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因交流互鉴而精彩绽放

2024-05-16 18:23姚华松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明交流文化

姚华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旨在倡导人类文明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进而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论坛的问题意识之一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或变相奉行所谓文明冲突论。他们多秉持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狭义文明观,认为文明有高低或优劣之天然区分,且主张以高阶文明替代、吞噬乃至消灭低阶文明,这实则在践行一种文明霸权主义。他们美其名日“替天行道”“顺应规律”,实则是掩饰其在国土、经济及政治等诸多领域实施的扩张与掠夺。

与此同时,一些人心里或多或少弥散着对自身文明形态的盲目自信或自恋。尤其在复杂的网络文化渲染下,部分人很容易被误导,对其他文化或文明不够包容,对自身文化或自身文明过度自信,进而陷入唯我独尊的极端境地。

各文明形态的发轫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环境,都有其独特性与特殊性,都浸润了各文明主体的集体智慧,都经由长时间的历练与凝结。这种文明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被充分尊重与理解。这种多样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文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低或优劣之分,断然不能说我的就是好的,不同于我的就是不好的;经济发达区的文明就是先进的,经济后进区的文明就是落后的;人口占优的民族的文明就是发达的,少数民族的文明就是愚昧的。

各文明形态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才是人类文明正确演进之路径,也是导向全球文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秦始皇当年派赵佗管理岭南地区,赵佗与当地的百越人打成一片,广泛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与习俗;公开鼓励汉族与百越族通婚,甚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百越人。作为地方长官,他没有站在汉文化的制高点瞧不起百越文化。相反,他深谙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性,主张汉文明与百越文明的深度交融。由此,形成了以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为基本特质的岭南文化,为此后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人初去海外,为了在异国他乡建立认同感,减少或消弭文化隔阂,尽量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重,一般有两种选择:其一,想方设法搬到当地人聚居的社区,增加与当地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机会,千方百计地“去中国化”“去中华化”。其二,在积极、主动学习海外语言及文化的同时,也做到不忘本,敢于展示中华文明的传统习俗,比如寫春联、猜灯谜、吃汤圆、划龙舟、包粽子,吃月饼、祭拜先祖。研究表明,第二种做法更容易让初来乍到者在他乡建立身份认同。道理至简——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文化,如何让别人信任你、认同你或高看你?

尊重与包容其他文明,也对自身文明保持自信,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原则。

广大青年思维相对活跃,思想相对多元,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力军,他们的文明观对世界文明的交流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他们阅历与体验尚浅,在各种现实压力及复杂网络舆论影响下,对文化及文明的理解与认知容易走偏,需要引导其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我不禁想起近日看到的一张照片,记录了第二届“我是广州对外交流小使者”手绘明信片大赛的场景。参赛者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学生,他们聚焦的话题是“广州学生眼中的世界”及“外国学生眼中的广州”,这种双向的交流很有意义。

(选自2023年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猜你喜欢
文明交流文化
如此交流,太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请文明演绎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