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俊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高级语言能力建立在人际交际语言能力之上,包含思辨能力,即对间接获取或直接获取的信息(口头信息或书面信息)的阐释、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
克劳利和芒廷(Crawley&Mountain 1995)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阅读、阐释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字面阅读旨在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或写了什么;阐释性阅读旨在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性阅读包含分析、综合和评价三个环节。在分析环节,读者能够区别事实与观点,辨别事件发生的动机或理由,并得出结论;在综合环节,读者能够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作出预测;在评价环节,读者能够进行创新和评价,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各种假设,进行分析、综合,明白作者传达的主要观点。
刘富利、王颖、周玉芳(2019)提出批判性阅读的步骤:(1)预习文本,获取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2)确定阅读的目的;(3)观察文本的组织结构;(4)提出问题;(5)审视理解;(6)同义转译并归纳作者的观点;(7)考查作者的背景及其与阅读材料中观点的关系;(8)明确作者的目的和态度;(9)把读到的观点和其他观点联系起来;(10)撰写关于所读内容的文章;(11)评估读者关于该话题的背景知识;(12)与其他读者合作讨论阅读材料中的观点。通过这些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分析、评判,读者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运用,从而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黄源深(1998)教授指出,外语系的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刘富利、王颖、周玉芳(2019)研究发现,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低于其他文科类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被视为核心能力之一写入《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从性格和技能两个方面对思辨能力进行阐释:性格包括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技能包括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
2016 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阅读部分顺应《国家标准》进行了变革:语篇数量从以前的4 篇减少为3 篇,语篇长度从以前的400 词左右增加为600 词左右;题目从以前的“20 道选择题,共20 分”变为“10 道选择题,共10 分;5 道简答题,共10分”。英语专业院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在教学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变化,即以沉浸式教学法为主,在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结束时提出一些需要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阅读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题目:主旨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和结构、归纳文章主旨大意和抓主题句的能力;事实细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个别句子或词汇的理解水平;判断推理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推理词汇或句子深层含义、作者态度的能力。
近几年,国内关于思辨阅读的研究突飞猛进,一系列教材也陆续出版。例如,王一普、简悦主编的《新大学英语思辨阅读》(2015);韩金龙、崔岭主编的《新时代大学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19);高越、战凤梅主编的《学术英语阅读教程》(2021)等,这些教材用于英语专业课程,助力教师构建思辨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教材中,有的直接将思辨技巧作为章节编写的依据,如Understanding an argument、Counterargument、Logical consistency、Are the statistics deceptive、Checking the sources of evidence、Adopting the attitude of a critical thinker、Proper use of assumption、The issue and the conclusion、Flaws in reasoning 等,有的则是根据主题,将具体的思辨阅读技巧融入特定的文章,并进行延伸。具体的思辨阅读技巧如下:Making use of cues from the text,such as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Identifying the evidence;Identity Skill:Identifying transition signals;Evaluating an argument:Identifying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structure;Understanding new words and concepts:Identifying assumptions/biases;Asking questions for critical reading;Interpreting data:Identifying linking strategies between paragraphs 等。这些教材采用融入式教学法,显化批判性思维教学目标,材料选择方面因此受限,学生的阅读体验较差。
纵观当前市面上针对英语专业的泛读教材,真正成体系的当属由戴炜栋教授担任总主编、王守仁和姚媛编的《泛读教程》(2014)。该教材共4 册,从词汇、题材、视野、文化等方面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呈阶梯式螺旋状上升。
这套教材在题材的广度、文章深度的衔接性、体裁的多样性、文章长度的把握上,其他教材都难以望其项背。虽然该教材4 册中的很多语篇话题重合或类似,但是写作视角有所改变、深度有所拓展。例如,环保话题在第一册和第四册中都出现了,其中第一册仅简单地对环保问题进行阐释和说明,第四册探讨环保问题产生的根源。又如,教育话题在第一册和第三册都出现了,第一册仅探讨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第三册则探讨教育的价值,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领域的信息不断更新。阅读教材是否应该每年更新?更新后的教材能否满足教学需求,能否做到像《泛读教程》这样在语言和思辨层面都体现目标的承接性?答案是否定的。《泛读教程》第三册和第四册中大量文章内容经典,经得起推敲,非常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泛读教程》第三册Unit 1 的Bachelor’Degree:Has It Lost Its Edge and Its Value? Unit 4 的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History、Unit 10 的Climate Change,第四册Unit 1 的Sahara Exploration、Unit 2 的Resisting Repatriation、Unit 4 的Immigrants、Unit 5 的Ecology等,无一不是用词、造句经典的文章,其中的逻辑足以让学生了解何为英语课堂上的思辨,也足以体现衔接与连贯等基础技巧。
《泛读教程》中呈现的文化背景知识值得师生认真解读。只有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泛读教程》第三册Unit 4 History 涉及欧洲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是对欧洲简史的客观分析;第四册Unit 4 Immigrants是对美国历史脉络的简单梳理。从语言中学习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前人的智慧,有助于学生增强思辨能力。对于古希腊罗马故事、英语国家发展历史、语言发展历史、莎士比亚作品等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泛读教程》中的词汇与过级考试的考纲词汇虽然并非完全契合,但是的确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例如,每个单元都编排了词汇辨识模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提升其阅读速度;Word Pretest 模块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意思;词汇练习部分通常从考查词性转换、词根词缀、词汇搭配、语境意思等多方面展开,体现了语用学的思想及系统功能语法中对语境的具体解读。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不清楚句子结构,尤其是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2)在句子表达中容易出现逻辑关系方面的错误;(3)在词汇理解方面经常失误。在衔接与连贯方面,对于一般的显性衔接词如although、because 等,学生能一眼看出;但是对一些隐性衔接,学生往往不易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重难点句子中的衔接与连贯手段,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考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让他们了解简答题的出题角度;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推理、总结和归纳,在已有材料基础上找到答题的方向,从而为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作语言及逻辑思维准备。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提问,提高其思辨能力。
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设置不同的输出任务,如摘要撰写、话题讨论等。在带领学生完成以上阅读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补充阅读技巧和策略,如抓住文章线索、找出论点和论据、识别话题转换、识别因果关系、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等。文章虽然题材不同、内容各异,但是思辨阅读技巧大同小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思辨式阅读。当学生养成了思辨的习惯,他们自然也就学会了阅读。
其实若论思辨阅读的技巧,学生早在初高中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了。无论是单独进行强化学习,还是选择难度偏小的思辨阅读技巧讲授,都不能很好地实现英语专业思辨阅读的目标。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的困难不是寻找主题句、逻辑关联词等,而在于抓住文章深层次的逻辑。《泛读教程》这套教材为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思路。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体裁、题材、内容、结构等寻找教学中能体现思辨的教学元素,并围绕这些教学元素展开一系列诸如背景知识阐释、释义、问答、话题讨论、重难点句子分析、词汇分析、阅读技巧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在拓展思路的同时理解英语文化和英语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