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丧亲哀伤辅导研究

2024-05-16 12:53:40高梦媛周舒倩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3期
关键词:丧亲李叔社会工作者

高梦媛 周舒倩

一、问题缘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越来越多的乡镇年轻人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人户分离比例持续走高。

“死亡”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高度重视,既“视死如视生”,但又在某种程度上不愿被提及。对于农村年轻的流动人口来说,非自家事不会特意频繁回乡,但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却经常面临送别——同龄老人、亲密好友的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等。因此,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文关怀不应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忽视,其哀伤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做好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丧亲哀伤辅导等问题都值得社会工作者在新的现实情境中进行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二、概念界定

丧亲是指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追溯一些出现延长哀伤障碍这一病症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发现,他们丧失的“亲”不仅包括子女、配偶、家人,还包括知己、好友、亲密邻居等亲密关系者。

哀伤是丧亲后的反应过程,丧亲者的情感、认知、行为、生理、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等层面会出现各种反应。哀伤是正常的人类情绪,正常的哀伤持续感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感到哀伤的人能够正视现实并继续积极生活;但是如果长期沉浸在哀伤的痛苦中,产生社会行为的退缩,对人生价值产生怀疑并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则是出现了延长哀伤障碍,需要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干预。

哀伤辅导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专家林德曼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哀伤必须经历震惊否认(否认期)——愤怒(愤怒期)——讨价还价(挣扎期)——沮丧(消沉期)——接受事实(接受期)这五个阶段,如果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通过及时对危机事件当事人的负面消极情绪进行缓解和倾泻,完成对现实状况的接纳,危机事件当事人便能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

本文所提到的三个典型案例在接案时案主填写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均大于53分(中国常模分界值),表明服务对象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会使其处于抑郁悲伤与心理焦虑的状态,因此尝试运用哀伤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三、农村老人丧亲哀伤反应的特点及哀伤辅导策略

(一)农村老人的丧亲哀伤反应特点

1.沉默无言的长期悲伤

夏阿姨(化名)今年八十岁,有一子一女,与友人长达五十余年的深厚友谊使二人情同姐妹,去年夏天友人的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悲伤与痛苦。在好友生病期间,夏阿姨对她悉心照料,也频繁去当地寺院为好友祈求健康。好友去世后,夏阿姨变得不愿意出门,看到村落中的每一处景色时总能想起和挚友间的点点滴滴;也不愿主动与人谈论起好友,因为会流泪。“哭出来是很丢人的”,因此夏阿姨选择自己消化悲伤。

夏阿姨早年丧夫,知道生活的不易,不愿意增加儿女的负担,也不愿意向儿女们袒露自己的悲伤。由于工作忙碌,儿女们至今也不知道夏阿姨重要的好友已于去年离世了。

经过综合诊断,夏阿姨处于哀伤的讨价还价(挣扎期)至沮丧(消沉期)两个阶段之间,主要行为表现有否认、落泪和持续性的心情低落,此时最需要满足她合理的情绪宣泄需求。追溯产生此类哀伤情绪的农村老年人的心路历程,发现他们在遇到丧亲之事后,认为“悲喜自渡,他人难悟”,大多选择沉默,一个人化解悲伤,不去打扰任何人,连悲伤都是沉默的。但难过越是悄无声息,就越是压抑和痛苦。对于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发泄出自己的悲伤,激发服务对象家庭的潜能,引导服务对象的亲人多与其主动沟通,教授家属沟通技巧,使服务对象掌握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视角理解一个人的离去,重建对生活的信心,走出哀伤情绪。

2.无价值与孤独感

李叔(化名)今年六十五岁,是一名退休鄉村教师,患有三项慢性疾病,日常通过服药控制,曾是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分子。但自从两年前妻子去世,李叔长期以来兴致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与邻里的交际沉寂了下来。

因电信诈骗警情,李叔进入到社工的视野中。李叔坦言,自己知道对方的目的是钱财,选择转账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快乐所以愿意付出报酬,他只想找人长时间地聊聊天,听听别人对自己的夸奖。自妻子去世后,李叔的情绪、性格大变,总觉得无聊、易怒、烦躁、难过,干什么都没有力气。他很想念妻子和从前的生活,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又害怕如今的性格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和负担,进而被讨厌。

经过综合诊断,李叔处于哀伤的沮丧(消沉期)阶段,主要表现有行为改变及持续性的心情低落,此时最需要满足其精神陪伴的需求。追溯出现此类哀伤情绪的农村老年人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发现,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一时失去了生活目标,加上与同事间的往来明显减少,若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关爱不足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孤独寂寞与无价值感,从而影响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甚至出现不适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要与老人多交流沟通,选择积极倾听的方式,通过安静的陪伴给予服务对象无形的安慰和支持。为了帮助服务对象正视死亡的意义,减少一些非理性的自责和迁怒,合理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悲伤,发掘老人的潜能,鼓励其参与农村社区事务,重塑社会关系,缓解由亲人离世所带来的与社会脱节及消沉情绪,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进行了以探讨死亡为主题的对话,深入讨论了陪伴的意义。此举有效地安抚了老人的丧亲情绪,在回忆起夫妻谈心的经历时,服务对象从中汲取到了美好回忆所带来的正面力量。

3.恐惧害怕与焦虑忧虑

徐叔(化名)一家的房屋位置偏远,日常与村民间的互动较少,与邻居何叔(化名)一家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经常相互帮衬,关系紧密。

近年来,邻居何叔的儿子深陷赌博,对父母态度恶劣,追债打手也多次上门讨债,父母多次四处筹款为儿子偿还欠款。随着年龄的增长,何叔一家的劳动能力下降,慢性病也愈发严重,又因为积蓄都给儿子拿去还了赌债而舍不得吃药。在病痛和内心无助的双重压力下,夫妻俩留下遗书绝望自尽。徐叔为失去好友而感到悲伤,但由于一直联系不上何叔的儿子,便帮忙操办了葬礼。

一日,徐叔发现自己的儿子居然和邻居何叔的儿子存在私下联系,两人近期频繁在一起赌博且欠下了赌债,这让他感到愤怒不已。提及邻居与自家,徐叔屡屡落泪,感到前所未有的悲伤、恐惧和害怕,害怕自己未来会像邻居何叔一样走投无路,悲伤自己的儿子一样不孝。

经过综合诊断,徐叔处于哀伤的讨价还价(挣扎期)阶段,这种出于哀伤的挣扎附带了对自身的隐忧。追溯出现此类情绪的农村老年人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发现,恐惧与害怕是老年人对自己养老保障的不自信,相似的经历也使老人容易产生过度联想,主动进行自我说服,最终造成不良情绪蔓延,影响了对病情的治疗和对生活的态度。

针对徐叔的情况,社工多方联动帮助老人的儿子矫治犯罪行为,并建议徐叔在感到身心烦闷时开展2分钟左右的多次正念呼吸训练——平躺在床上,双手平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微微张开,向外舒展,放松,调整好身体后,慢慢地闭上双眼,专注于呼吸,将心绪从其他想法中带回到此刻。在身心放松宁静下来后,通过正念冥想的方式和自己进行交流,充分接纳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正视哀伤与病情。社会工作者协助老人正确看待并治疗疾病,鼓励老人对未来的人生进行规划,消除因邻居家的丧事所带来的心理不适与冲击;开展定点帮扶,链接资源,发动并组织爱心志愿者和老年协会定期对老人进行探访和帮助,鼓励老人与村民增加接触并参与社工组织的各项活动,拓展生活圈子,减少社会隔离,增进彼此间的互助。经过介入,此类因丧亲而带来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化解。

(二)农村留守老人哀伤辅导策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积极动员社会资源,看到了农村老年人在各方面的需求,关注到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相互嵌入,为哀伤辅导进入农村、介入到老年人丧亲事件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1.及时发现,抓住哀伤辅导的时机

在农村地区开展针对留守老年人的丧亲哀伤辅导服务时,社会工作者除了要运用同理、叙事治疗、倾听、焦点等个案技巧外,还要在与受助人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上,转变受助人以往的认知观念并解决其面临的各种困难,在尊重服务对象的前提下开展专业服务。在介入的第一阶段,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和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为其提供情感支持与陪伴,也要与农村地区的村干部、驻村书记以及乡亲们互相熟悉,相知相爱。只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社区中潜在的需求和服务对象,才能从预防和及时干预的角度帮助人们摆脱痛苦的困境。

哀伤辅导技巧及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判断受助人的哀傷程度和所处的阶段。在一线实务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受助人的哀伤深度来设计服务目标,使受助人能够直面亲人的离世,从悲伤中走出来,协助其将生活重心从丧亲的哀伤转移到新生活的期待上来,慢慢接受一些人的离开。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改变生活环境,布置温馨的居家生活氛围,解决其面临的难题,缓解服务对象的哀伤情绪。如果抓好了时机,干预及时,受助人就能正确处理哀伤,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2.多开导,多陪伴,及时帮助联系子女

丧亲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和感情关系的破坏是极大的。在观察和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缺乏子女的陪伴和关爱。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年轻人远赴万里打工;因为舍不得一方水土,很多农村老年人选择留下不随迁,想要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过好自己的日子。

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丧亲的农村老年人重构自己的社会关系。子女尚在且距离较近的,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子女保持一周一看的频率,多回家关心和问候老人,用陪伴消除距离的阴霾;距离较远而无法实地照顾老人的,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子女提高电话联系的频率,以最少一周一次的通话问候强化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子女离世,但亲近亲属尚在的,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农村老年人与对方取得联系,加强与亲属之间的联络,恢复因距离或长时间不联系而断裂的非正式关系与社会支持。对于因好友、邻居去世而失去生活信心的老人,社会工作者应组织老年人小组,包括以同一兴趣为主题的兴趣小组;以学习某项新技能为目的而组成的学习小组;以激发自身潜能,发挥余热为目的而组成的增能小组等。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农村老人能够拓展社交圈的广度和深度,把缺失的社会关系补全。

3.加强宣传,完善基层农村哀伤辅导人才培养机制

应加强农村地区社区社会工作的运用,加大对哀伤辅导和哀伤应对知识的宣传力度,加深公众对哀伤辅导的认识,提高公众对哀伤反应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哀伤辅导的质量与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对哀伤辅导的重视和培训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医院管理部门,在农村地区,哀伤辅导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此,有关部门与高校要重视与加强对农村居民和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哀伤辅导人员的干预能力,提升其识别有复杂哀伤风险人群的能力,并及时开展早期干预。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把握好分寸,关注并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反应和意愿,注重专业伦理,尤其是保密原则,不要用批评教育的态度去教导服务对象舒缓哀伤。我国研究者也应加强对哀伤辅导的研究,为制定更完善、更符合我国国情、针对农村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哀伤辅导策略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理论贡献。

(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珠海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丧亲李叔社会工作者
寒夜里的光特别暖
寻找夜晚的银河:网络中的丧亲者
心理与健康(2021年3期)2021-07-22 10:43:25
失去亲人的伤痛该如何抚慰
科教新报(2021年21期)2021-07-21 16:07:4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应激干预策略探讨
浇地
上海故事(2020年8期)2020-10-22 02:13:49
走后门
当代工人(2019年19期)2019-11-22 07:20:27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女性丧亲者丧亲事件反应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
循证护理(2018年10期)2018-11-19 02:30:50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