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飞,肿瘤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就职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2023年11月24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通知:“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1类创新药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泰中定)上市。”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COVID-19)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型、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仍在持续,疫苗、抗体、小分子药物均难以对其全面遏制。但是,小分子药物口服便利,具有对抗多种变异病毒的潜力。
一、新冠病毒感染的发展趋势
2023年1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JN.1单独列为需留意的新冠变异株。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JN.1是目前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截至2023年12月23日,JN.1占美国所有新冠感染病例的44%(10月不足1%,11月底约7%)。同一时期,JN.1在法国的流行率从10.9%大幅升至45.5%,在新加坡的流行率更是从1.4%飙升至72.7%。当前,我国JN.1变异株的占比较低。
JN.1变异毒株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是BA.2.86的第二代亚分支,也是有较强传播优势的一个亚分支。根据现有证据,WHO认为JN.1变异株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有所增强,但没有证据提示它的致病性增强。
2019年12月,在武汉相继发现不明病因的感染性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体温≥38℃、干咳、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病原学研究证实感染是由一种冠状病毒所致;由于其基因序列与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同源高于79.5%,因此将此病毒称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不久后,WHO宣布将2019-nCoV所致的疾病称为COVID-19;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将2019-nCoV所致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后期更改为新冠病毒感染。
与其他病毒一样,2019-nCoV基因组也会发生变异。截至2022年底,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B.1.1.7)、贝塔(Beta,B.1.351)、伽玛(Gamma,P.1)、德尔塔(Delta,B.1.617.2)和奥密克戎(Omicron,B.1.1.529)。相比其他VOC,2021年底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取代德尔塔变异株,成为全球绝对优势流行株。截至目前,奥密克戎5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709个,其中重组分支72个。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还会持续出现。但是,来自国内外的证据均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衍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二、抗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的现状
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根据不同临床分型(轻、中、重、危重),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可能涉及八项内容,分别是: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抗凝治疗、免疫治疗、俯卧位治疗、心理干预、重型、危重型支持治疗、中医治疗、早期康复。其中,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组合包装(P药)、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公布后,2023年国内上市了4款抗新冠病毒药物,且均为小分子药物,分别为:来瑞特韦片、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以及今天介绍的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三、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
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与另外三种已在国内上市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P药、来瑞特韦、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一样,均属于3CLpro抑制剂。那么,什么是3CLpro呢?
3CLpro是英文3-chymotrypsin-like proteas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3-胰凝乳蛋白酶样蛋白酶,也称为3C样蛋白酶或主要蛋白酶(Mpro),是冠状病毒的主要蛋白酶。3CLpro由306个氨基酸组成,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可以将多聚蛋白加工成非结构蛋白,用于新一代病毒的复制和包装—因此,只要抑制3CLpro蛋白酶的功能,就能阻止冠狀病毒复制。由于不同冠状病毒3CLpro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的三维结构,3CLpro可作为高度同源靶点用于广谱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开发。这也是类似药物不断出现的原因。
关于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公布的前期研究结果,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贝塔、德尔塔及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细胞模型,抗病毒活性比P药高7~10倍,对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抑制活性高于P药5倍。在轻/中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作为首个入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XB感染的中国人群的Ⅲ期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的临床疗效。与安慰剂相比,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每12小时一次口服给药、连续服用5天治疗,达到了预设的主要疗效终点,11种预设的临床症状(咳嗽、鼻塞或流涕、咽痛或咽干、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头痛、感觉发热或发热、寒战或颤抖或畏寒、肌肉或全身疼痛或酸痛、恶心、呕吐、腹泻)均快速缓解,首次达到持续恢复中位时间缩短2天,XBB变异株亚组患者同样提前2天。同时,可以缩短患者至核酸转阴中位时间2天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多数不良反应可自行恢复。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也无需调整剂量。单次空腹口服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150 mg/100 mg,轻、中度肝功能损伤(Child-Pugh Class B)受试者的阿泰特韦与健康受试者的暴露量基本相当。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纳入患者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分型广泛,包括:Omicron BA.5.2、BF.7、XBB、XBB.1、XBB1.16、XBB1.5、XBB1.9、XBB.1.9.1。
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的用法用量为阿泰特韦150 mg联用利托那韦100 mg,每12小时一次口服给药,连续服用5天。与现有其他3CLpro抑制剂相比,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单次用药剂量最小。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