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场景金融的发展与前瞻

2024-05-15 19:31李虹含林雨源张茗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 2024年3期
关键词:银行金融数字

李虹含 林雨源 张茗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商业银行旧有的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金融和科技间的融合催生出数字金融和场景金融的化学反应。时至今日,银行基于数字技术打造的场景生态在其获客能力、活客能力、价值创造等领域带来的贡献有目共睹,“无科技不场景,无场景不金融”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共识。据《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发布信息显示: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环境和政策双重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场景金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與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未来金融行业面临的业务更加复杂多样,由客户需求引起的业务转型要求银行保持创新和开放的积极性,激励其灵活运用技术手段拓展获客渠道,主动将非金融场景和赋能传统企业融入到金融场景建设。

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如何最大程度地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了业内广泛议题。场景金融作为近年来将金融科技与场景生态有机结合的生动案例,其背后蕴藏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潜力是我国金融提质增效的有力工具。依托于场景和生态圈构建,商业银行有能力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迈入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及归属感的银行4.0模式,进一步释放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的能力,助力金融行业完成“脱虚向实”的目标。

场景金融缘何兴起

场景金融的含义在我国学界有不同叙述,有学者认为场景金融是在生产、生活中引入金融服务;另一学说则认为场景金融是金融活动嵌入生活场景。两种观点虽然主体侧重不同,但在核心内涵上是相同的。本文认为场景金融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生活、生产场景,以达到在场景的自然交互过程中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同于以产品和交易为中心的传统金融,经由数字化赋能的场景金融将服务视角聚焦于客户,在客户的生活、生产场景与金融需求间搭建桥梁,通过端对端的便捷服务,实现银行业由产品导向至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在数字技术的协同下带来了金融创新和业态转化,更好地发挥了金融作为服务业的基本职能。

为探索银行业在科技赋能浪潮中的发展方向,Brett King在银行4.0中指出,“未来银行的生态系统将会扩张到金融服务以外”,这与场景金融的特征不谋而合。相对于以物理网点为中心的银行1.0模式,进入银行2.0后,以ATM、网上银行为代表的自助式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背后所代表的电子技术和远程技术潜力初现端倪。到银行3.0时,用户更是能借由智能手机和超连通的信息世界,随时随地满足业务需要。然而,掌上银行并非银行服务模式的尽头,随着人工智能、现实增强、5G通信、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技术壁垒被打通,嵌入生活的智能银行服务成为可能。银行4.0力求实现业务模式的根本转变,追求“无所不在”的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期,金融机构将逐渐学习体验场景化、服务生态化、运营数字化、产品个性化和业务敏捷化的新本领。

场景金融起源于互联网公司的高速扩张阶段,彼时互联网企业以电商平台为桥头堡垒,以自有平台为核心构筑线上消费场景的护城河。得益于轻资产的资本结构,互联网企业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和极强的规模效应,在蓝海之初迅速抢占市场,C端场景逐渐发展为“7-2-1”的行业格局。我国银行的场景金融的发展时间较晚,缺乏核心消费场景垂直领域的平台生态布局,虽基于自身禀赋,实现了C端场景的差异化切入,但由于非银领域场景积累不足,银行始终仅能以合作者的身份与互联网企业分享场景生态所带来的红利。这对于习惯作为主导者参与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是美中不足的,因此,我国银行希望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变革,实现场景金融领域的弯道超车。

从参与者到引导者,商业银行与场景金融发展

如果将场景金融的发展按照场景中心的迁移进行分期,迄今为止,银行业的场景金融已走过三个阶段,开启了全新的4.0时代。场景金融的每一次阶段性变革均源自数字技术发展,新技术与新理念相辅相成,不同时期的场景建设模式和场景覆盖范围也在金融科技、金融要素、用户需求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或更为精细化或转向其他赛道,逐渐分化为有差异性的场景生态。场景金融的演变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体现了金融科技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务及服务模式的深刻影响。

在场景金融的1.0时代,银行参与场景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C端消费,场景的中心是商场、购物中心等综合商业体,通过API、SDK、H5等方式将账户、支付等金融服务与用户们的线上场景链接。由于早期缺乏自建平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关系也经历了由竞争到竞合的过程。这一时期银行扮演的角色较为被动,基本只作为场景中支付工具的提供者,不参与场景建设。由于失去发展先机,商业银行的关注重点转向拓展合作商户,防止客户脱媒的发生。

2.0时代,商业银行有意识地进军场景金融领域,以整合的姿态将自身在金融渠道的优势融入非金融场景的搭建之中。基于数字信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银行参与的场景中心逐渐向线上渠道倾斜,通过外部流量端口和自建平台引流,重点围绕个人消费、出国金融、文化旅游等场景提供金融产品,触达更多C端客户,“中银跨境GO”、平安银行“车E通”平台等软件均为这一模式的代表。由此观之,金融场景建设要求银行充分了解行业深度和广度,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实现对特定客群的深度转化。然而,互联网电商的先发效应覆盖了大量的C端场景,仅凭单一渠道或单一合作模式,银行获取的场景数据有限,流量转化的规模也受到限制。总体而言,场景金融2.0时代中的银行虽大有进展,从线下支付转变为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主的线上移动端服务,但受制于用户黏性更强的互联网平台,银行在C端场景业务的市场份额有限,且更多地作为场景中的资金提供方。

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开辟出场景金融新特色的时期当属3.0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的突破进展,银行可构筑的场景变得更加多样,便不再局限于为C端个人客户提供消费体验,转向注重与B端企业和G端政府机构的合作,引入政务民生、教育医疗、园区物业等实体经济服务场景,扩大与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主体的合作深度,进一步延伸场景金融的覆盖范围,为实体经济赋能。相较于C端发力的1.0和2.0时期,3.0时期的场景金融对于参与主体在金融业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凭借于金融赛道深耕多年的经验和声誉,商业银行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老对手,获得了B端和G端客户的信任。彼时场景金融1.0至2.0时期的上车者成为了主导者,互联网企业在C端的护城河反而成为其难以逾越的天堑,攻守之势相异,银行在场景中的身份也从产品提供者、资金提供方,实现了向提供“金融+非金融”场景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方的转变。场景金融3.0时代的银行更加注重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业务的精细化,在兼顾客户体验的同时,平衡战略行业、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及经销商、终端个人消费者等各方主体的共生利益,争取实现各方共赢的新格局。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与G端机构系统对接,构建智能政务合作场景,建设“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中国农业银行在“三农”服务领域,搭建数字乡村服务体系,推出“智慧畜牧贷”等涉农特色场景等均是这一时期的出色案例。由商业银行主导的场景金融顺利由C端开拓至B端和G端,这无疑是对场景金融内涵的极大拓展。

随着数字政府、数字城市、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等概念相继实践,数据要素的价值被进一步重视,场景金融的形态开始向多方合作、多种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场景生态圈进化。进入4.0时代后,场景的构建不再有明显的边界,而是通过整体的合理设计,力求最大化减少场景建设的碎片化,进一步放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产业数字金融场景中,实现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绑定,积极参与数字政府的运营与设计。虽然,当下场景金融4.0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银行开放平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等链接成果正一步步打造着生产生活的场景价值闭环。以华夏银行为例,其推出的“华夏收银台”以收单支付平台为基础,整合聚合支付、数字人民币等各类支付结算方式,在兼顾金融政策风向的同时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将业务嵌入数字化生态合作伙伴的支付场景中,提供智慧商超、智慧餐饮、智慧文旅、智慧市场等生态场景解决方案,解决客户的具体需求。

纵观场景金融的1.0到4.0的發展,本质上是商业银行通过技术进步手段逐步达到释放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效能的历程。在这十几年的探索中,我国的商业银行从早期互联网浪潮下被动参与C端,到主动介入B端、积极链接G端,以线上线下协同的服务模式延伸金融场景的覆盖范围,最终实现了从参与者向主导者身份的转变。

要流量也要温度:我国特色场景金融前瞻

展望未来场景金融的发展,数字化是技术基础,精细化是生态依仗,普惠化是发展方向。我国金融业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金融场景的建设不能无序地追求盈利扩张,金融与场景的融合是手段,提升金融竞争力、实现金融成果的普惠性才是最终目标。如果说4.0模式下,场景金融的相关设计已经旗帜鲜明地展现出金融机构响应发挥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态度,并且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需求领域给出了自己的探索,那么当下较为成熟的场景金融若想进一步成全金融的应有之义,则需要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与金融强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具体的政策风向有机结合,将冰冷的线上流量转化为普惠金融的暖心热量。

数字化是场景金融的基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释放场景金融应用潜力的前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当下的数字信息时代,缺少科技赋能的领域发展潜力注定是有限的。时至今日,我国的商业银行仍面临着掌握场景较为单一、场景嵌入竞争激烈、拓展场景效果不佳、科技能力有所欠缺等挑战。新兴技术层出不穷,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需久久为功。只有用好数字技术,基于精准数据描绘的客户画像,定制人性化服务方案,围绕生态圈产业上下游相关方的痛点和需求紧密联动,才能合力创造价值。未来的场景金融也需依靠数字技术踏上场景化融合、数据化驱动、智能化建设等长远发展台阶,为金融场景的线上化、数字化、定制化、组合化、安全性等需求提供客观存在的保障。

精细化是场景金融生态圈战略的实现依仗,异质性的场景构建有助于银行从客户和风险两大运营核心改善银行经营的基本面。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商业银行,都需要结合自身禀赋与行业前景,将资源投入到做深做精优势行业中,积极探索以不同形态广泛存在于经济领域中非金融场景,构建属于自身的护城河。

普惠化是场景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特色金融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金融的根本特征之一。我们的金融归根结底是保民生、促发展的金融,金融机构不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为追求,而是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金融服务方案。场景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工具,需要有用金融带动实体,以科技促成普惠的觉悟,而当金融生态圈的探索达到极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最终也会传导至金融服务人民的最终目标。因此,场景金融的发展不能仅有冰冷的流量,还需要有普惠的热量,商业银行应当围绕服务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场景生态,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数字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猜你喜欢
银行金融数字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答数字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数字看G20
“存梦银行”破产记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