录片中各模态的相互作用力,协调语言和非语言文本的中间文本关系,将两者与译文有机结合起来。
例3:Today,the most trafficked animal in the world is one few people have ever seen and many have never even heard of.
译文:今天,世界上被贩卖最多的动物是一种人类很少见到,甚至许多人从未听说过的物种。
例3 发生在从谴责全球非法动物贸易到针对穿山甲走私贸易的转场场景。该例中,原文词汇在目标语词汇中基本都可直接对应,译者在此仅调整了状语in the world 在译文中的位置,较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结构,既避免了字幕的冗余现象,又准确地体现了叙事者的意图。同时,该部分字幕与其他非语言模态的相互交织也十分合适。该部分首先设置悬念,使用局部大特写对应人声中的“few people have ever seen and many have never even heard of”,字幕译者通过合理地对字幕进行切分使其与画面恰当配合,此时带余音的低音鼓提醒受众内容出现改变,配合弹拨的中低音弦乐,给人神秘之感;接着背景音乐开始上行,大特写的镜头通过动态变化的匹配剪切变为全景镜头——穿山甲的身份就此显露,这时几声木琴敲击声出现在背景音乐中,提醒受众先前设置的动物身份悬念已被揭晓。
例4:And all eight species...are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
译文:所有8 种穿山甲都面临灭绝的威胁。
例3 之后,影片对穿山甲遭到的大规模走私及野蛮残忍的杀害进行了探讨和揭露,无奈道出8 种穿山甲濒临灭绝的悲惨现实,例4 便出现在此处。译者在例4 中使用了语态转换,将被动转为主动,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此处翻译仍有提升空间。由于该句之后,画面跳切到穿山甲于非法动物贸易中遭受的残忍对待——它们被无情地伤害身体,如垃圾般在封口的袋子中被随意堆放,甚至连鳞片都还未长全的幼崽也无法逃脱偷猎者的魔爪——一幕幕现场直拍揪人内心、引人深思;拍摄的晃动镜头更添揪心气氛;短而急促的中提琴音节、深沉的大提琴低音和持续的轰鸣音效,无一不在加强这种悲痛的情感;外加考虑到字幕的时空限制,将“面临灭绝的威胁”译为“濒临灭绝”以精简语言,并保留省略号以进一步保留原片情绪,即“所有8 种穿山甲……都濒临灭绝”。
张德禄(2009)将表达层面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其中,语言类的由纯语言的和伴语言的两类组成;非语言类的则由身体的和非身体的两类组成。声波传导的声音符号和书写等生成的文字符号共同组成语言类意义传播的媒体形式。纪录片的语言台词、音乐音响等属于声音符号,中英字幕等属于书写符号。《灭绝的真相》通过揭露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现实,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呼吁人们为保护地球生态作出改变,因此它的视听语言整体偏向真实和克制,不过分渲染某种情绪,通过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的配合,精准而有效地表现出主题内容。因此,字幕翻译在表达层面上要尽量符合原片的视听语言风格,准确、克制的同时尽力做到为原片的信息传达锦上添花。
该纪录片的字幕译者十分用心。在正片中,这种用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取了类似原片主标题的白色非衬线字体,棱角分明,易于认读;第二,该片字幕为双语字幕,译者对译文字幕的格式处理正确,中文字幕无标点,英文字幕有标点,同时让目标语字幕的字号略大于原语字幕,对目标受众友好;第三,字幕位于画面底部居中处,属于观众熟悉的字幕放置位置;第四,译者为字幕添加了约1px 的黑色描边,使受众在画面色彩相对丰富时能快速识读字幕。
纪录片作为多模态话语语篇,包含多种模态及模态间相互交织、协作、影响的关系。张德禄提出的包含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框架。本文运用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分别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了《灭绝的真相》的字幕翻译。总体来看,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增译、调整语序、调整语态等翻译方法,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协作较好,在有限的时空较为有效地向受众传达了原片的观点和知识。总之,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能够很好地指导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