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的策略探究

2024-05-16 03:50
英语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模态思政初中英语

王 丹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各个学科和学段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便展开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其中,对于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而关于初中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少。另外,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容易受到各种文化、道德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非常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育部 2022),而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文化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2022)。这些方面都与思政元素不谋而合,高度契合。也就是说,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综上,研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的策略非常必要。

一、多模态理论对英语课程思政构建的指导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多种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多模态。多模态教学方式主张多种感官并用,教师可以根据多模态教学设计思路,把内容重新解码和编码,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生动化,通过可视化图表、图像、视频、游戏、虚拟场景和角色扮演等多模态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感官充盈的体验,激发其多层次的联想,提升其多元识读能力(戴慧敏 2020)。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各种视听说资源无比丰富的时代,结合多模态教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并整合可获得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感官地从感知、理解到深化,最终在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人格等方面获得正向突破,由此实现在英语学科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功能。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策略探究

在《课程标准》发布的背景下,时代赋予了课程思政丰富内涵,对课程思政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提出了新要求。英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现基于多模态理论,探究与分析初中英语课程中实现思政目标的策略。

(一)统一选材标准,构建多模态资源体系

在以文字、图片、色彩、音/视频等多模态符号为载体的教学环境中,习得语言并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懂得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意识形态等思政元素,符合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小程序或应用层出不穷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目前获取各种多媒体资源十分便捷的条件,结合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及初中英语学科特点,选取合适的多模态资源,并在筛选、设计、实践、反思等过程中构建多模态资源体系。China Daily 上的视频、文章及各种纪录片,如 The Story of China、Wild China、Art of China 等,真实、贴切地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选取合适的资源,展开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听力、每一次写作,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价值观、行为习惯、认知模式、情感等方面的熏陶。

《课程标准》指出:“在开发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严把意识形态关。在开发素材性英语课程资源时,要注意选取具有正确育人价值导向的真实、完整、多样的英语材料。”(教育部 2022)因此,在构建多模态资源体系中应统一选材标准。第一,所选资源必须符合正确的意识形态。青少年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时期,教师、课堂作为其朝夕相处的环境,对其有直接影响。第二,所选资源语言必须准确,否则将适得其反。现在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有些渠道发布的视频、文章等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获得流量,而没有严把语言关、道德观,因此教师在搜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时应认真审核所选素材,确保单词、语法、句法使用正确,并确保素材所传递的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所选资源应符合初中生的英语水平。选取的资源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思政目标的达成。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标准》强调:“教材是英语课程的核心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教材资源,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设计理念和内容,熟悉教材编排特点。”(教育部 2022)加之多模态理论指出,价值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资源中。教材是初中英语学习的主要立足点,因此,要想将思政更好地融入教学,教师应系统分析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主题丰富,涉及家庭、友谊、环境、成长、历史、助人、自立等话题,教师应在教材中找出隐性的育人元素,挖掘出中西方相通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除了寻找中西方相通的价值导向之外,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也是挖掘思政元素的一个着手点。文化比较是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郭翔 2021)。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知识的内涵,加强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从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内化为态度、修养,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喻侯林 2019)。

下面,分析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蔡基刚2021)。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为例,其中的一个语言目标为礼貌地询问信息,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不谋而合。在Section A 3a 的对话中,爱丽丝(Alice)和何伟一起去游乐场玩,其间进行了对话,之后询问了餐馆的员工,展示了朋友在相处中礼貌地提出建议的用语,如“I wonder...”“How about...?”“What about...?”“Why don’t we...?”等。这些用语体现了朋友间应有的互相尊重和礼貌,而在询问餐馆工作人员时,“Excuse me,could you tell us...?”展示出提问陌生人时应有的分寸感。学生通过对比两种情况下的话语差异,能体会到不同情形下与不同人交往时,应有不同程度的礼貌,由此能在交际能力上获得礼貌交流能力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的听力、对话、阅读等多模态的材料很好地与思政元素结合在一起。Section A 讨论了中国的端午节、泰国的泼水节,讲述了中秋节的故事;Section B 主要围绕西方的万圣节和圣诞节展开。学完这个单元,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开阔文化视野,进一步体会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欣赏中西方节日的文化意义与趣味性,珍惜中国节日中蕴含的“爱、团结、奉献”等宝贵精神,欣赏并借鉴圣诞节传递的“分享爱和快乐”的真谛。

由此可见,思政元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蕴含在英语教材中,关键在于教师有效分析与利用多模态资源,促进思政意义在语言学习中的融入。

(三)基于多模态语篇,构建真实情境

多模态语篇包括意识形态、体裁、语域和话语意义四个方面的交际模态(张德禄 2009)。多模态语篇以图表、图片、音乐、音/视频、文本等形式聚焦同一主题,提供更真实、多元的交际情境,可以实现社会文化视角下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为实现思政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应基于多模态语篇,创设真实情境。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 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Section B 2a—2e 时,教师从权威、科学的渠道搜集与阅读主题相符的多模态资源,在导入、读中、读后环节创设真实、多元的情境,为实现本课时的思政目标精心设计有益的环节。

本阅读文本以“强调再循环对环保的重要性”为主题,通过三位循环利用代表人物的故事让“环保从个人做起”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其更加懂得保护环境,循环利用旧物,合理利用资源。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关于世界环境污染现状的视频,视频里海洋垃圾泛滥,河流污染严重,动物的生存岌岌可危,非常触目惊心。这个视频让学生对世界环境污染有了直观、真实的了解,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一定程度上让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读中环节,学生通过阅读艾米·海耶斯(Amy Hayes)的故事,在教师用希沃创建的游戏中体验了用旧房子、船、石头、旧玻璃瓶建造住所,在互动式游戏中生动地体会了“变废为宝”的过程,也加强了对语言的运用。在情境化环节,教师创造性地让学生对“环保”的别样方式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读后环节,教师播放关于新闻发布会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一形式,并四人一组,主要根据采访大纲模拟采访文本中的三位环保代表人物。在互动情境中,学生运用、整合并巩固所学语言和内容,通过得体地问和理性地答,进一步加深了对艾米·海耶斯、杰西卡·王(Jessica Wong)和王涛(Wang Tao)为保护环境在循环利用上所作的努力的理解。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有效设计,丰富了课堂内容,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刻感受、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提升了环保意识,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思政目的。

(四)注重多模态的评价引导,关注学生素养的的隐性发展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的进步和成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保持并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教育部 2022)初中英语课程的效果大多通过考试体现,但思政元素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一个缓慢、隐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难量化考量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关注思政元素与初中英语教学有效融合时,教师应从多个角度、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政素质发展进行评价。以评价指导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英语教学,使教师针对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评价引导学生的关注点,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良性发展。

在课前,教师可以就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某文化意识、文化现象、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理解。这种学生的自我反馈能让教师对他们的认知进行观测、评估和对比,更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而学生能先导性地思考相关问题,提前进入语境,降低对课程话题的陌生感。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Section B 2a—2e 时,教师提前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公益组织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只是知道一些公益组织的名称,对公益组织具体的建立、发展、遇到的困难、意义,中西方公益组织的差异,以及普通人如何参与公益活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是很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针对性强的视频和同主题的文章,用多模态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益组织,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也潜移默化地促进其客观认知事物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设置相应活动,引导学生根据量表自评、互评,及时、思辨地考虑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在主动思考中发展辩证思维,促进内在学习力的发展。例如,在以“Traveling Experience”为话题的九年级复习写作课中,教师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在不同地点旅行时的活动,然后让同桌互相评价对方的思维导图,欣赏彼此的优点,指出对方的不足,最终实现共同成长。在写后环节,教师给出评价量表,先带领学生从量表的四个方面评价展示在屏幕上的作文,然后让一名学生评价另一篇作文,最后让同桌互评作文。这样,学生对写作的几个重点有了非常清楚的认知,也在思维上获得了隐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客观评价别人并积极汲取同学优点的习惯。

结语

基于多模态理论,从构建多模态资源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构建真实的情境和注重多模态的评价引导等四个维度探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思政育人的策略。构建多模态资源体系是一个需要集体努力的项目。教师应充分利用目前获取各种多媒体资源十分便捷的条件,结合合理融入思政的教学目标及初中英语学科特点,选取合适的多模态资源并应用于教学过程。英语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时政、道德方面的要求融入英语教学,而是从文化、思维、品质等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教师会继续努力,更细致地钻研。

猜你喜欢
模态思政初中英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