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邓淑予,路艳
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背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强调在基础教育领域,将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1]。为此,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构建了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旨归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了供全校师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学习和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的校内自建功能室——寰宇教室,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课程资源与环境支持。
学校依托“寰宇教室”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为便于阐述,本文将“基于‘寰宇教室’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简称为“‘寰宇教室’课程”。“寰宇教室”课程基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双重视角,引导学生展开多元文化理解,参与跨文化交流,探索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通过了解他人和全人类文化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祖国文化,促进学生完整主体人格的生成,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其国际理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寰宇教室”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多元共生意识。学生通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体验学习,逐步形成多元共生意识。一方面,通过中国文化空间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并以世界文化为参照更好地去理解本土文化,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放眼世界,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其他文化学习空间,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尊重、包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寰宇教室”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生通过对全球性问题的探索,认识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2]。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是民族的未来发展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的培育,既是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动力[3],更是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的不竭力量。
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即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了解并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他国文化,尊重差异,积极传承与交流中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敢于打破条框、求新求变、大胆创新。这正是“寰宇教室”课程设计与建设的顶层理念,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对祖国文化有着更丰富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主动保护、传承、交流祖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关注未来,坚定文化自信。
寰宇教室以中、印、埃、欧文化为载体,以地球家园和模拟联合国为实践依托,充分发挥国际理解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成就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基于此,我们根据小学儿童的认知规律,搭建了一个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课程基本结构,实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衔接与整合,该课程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搭建(见图1)。
图1 基于“寰宇教室”的国际理解课程结构
从横向上看,该结构包括了本文化、跨文化与全人类三大领域,三大领域相互关联,其中本文化与跨文化共同指向全人类。从纵向上看,每个领域下设计了相关课程模块。例如,“全人类”领域设计了“人类生存”模块,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开发了“生态环境”“人口”“能源”“自然灾害”四大课程项目群。
“寰宇教室”课程的目标定位,既要结合相关教育政策对教育国际化和国际视野培养的具体要求,又要关注学生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认知。因此,学校聚焦“文化自信”价值,按照小学低、中、高3 个年段,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民族性与全球性兼具的目标体系,总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儿童”,并细化成具体目标,整个目标体系突出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见表1)。
表1 基于“寰宇教室”的国际理解课程年段学习目标体系
聚焦文化自信,围绕课程目标体系,我们设计了多元文化、全球议题、国际组织三大类型的课程内容体系,并按年级设计具体学习内容序列(见表2),对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
表2 基于“寰宇教室”的国际理解课程年级学习内容序列
在四大文化空间,学校教师围绕节日、美食、服饰、交通、音乐、建筑等6 个主题,精选知识内容,以生动、可爱、有趣的方式将文字、图片及音频等内容,按一级、二级和三级页面制作在一体机中,形成丰富的学习内容体系,学生自主操作,以满足学生开展多元文化学习需求。其中,通过中国文化空间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感受到来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主动去承担保护和传承好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通过欧洲文化的学习,去探索以希腊文明为起源的欧洲文化,理解浪漫、勇敢的古希腊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了解欧洲的科学、艺术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印度文化的学习,感受到来自印度的独特风情,体验到专属于印度的文化魅力,理解印度人是如何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诠释着他们对于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的;通过埃及文化的学习,走近神秘的埃及,了解尼罗河流域的文化起源及发展,去感受、体会埃及绚烂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地球家园空间,通过资源库学习,引导学生从土地、空气、淡水、海洋、生物等方面整体了解自然,探究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体会我与自然、我与世界的关系,理解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逐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模拟联合国空间,学生变身成“小小外交官”,按照联合国会议流程,围绕环保、和平等国际议题进行“圆桌会议”,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更加严谨、辩证地认识这个世界。
“寰宇教室”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非常广泛,如何把丰富的课程更好地落地?根据小学阶段儿童从形象感知到抽象理解的认知规律,只有通过充分的文化体验才能达成文化理解。因此,学校提出了“体验—理解”基本教育模式,并具体采用主题实践活动和跨学科融合渗透两种主要实施方式。
主题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教师、学生、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开展实施的动态生成式学习。在“全人类”领域,学校进一步聚焦“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实践”为核心,以“全球问题”为载体,按照“主题+单元+活动序”的思路进行开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式学习来优化操作流程,首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设置为驱动问题;以驱动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服务、制作等活动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作品评价标准对整个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做好后续探究的准备。
例如,在“海洋污染”主题下,学校设置了“日本核废水排海”单元内容,从核废水概念、危害、处理方式、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影响等方面进行活动序列设计。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涉及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如科学老师结合地球空间的自动旋转地球仪,为学生展示日本暖流的流向,理解核废水排入大海的影响范围;道德与法治老师则从环境保护和全球关系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日本核废水排海是一件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利益和环境安全的事件; 语文老师则注重口语交际的锻炼等。最后,由团队教师对学生进行整合教学,或围绕主题展开“圆桌会议”,或进行水污染流动实验,或进行倡议演讲等。在整个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以辩证思维去分析不同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最终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发表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
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中,每门学科课程设置了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就是很好的“寰宇教室”课程实施契机。跨学科融合渗透打破学科边界,从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真实事件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基于某一真实问题而统整起来,加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中,学校设计了“为端午节设计一款具有创新性的龙舟花车”驱动任务,学生通过“寰宇教室”各大空间丰富的学习资源,从不同国家节日文化和不同学科分析该任务的解决思路与可行路径。最后通过“知端午—画龙舟—晒龙舟—展龙舟” 四个阶段活动,融合语文学科的“写作与表达”、美术学科的“手绘”、信息科技学科的“资料搜集与平面设计”、音乐学科的“唱演”,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端午创意展龙舟”跨学科学习。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探究中国端午节历史、中韩端午习俗、龙舟的创意设计方法、端午节文化效益等,迁移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创造性完成任务,更深刻地理解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寰宇教室” 课程实现了学生更充分的世界多元文化体验学习和全球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以他文化为参照,更深刻的理解自我和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由此也构建起国际理解教育校本实践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