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旋律大师 传承民族薪火

2024-05-16 11:16路艳
人民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施光南歌剧声乐

施光南是中国当代音乐历史上艺术成就斐然的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李凌语)。他在声乐作品领域的成果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音乐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他的作品不仅精湛诠释了高超的音乐技术,更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告白。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千余首歌曲、两部永载史册的歌剧作品等,留下了丰厚且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他的艺术精神和品格,是对音乐家的最好纪念,更是对中国音乐的创作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具有历史的深远意义与现实的迫切需要。2023 年6 月25 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浙江音乐学院联合主办,文化艺术出版社协办的施光南音乐艺术馆开馆仪式暨《施光南全集·声乐卷》首发系列活动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活动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施光南音乐艺术馆开馆暨《施光南全集·声乐卷》首发仪式;其二,座谈交流及学术研讨会①。

施光南音乐艺术馆建成于2020 年11 月,藏品包括《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伤逝》等经典作品的创作手稿三千余页、图书七百余册、音像资料四百余件,还陈列有大量先生的生活用品、获奖荣誉证书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与采访资料等。②这些珍贵的资料见证了施光南先生在音乐创作领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也记录了他默默耕耘、不懈探索的创作历程。正所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施光南先生对音乐创作的专注与热爱,使得他的音乐作品能够跨越时代,历久弥新。此次艺术馆的开馆, 是对施光南音乐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整理, 不仅为学界深入研究施光南的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更是对其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彰显, 他的音乐理念和创作精神将激励着后辈不断追求音乐艺术的卓越与创新。

《施光南全集·声乐卷》由《施光南全集》编辑委员会主编, 系统收录了施光南自小学阶段起创作的除歌剧以外的声乐佳作,共542 首。全集分为4 卷,其中1 至3 卷为简谱版,第4 卷为线谱版。曲目或选自施光南本人手稿,或录自施光南手订、手校的较早出版品, 其中有近三百首作品属首次发表③。这是对其音乐创作生涯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反映了施光南的独特经历与丰硕创作成果,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音乐才华与艺术造诣。相较于以往出版的歌曲集,本卷在作品数量、体裁与风格的多样性等方面均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挖掘与呈现,力求更全面、深入地展现施光南的音乐创作全貌。其中第4 卷精选了前3 卷部分歌曲,钢琴伴奏多数为后人根据原曲进行编配, 提升了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感染力, 也为专业音乐教育及舞台演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施光南全集·声乐卷》不仅为深入探究施光南的创作理念、风格及其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追求提供了珍贵而详实的研究资料, 也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斯人虽逝 旋律永存———施光南纪念座谈交流会

施光南是时代的歌者,他的创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情。他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与毅力,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对于当下音乐表演、创作、人才培养、科研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何传承、研究、发扬他的艺术精神是值得持续深入研究与思考的课题。座谈交流会主要围绕他的艺术成就与贡献、艺术创作理念等展开。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教授认为,“施光南的‘大道至简 的艺术思想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珍贵、生动的教材。音乐作品应与人民共鸣,凝聚民族情感,这样的作品将永载音乐史册”。音乐学家乔建中赞誉施光南,“是把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融为一体的旋律大师。作曲家和时代、作品和人民的关系,在施光南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一评价不仅彰显了施光南在音乐领域的突出地位,也深刻揭示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对于音乐作品而言亦是如此。经典传世之作诞生的背后,呈现的是作曲家的创作态度和纯粹的情感。施光南的许多传世之作都深刻反映出他作为“人民音乐家”的历史担当和精神追求。谈到施光南的艺术成就,与会者一致认为,对传统音乐孜孜不倦的渴求以及心中永远涌动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是他的创作根基。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深情回忆了施光南与“一件风衣”的故事,折射出他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令人动容。谈到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时, 她分析了这些作品旋律性强且优美动听的原因,一是对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二是他在创作时注入的真情实感。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不仅培养、成就了一批优秀的歌唱家,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声乐的演唱风格与音乐语言, 为探索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声乐人才培养上,他也始终坚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理念,这是保持独立,艺术个性,艺术生命力长青不衰的关键所在。歌唱家佟铁鑫谈及他的艺术风格时表示,“施光南为他量身定制了一種极富个性的演唱方式,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并称之为‘第四种唱法”。歌唱家关牧村则指出:“‘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民族化、雅俗共赏是我们共同秉持的艺术理念,也是施光南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词作家任志萍谈及《多情的土地》的创作过程时说:“这是一首没有写祖国,但是对祖国情谊非常深厚的歌曲,施光南对这首歌曲情有独钟。”除了用歌曲抒发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外, 施光南还倾注了大量心血创作歌剧,《屈原》便是成功的典范之一。任志萍认为,这部歌剧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诗人屈原的艺术形象密不可分。指挥家郑小瑛则分享了由施光南歌剧代表作《伤逝》改编的校园版歌剧《紫藤花》的创排历程和艺术成果, 为传承传播施光南声乐作品及中国经典歌剧不遗余力地探索尝试。

二、立艺术丰碑 传时代之歌———施光南作品研究学术研讨会

施光南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歌曲与歌剧的创作领域。三十余年来,学界对施光南声乐作品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创作、表演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其创作风格、作品内涵及演唱实践等,揭示了施光南声乐作品深厚的艺术价值。但在挖掘整理其创作手法、探索其创作理念深层的内涵等方面,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次学术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和学者分享了关于施光南作品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对于当下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更有着现实且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创作理念与社会文化价值研究

施光南被称为“旋律大师”,作品中流淌出的优美旋律仿佛信手拈来, 其实源于他对传统音乐的深沉热爱、坚持不懈地学习及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也与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时代氛围等密不可分。对施光南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探究,探究其音乐创作的深层逻辑, 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内容之一。梁茂春和蔡良玉教授认为,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求学阶段是施光南夯实音乐基础的关键期,也是创作腾飞的起步阶段,彼时的施光南已在创作中已展现出独特的个性, 为日后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施光南在附中阶段已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他对音乐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漫画家能用三两笔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音乐家亦应能用两三个音符概括戏曲音乐的特点。田青教授的发言强调了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两大特点,一是向人民学习,从民间音乐中学习并汲取灵感; 二是作品始终与人民、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张振涛教授阐述了歌曲在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并强调,“若无施光南等作曲家们的贡献,我们或将遗忘历史,也会迷失当下应担当的使命”。荣英涛博士详细梳理了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发展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为抒情歌曲的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关于抒情歌曲的创作方向,施光南曾说:“我们应该有志气走自己的路,拿出更多更好的、健康优美的抒情歌曲,形成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有我们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抒情歌曲流派。”④夏艳洲教授提出,应注重从作品的民族叙事风格、“大道至简”的创作理念,并结合文化学理论多维度挖掘作品的音乐文化内涵, 挖掘其作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方面的独特贡献。这一视角,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施光南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二)声乐作品创作分析研究

施光南久耕于中国传统音乐领域, 熟谙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与创作手法。在他大量的声乐作品中,既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音乐的影子和轮廓,也能感受到时代精神的融入和民族情感的深沉韵律。施光南对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展现出了其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常令人耳目一新。他强调,在创作中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注重吸收其精华,巧妙融入个人创作之中。这不仅体现出他对传统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更是对民族音乐语言的勇于探索和积极创新。因此,多位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在施光南声乐作品中创作手法、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进一步揭示其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与技法语汇。郭克俭教授以施光南的三首代表作为切入点,剖析了施光南如何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结构等融入其中, 揭示了施光南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作品说话”的创作理念。艺术的精品、经典之作, 往往都是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的作品,以艺术的表现手段为时代精神塑形。孟凡玉教授深入分析了施光南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经典之作时所坚持的理念,并通过对“经典观”理论的深入阐释与解构, 明确提出了经典作品的形成是作品本身内在因素与社会文化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路艳通过对数首作品的技术分析, 阐明了施光南如何在创作中巧妙地融合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核心元素,从而精准地塑造出歌曲中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

施光南在其有限的创作生涯中, 完成了《伤逝》与《屈原》两部歌剧。这两部歌剧在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这两部歌剧的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解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学者们的观点也直接触及了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指出了在歌剧发展历史中所留下的遗憾与不足。这些见解与分析不仅丰富了中国歌剧研究的理论体系,更为今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和实践路径。居其宏认为,施光南天才般的旋律创作在歌剧《伤逝》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对歌剧《屈原》中的交响戏剧性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乐队在戏剧性结构中的局限性。他提出,当下歌剧创作中的题材选择、以声乐为主、如歌的旋律、交响戏剧性等问题是中国歌剧音乐必须攻克的难关。李诗原指出,歌剧《屈原》是中国歌剧中的一部上乘之作,旋律有较强的抒情性以及技巧性,但也提出整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有待加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张宝华通过对歌剧《伤逝》与改编版室内歌剧《紫藤花》的比较分析,高度肯定了歌剧《紫藤花》的准确定位及社会推广价值。

结语

本次座谈会及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了施光南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施光南音乐创作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他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和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回顾施光南的艺术创作之路,他始终坚守的正是当下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用音乐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创作,作品不仅引领了时代潮流,更记录了时代精神、凝聚了民族情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气韵。施光南几乎把一生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创作,他留下的音乐遗产是一座高耸的丰碑, 他的音乐理念和艺术追求,激励着我们在当代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资金资助:本文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科研资助项目“施光南声乐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232013/030)阶段性成果]

路艳中国音乐学院2022 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李涵)

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3 年度优秀歌曲推选活动圆满收官

[本刊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音乐创作,同时为更好地培养、扶持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队伍,推出一批“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俱佳的歌曲精品。中国音协已连续六年举办了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优秀歌曲推选活动。活动自创办起得到了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业界和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主旋律歌曲创作领域的知名品牌。

2023 年度“听见中国听见你”评选活动延续了前几届的成功经验和框架模式, 并在推选程序上作了进一步细化。自2024 年1 月11日至2024 年3 月14 日期间, 共组织了五轮(六次)线上线下評审会,累计有百余位评委参与评审工作。最终,20 首优秀原创歌曲从351 首有效报送作品中脱颖而出,并通过为期一周的公示,成为本年度优秀歌曲。

活动相关详情,评选结果及公示信息等,请参见微信公众号:中国音乐家协会。

猜你喜欢
施光南歌剧声乐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深切的怀念 珍贵的记忆
初冬
山乡春来早
姑娘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