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飒 许苗苗 尹航
晨飒,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市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九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学员,书旗小说签约作家,北京青年文学协会顾问,著有《重卡雄风》《大国重桥》《金牌学徒》等。本次访谈由许苗苗教授策划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尹航组织,尹航和李亚兰等同学在全面閱读作品后,讨论并提出代表性问题,与晨飒进行线上访谈。访谈稿由尹航整理并经晨飒本人审定。
采访者:请您简单地回顾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可以吗?
晨飒:我小学六年级时就写过一个关于星际旅行的小说大纲。那时候特别喜欢看小说,自然就有了创作冲动。如果细想人生的创作经历,除开那些完全不成形的少年期,大约这样简单地划归吧:
一是爱好期。青春期时,我喜欢读文艺作品,私下里练笔也写过短篇小说,多少有些意识流,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种。记得以前在广东打工,宿舍里别人打牌,我就一个人搬个小板凳埋头在笔记本里写。那时候用了好多笔记本和稿纸,可惜后来找不到了。
二是交流期。主要就是互联网交流,当年像我这样创作很不成熟的小年轻,空有一腔热情,其实无论是个人阅历,还是笔头的熟练度,都远远不足。我感觉自己没什么天赋,就是喜欢表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流连在各大论坛上,在文学版块里发表一些自己写的小说,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个人感想,不算很勤奋,但陆陆续续也写过不少东西。那段时间于我而言,经过人生的历练,少年急躁的心性渐渐磨砺了不少。期间,我也在网站写过小说,写了十几万字,但没有签约,无疾而终。
三是追求期。2018年我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重大动荡,总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虚度一生,想要留下点什么告诉世界我曾经来过。对于我来说,写小说可能是最容易留下足迹的方式。于是我开始写《重卡雄风》,把那样一个中国三线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艰难困苦中崛起于世的故事介绍给国人,这也是我真实的心愿。
我对中国充满信心,正是基于这个逻辑,我接着创作了《大国重桥》和《金牌学徒》。尤其是《金牌学徒》,如果不是对工业发展的底层成长逻辑和中国工业现状有足够的了解,就算这样重大的题材天天在新闻里被反复播报,也很少有人想到要写技术工作和职业教育。
采访者:在您的写作生涯中,有无最能概括您书写特点的词汇?
晨飒:目前为止,我相对喜欢用“硬核”来形容自己。我看过很多小说,但不喜欢写那种无论披着什么题材的外衣,本质上都是谈恋爱的小说。不是说不能歌颂爱情,而是面对伟大的工业时代,明明有更值得书写的主题。生活不只有风花雪月,同样不能缺少重卡为你护送风花雪月的基础物资。工业并不冰冷,只是大家对它缺乏了解,所以我想讲一个温暖的、积极向上的工业故事。
要讲这样的故事,必定要走硬核的技术路线,让大家了解每一个技术升级、每一个工厂决策、每一次重大调整,背后都源于时代的进步、技术的迭代、工程师们的努力、管理者的智慧,而不是荷尔蒙的冲动。写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硬核技术打底,我觉得工业类作品就失掉了灵魂。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您认为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晨飒:我姑且把你说的纸质文学当成传统文学吧。我有一个观点,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延续,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载体不同,实际上读者还是同一群人,故事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必须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当然要说区别还是挺多的,网络文学注重爽感,更新速度快,幻想多一些;传统文学相对来讲沉重一些,沧桑朴实,注重文字推敲。诸如此类,不可胜数。所以,区分开来,也是有必要的,但或许哪一天,大家也会统一。
前段时间我在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时,发现有一个大篇幅展现“还珠楼主”,就是当年写《蜀山剑侠传》的通俗小说作家。在当年,如果非要强行区分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我认为通俗小说作家不会有这样高的地位,但现在大家是承认他的,所以网络文学的精品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然在未来文学界获得非凡地位。我想说的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网络文学也会有经典作品和历史定位,最终都属于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采访者:您为什么会选择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有什么契机吗?
晨飒:第一是兴趣爱好,第二是年龄到了。在以前的介绍中,我说过自己是个“军迷”,经常兴致勃勃地跟大家一起关注和讨论武器装备,由此关注到军事领域。国家最现代化、最先进的技术往往装备在军事领域,这个领域的进步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一直想写这样一个故事,所以约稿的时候就推出了《重卡雄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年轻人的书单中,可以有奇幻故事,也应该有能够填补空缺的深度作品。人总是会成长的,有主观想表达的东西。我并不觉得现实题材就没有爽感,看着中国逐步走出困境,打败海外强敌,其实也是很爽的。《金牌学徒》中不断升级赛事,摘金夺银,本质上跟打怪升级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它们是可以结合起来写出爽感的。
采访者:您的作品字数相当可观,请问您是如何构思的?
晨飒:说起来惭愧,我不算太勤快的作家,但从现实主义题材的角度看,也还过得去。很多现实主义题材写个二三十万字基本上就止步了,我的《重卡雄风》一部就写了两百万字,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来说是相当多了。为什么要写那么长呢?因为二三十万字根本承载不了我想传达的信息。
构思大概分为三步:一是创作策划,在写作中寻找灵感,然后去讨论。二是采风调研,进一步沟通学习。三是按照常规逻辑写出梗概,借助采风调研的资源理清主线故事,把支线故事大致构思明白,设计人物,最后依托以上内容撰写大纲,把故事设计圆满,基本就是一个套路化的过程。
采访者:在现实主义的大前提下,您怎样塑造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和情感?
晨飒:现实主义题材写作在字数上很难突飞猛进,写作一定要遵守现实的逻辑。《金牌学徒》中的主角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天赋,是因为父亲从小就教他玩机械。这种天赋在我的书中绝对不可能是被系统赋予的,只能是角色埋头苦干,通过坚持不懈地奋斗和学习得来的,这样也更符合现实逻辑和真实情况。付诸灵魂深处的执着,天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同理,描写场景也是这样。尤其是以普通人视野展开的作品,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没有太多的宏大场景,必须讲求真实。当然也不是说现实主义就不能气势恢宏,相反,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有自己的气势。
采访者:您的作品贴近时代,关注人生,读者也能感受到作品中活生生的现实。您觉得作者应该与现实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您如何把握小说情节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晨飒:我看过不少玄幻小说,很多作者笔下的人物就算超凡脱俗,在渡劫之前也要到红尘历练。红尘三千,蝶梦浮生,其实最能考验心境。
我觉得作者本人始终要保持自己对世界最大的好奇心。现实主义作者绝对不能埋头苦写,应该到大千世界里看一看,寻找灵感。每一次有趣的对话都是机遇,每一个碰到的人和物对创作可能都是有帮助的。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寻找小说素材,这的确也能提供无数的灵感,但对有社会阅历的人来说,仅仅依靠网络世界得来的东西,读起来会感觉特别悬浮。
我个人鼓励作家勇于尝试不同的生活状态,应该把生活写成素材,把经历写成诗,把行程记录成影像,把艰苦奋斗当成一场浪漫的奔赴。
之前我本来在写一本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书,写了一年才只写个开头,一直没写下去,总觉得缺了点东西。去了新疆哈密之后,我发现实地考察与看照片是不同的,在亲身体会之后很多困扰你的东西就迎刃而解了。简单来说,生活就是要体会,要品味,要热爱,这样写小说的时候情节才不会轻易停滞。
采访者:《金牌学徒》中提到技工发展和职业教育,这是您目前最关注的吗?
晨飒:是的。社会舆论场上有个话题每年都被炒得火热,尤其到七八月份,学生会面临中考分流的问题,家长们也很焦虑。社会舆论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深刻的偏见和歧视,除了中国选手在一些职业技能大赛摘金夺银的官方报道外,很少见到相对理性看待职业教育的文章和作品出现,更不用说在小说里,职教类算是空白。
你是否思考过当年上职业教育的同学是怎样想的?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不能说因为走了职业教育的道路,他的人生就毁了,我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在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共同奔赴,理应获得尊重。
我写工业小说,前面写了工厂、企业、管理者,但发现真正扎下去支撑事业发展的是一个个人才。所以我萌生了以技术人才为原型的想法,他们的成长其实就是中国工业成长起来的秘密,探讨职业教育对于中国工业的贡献到底在哪兒,这是我创作《金牌学徒》的初衷。
采访者:有人认为优秀的现实题材小说必须有一种家国情怀,不然就会沦为地摊文学,您在写作中是如何书写“家国情怀”的?
晨飒:首先,最好的文学格局应该是各美其美。我并不批判风花雪月,只是认为在这之外,应该有钢铁雄曲。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和平,书写个人情感的作品也非常有意思,但绝不能否定家国情怀,那是一种美好品质,我们在作品中展现出来,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有这样的特质,必然会增色不少。没有壮烈的情怀和奉献,就没有国内民众的美好生活。
大家可以各美其美,但在缠绵悱恻的情感之外,也当有阳刚之气,有尚武之风。大家可以从我的故事里,感受到深厚的家国情怀。我在书里经常提及当年搞三线建设时期的那些工人,我也去采访过他们,他们有人说“我当时就想当工人,觉得工人光荣,梦想当工人”,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工人,一辈子就在山沟里工作,家就安置在那里。他们从没有豪言壮语,但做的事情本身已经成为丰功伟业的一部分。理解这些工人的奉献情怀,还有什么理由让作品中没有那种充沛的、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呢?家国情怀不是喊口号,而是由一个个普通的故事构成的。
采访者:近年来网络文学出海逐渐兴起,对于其中现实题材较少的问题,您怎么看待?如果您的作品出海,您认为哪一部最有代表性,为什么?
晨飒:很多国外的读者对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并不了解,不了解就会不感兴趣,所以现实主义题材出海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是影响力不一定小。我觉得终有一天,世界会对中国的现实感兴趣,到那一天,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也会走遍全世界。
当然我欢迎国外引进我所有的作品,其实《重卡雄风》《金牌学徒》这两本书我都希望他们引进,如果让我选一本的话,目前来说《金牌学徒》更好,个人奋斗相对来讲接受程度高一些。比如外国读者想知道中国是怎样崛起的,他们看《重卡雄风》中的技术描写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在《金牌学徒》中能看到一个人从低谷中奋斗崛起,可以知道中国为了打造人才体系,做了哪些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很多真实的细节在里面。我的故事的主人公一直在改革,通过这样深入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中国,这对于读者来说有更多启发性。
采访者: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网络文学也将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精彩的章节。您是否考虑进入影视化甚至短视频赛道?
晨飒:影视化赛道是一直在考虑的。现实主义题材比较写实,相对来说更加适合影视化,我写的书一开始也都考虑过影视化的可能性。《重卡雄风》每一章都有很翔实的内容,反映中国人艰苦奋斗的历程;《金牌学徒》是蓝领工人的奋斗历程,都有影视开发的价值。
短视频赛道,我只能说深入了解过,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计划。因为我和熟悉市场的朋友探讨过,发现短视频市场的特点是轻体量、低成本高收入、快拍快销、追求极致,问题在于目前太多人投入这条赛道,市场相对饱和,且与我的创作方向有极大分别,所以暂时没有太多的心思投入。将来如果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未必不可以尝试,且行且观察吧。
采访者:现在主流大力扶植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品,我们注意到您的多部作品都获得了非常高规格的奖项。您认为这些奖项对您的意义是什么?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晨飒: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其实最初获奖的时候,我是有些懵懂的,后知后觉地才发现奖项还是挺有好处的。后来加入北京作协、中国作协,这些奖项应该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更多地把奖项看作对自己努力的肯定,被肯定的感觉对于作者来说是精神的顶级享受。
毋庸讳言,现实主义题材的流量远不及网络文学顶流作品。但是得奖之后,主流媒体多次关注报道评论,我发现像《金牌学徒》《重卡雄风》等,后台都显示阅读量涨起来了。一直有人在看书,让我感觉特别欣慰。这可以算是奖项对市场的加持,市场价值和奖项价值很多时候是双向奔赴的。
当然,奖项也是一种鞭策,让作者不敢放松,对接下来的每部作品都认真对待。我总想着下次要突破自己,不能停滞不前,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靠一本书打天下。作者的创作生涯,从生命来说是有限的,而优秀作品的生命是无限的,所以每个奖项对我来说都像在催稿,促使我不敢懒惰,不敢躺平。
采访者:您未来有什么创作打算,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什么新的追求?
晨飒:我昨天一口气给平台编辑提交了三本书的创作计划,各有想要表达的想法。对我来说,想做的事,就去做吧,把选择权交给平台,把督促权交给读者,把创作的决心留给自己。
如果说对文学艺术有什么新的追求,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同质化。我是热爱创新的人,不想简单地重复自己。我每本书的题材可能看上去都是工業,但实际上创作方式、人物设定、细节描述、侧重点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作家不断地重复自己,那么创作生命可能已经终止了,甚至哪一天就被人工智能替代了,所以每本书的创作构思和写作技巧我都希望比上一本精彩,哪怕进步一点也行。
当然,我最爱的类型还是科幻,那是我从小就梦想进入的领域。我也有一些科幻题材的设定,这得益于在创作过程中得到的灵感和启发,但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行家进行深入探讨,在这方面我希望有更多的发挥。从硬核工业转到硬核科幻,这个转型应当很丝滑。
采访者:请您给青年学子提一些建议或经验,好吗?
晨飒:这一代青年人比我们懂事更早,更加智慧,确实谈不上什么建议,只想谈一点人生经验。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幸运,也有自己的不幸。可能总有人在你耳边窃窃私语:你的机会没有了,你成长的空间没有了。每一代总有人后悔没有抓住时代的机遇。我最大的建议就是,不要轻信那些“机会没有了”的轻率言论,包括现在有人说“顶流就那些了”“网络文学基本算是封顶了”,其实每次说的时候都会很快被打脸,然后一批新锐又迅速崛起,所以哪里都是机会。保持永远的学徒精神,一直学,一直努力。只要你在努力,你总会得到世界的认可,总会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段,获得你应得的所有。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现实题材转向中的北京网络文学研究”(SZ202210028103)、北京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现实题材转向中的北京网络文学研究”(21GJB01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范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