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建筑传统修缮技艺的传承现状与体系构建

2024-05-15 12:03蒋薇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技艺上海历史

蒋薇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historical buildings. Ancient sites are non-renewable and cannot be rebuilt. Once they fade away,it is quite impossible to revive them. In Shanghai,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s include not only historical buildings with profound heritage, but also modern classical buildings. Many of these landmarks epitomize evolutionary culture, Shanghai culture and south cultu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operly protect and make necessary renovation for these buildings.

上海是当代中国的开放重镇和近代历史文化名城,拥有 1058处、3075幢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 巷),250处风貌保护街坊,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些风姿各 异、积淀深厚的历史建筑展示着上海悠远的文脉和时尚的活力, 镌刻着城市的记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必须重视传统修缮技艺的传承

保护历史建筑意义深远。古迹不可再生、不可再造,一旦 失落就无法挽回。在上海品类繁多的建筑中,既有底蕴深厚的历 史建筑,也有现代经典建筑,囊括了代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 江南文化的众多地标,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必要的修缮,意义 尤为重大。

由于历史建筑修复难度大、耗时长,专业修复人才不足,使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为避免陷入“不作为 就是废墟现场,一作为就是灾难现场”的怪圈,本文以上海的文物 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正在修缮的历史建筑案例、建筑修缮工 程公司、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修缮巧匠、建筑专家等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抽 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旨在发现上海历史建筑传统修缮技艺在 传承中的可取与不足,提出可操作性的合理解决方案,缓解当下上 海历史建筑修缮中能工巧匠屈指可数、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困境, 提出构建科学的上海历史建筑修缮技艺传承模式。

二、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小 修小补就能解決的。上海的古建筑和历史建筑多以木构建筑为主, 体量大、结构复杂、伤病多,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不可避免地受 损、残坏、坍塌,而且这一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严重。

上海现有许多历史建筑都急需修复,例如:金山区张堰镇 的白蕉故居、宝山区罗店镇的王质彬门楼、浦东新区张江中心村 的艾氏民宅等。然而,通过对上海11个历史文化名镇中历史建 筑的调研,我们发现在历史建筑的修缮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 难,特别棘手的例如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失传。因为战乱等历史原 因,许多历史建筑的建造工艺都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失传。还有当 年使用的建造材料,许多也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就给历史建 筑的修复带来不少难题。

修缮前期的测绘成本高,是当前存在的又一个较大问题。 不同于现代建筑是先有设计图,再建设,历史建筑修复则需要先 测绘大量数据还原结构图,才能进行修复,这就需要采取高精度 的检测与监测,对历史建筑进行现状测绘,如历史建筑中常用的 榫卯结构,精确程度都是在毫米甚至更小的级别,其检测要求极 高。此外,还需对建筑材料进行化学检测和取样测试,如古代石 砖多有糯米汁等添加物,就必须弄清楚原有材料的材质成分。这 就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工匠完成。

更为突出的困难是,缺少专业的修复人才,老工匠屈指可 数,传统工艺或后继无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是一门非常专业 的学科,技术难度较大,局部修复的过程需要在不扰动整体结构 的前提下,将破损构件恢复到原来状态,如同缩手缩脚跳舞;整 体修复更是复杂,不同部件、不同材料的修复,都要有对应的技 术与人员。目前,上海缺少专业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团队,相关 资料和案例都很不足,这也导致了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专家和有关 职能部门的信息不对等,阻碍着修缮的进行。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一些资深的老工匠,从他们的口述 中,问题可见一斑。“我们单位那一批老的技术工人,如今就只 剩我一人还在做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其他人早就转行或‘下 海了。”在调研中,美达公司67岁的王在桃有些无奈地说。 在王在桃看来,老一批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工人既懂历史建筑知 识,又懂修缮技术,依靠师徒传承的模式和手工修缮的方式努力 维护着上海历史建筑的风貌。他回忆说,那时新人都得拜师学 艺,跟着学建筑修缮的传统工艺,起码三年才能出师。师傅们都 是老工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按水平高低分初级到八级,一般 六级的工匠都会看图纸、画图纸。在他看来,相比普通建筑,历 史建筑的修缮要求要高得多:一名优秀的历史建筑修缮工匠,要 具备一定的修缮手艺,时间越长越好;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 文化水平越高越好,最好还要有不错的外语水平。“上海的历史 保护建筑中有很多都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们的建筑风格、 历史文化、所用材料与工艺,都值得去认真研究。”王在桃说。

与王在桃经历类似的吴公保,也有着40多年的历史建筑修缮 经验。吴公保说,当年一起毕业的30多个同学里,泥工、瓦工、木 工都有,他们懂专业知识,工作后又有师傅带,手艺都不错。但后 来大家相继转行,不愿再做一名“又脏又累收入又不高”的技术工 人。他说“我是真的喜爱这份工作,喜爱老建筑,希望能为建筑保 护出一份力,所以一直留了下来。”如今他在静安装饰公司工作, 公司中从事建筑修缮工作的有50多人,但几乎都是普通建筑工人, 虽懂基本的修缮技术,却不了解历史建筑的专业知识。

在調研中,我们发现,随着老一批修缮工人转行或退休,上 海历史保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有后继无人的危险。而目前正在从 业的修缮工人,普遍欠缺历史建筑知识,过于依赖现代手段和机 械化的修缮,而忽视了建筑行业中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调研时,在上海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业从业多年的蒲仪军教授 告诉我们,上海一些承担历史保护建筑修缮项目的企业,甚至连 一位像王在桃、吴公保这样的人都没有。他坦言,现在绝大多数 工人,都是普通的泥瓦工、木工等,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关于历 史建筑的专业知识非常欠缺,其修缮手艺能达到一般的房屋修缮 要求,但难以达到历史保护建筑“修旧如故”的特殊修缮要求。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目前上海缺乏历史建筑修缮的高级技 工培训体系。2016年上海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 学建筑系教授常青曾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建立完善的建筑技艺遗 产传承人制度。“要真心爱护、扶持建筑技艺传承人这一类稀缺 专门人才,给予他们相当于高级专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这些问题也曾引起了上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上海市城乡建 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就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上 海将加强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和使用监管,建立工匠名 录,培育掌握传统修缮工艺的工匠队伍。

三、构建科学的历史建筑修缮技艺传承模式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笔者认为,上海亟需构建起科学的历 史建筑修缮技艺传承模式,可归纳如下:

1、建立上海历史建筑修缮技艺项目名录体系,鼓励有条件 的项目申报非遗。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概括起来有五种情况:一是,日常 保养(即经常性的保养维护);二是,防护加固;三是,现状整 修;四是,重点修复;五是,原址重建。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 缮,还需要分工种、分部位,从具体的保护修缮措施谈起。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可具体分为:(1)木结构的保护修 缮,其中包含:墩接柱根、包镶柱根,抽换柱子及辅柱,更换椽 望、翼角,打牮拨正,大木归安、拆安,迁建及迁建工程中的木构 架拆装,复原工程,斗栱修缮,装修修缮等。(2)瓦面的保护修 缮,其中包含:查补、打点,揭 檐头,更换部分兽件、脊饰,全 部揭 等。(3)墙体的保护修缮,其中包含:勾抹、打点、漫干 活、漫水活,剔凿挖补、摘砌,拆砌等。(4)油饰、彩画的保护修 缮,其中包含:油饰、地仗的保护修缮,彩画的保护修缮等。随着 身怀绝技的老工匠日益稀少,包括木结构、瓦屋面、墙体、油饰彩 画等行当中的不少历史建筑修缮技艺都将濒临失传。

调研中,常青教授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上海近代建造 技艺,砖工(砖雕)、灰塑、水刷石(打石子)、水磨石、马赛 克饰面、弹簧木地板、铁花制作、特种装饰(如拉利克玻璃)等 建造技艺及材料技术,由于缺乏师承和现代技术的冲击,大都濒临失传或渐被遗忘。”现代的维护和修缮技术如果不与这些传统 技艺创造性融合,将使建筑遗产逐渐失去原有的历史信息和技艺 特质。因此,尽快建立起上海的历史建筑修缮技艺项目名录体 系,鼓励有条件的项目申请非遗,势在必行。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上海已有不少历史建筑传统修 缮技艺被纳入了国家级、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见表1) 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历史建筑传统修 缮技艺项目申报成为非遗项目,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多方面关 注,以便落实好项目的保护单位,培养好项目的传承人群,形成 系统性的保护规划和方案,以求构建起科学的上海历史建筑修缮 技艺传承模式。

2、尝试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专业师资授课的系 统培养方式,培育历史建筑修缮技艺高素质人才,建立上海历史 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保护制度。

常青院士曾在提案中说:“建筑遗产是古往今来通过建造 活动形成的文化遗产,其中内含着一整套不同时期的建造技艺, 有着文化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深刻烙印和重要价值”,由于建筑遗 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改变,因而必须进行 持续维护和修缮,而其关键是让建造技艺能够永续传承。在他看 来,手工业时代和工业化初期形成的建筑遗产,身怀绝技的匠师 和工匠是建造技艺的主体。然而现在的维护和修缮,正在失去这 样的主体,从而使建造技艺的永续传承成为问题,技艺失传甚至 会使有形的物态遗产本体走向消亡。

笔者认为,上海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虽成就斐然,但和全国其 他地方类似,都存在重物态保护,轻非物态传承的情况。在建筑遗 产保护实践中,建造技艺及其传承人制度还应落到实处。为此,常 青院士建议,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在上海建立完善的建 筑技艺遗产传承人制度。对建筑技艺传承人这一类稀缺专门人才, 要像严格保护建筑遗产本体一样地悉心发现、认定和真心爱护、扶 持,充分发挥他们在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技术示范作 用,给予他们相当于高级专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可以尝试采 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专业师资授课的系统培养方式,与有 资质、有能力、有意向的高校、高职合作,培养人才。

调研中我们得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已率先于2023年 建立起了“建筑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中心”。这所教育部双高建 设的重点院校,是上海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在艺术设计 职业人才培养领域全国领先。项目落地的手工艺术学院专业目前 涵盖了漆艺、陶瓷、玻璃、玉雕、工艺绘画、珐琅、金属、数码 雕刻、皮艺、首饰、木艺等工艺门类,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工 艺美术门类最为齐全的学院之一。学院以工艺美术近60年积淀 为支撑,在手工艺与非遗传承创新领域培养了一批系统掌握工艺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艺,能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具备创 新能力的高素质手工技艺技术应用型人才。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 的各自优势,发挥高等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同 时发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引领职责,带动高校共同发展,已 与该校达成意向性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 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共同推进高技能建 筑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工作。此举实为上海培育历史建筑修缮技 艺高素质人才,建立上海历史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创 新探索。

3、推进数字化记录工程,助力上海历史建筑修缮技艺传承。 v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完整记录相关工种的历史建筑修缮技 艺和老一辈能工巧匠的独到心得,对传承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为此,我们建议:成立专项研究团队,撰写、出版关于历史 建筑修缮技艺的专著与科普读物;整理、摄录、制作、出版历史 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文献;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 起分类清晰、数据完整的历史建筑修缮技艺数据库;充分利用新 媒体优势,运营好有关历史建筑修缮技艺的微信公众号、抖音、 B站、小红书、网站等数字媒体,吸引更多市民,特别是青年群 体,共同加入上海历史建筑修缮技艺传承的事业中。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的 文化积淀,向后人描述着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艺术风格,代表 着当时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应该运用 科学的技术和方法,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防止它损毁,让它 重新绽放光彩。对于上海历史建筑传统修缮技艺的传承,我们要 广开思路,找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上海不同时期、不同风 格的经典历史建筑,保护得更好、修缮得更美。

猜你喜欢
技艺上海历史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新历史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