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榕
摘要:文艺心理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方面面,在大部作品中寻找创作者的心理,对教师名著教学和学生对名著的记忆都有很大的作用。笔者以《红楼梦》为例,分析其中的“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红楼梦、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
《红楼梦》的悲剧就是所谓的“大善者的不善”和“大幸者的不幸”。美的毁灭不再单单是一众女儿的毁灭,而是扩展至整个贾府上下。这部小说的悲剧之美就在于它“不只写出了时人所称颂的大善者所以善,还写出了他们的所以不善,不只写出了时人所羡慕的大幸者所以幸,还写出了他们的所以不幸。”既是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其中社会规范对人的要求及人对社会规范的尊崇,正是三重人格的最好折射。虽掺入太虚幻境、木石前盟等玄幻色彩,却依旧能写得贴近生活,塑造出从外貌到品性各异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人的多面性格,折射出“自我”之外的“本我”与“超我”。
一、将弗洛伊德理论应用于《红楼梦》人格分析的合理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蓬勃发展,深入到西方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究其原因,乃是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人性造成的戕害,以及后工业社会给人精神造成的强大压力之故。[1]与曹雪芹富贵一时后潦倒的遭遇及清朝中央集权、封建专制顶峰的社会氛围有着共同点。指导学生阅读掌握情节的同时,补充社会背景是十分必要的,穿插文艺心理学的解读,则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对人物的看法和创作的技巧。《红楼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风流的黛玉,端庄的宝钗,天真的湘云等。而它对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描述,也在笔墨间流露出来。
二、女性抗争中的“本我”人格体现
黛玉爱耍小性子,实在是“本我”最好的展露,贾宝玉对林黛玉并没有那种真正性意味的爱情,他们一个孤高,一个珍爱女子,不关心仕途经济,因此格外亲近,看上去更像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作者将其作为主线展开红楼,或许更多是想凸显宝黛的乖张的本性,张扬宝黛二人对女权的认识,在展露人物本我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潜意识里对女权的肯定,对仕途经济的蔑视,在阅读经典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通晓情节、了解内涵及情感,还能再通过点拨,指引他们跳出情节本身,去观察一个作者的主张、性情,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開化程度及风气。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在主子面前,毫不低声下气,身处封建社会却并没有让自己的本性受礼教约束,有所收敛。这使她在众多的婢女中脱颖而出,初露锋芒。其中“本我”人格昭然。把握人物心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作品隐晦内容的感知,从而理解人物,对人性的多样、多变的特点有更直观的理解,增添写作素材。
三、礼教下女性的自我人格体现
红楼女子才情出众的大有人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对女性、女权的认可。然而《黛玉进贾府》选段中,尽管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烙印根深蒂固,黛玉便从中捕捉细节,将“近日刚念了《四书》”改口为“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黛玉为了迎合贾母观点、时代要求等,且不在众姐妹之间显得特殊,对自己的学识等,隐藏本我,使自己外在显得更符合社会规范,在侧面展现出“心思细腻、多疑多思”的本性的同时,展现了黛玉为社会规范所压抑后表现的外在“自我”。曹雪芹于黛玉进贾府一章描绘细致,无论是因怕出丑而不敢多行一步,多说一句,还是悄悄学着一众女眷漱口品茶,我们都不难总结出黛玉秉着变相的“入乡随俗”的原则,遵守着荣国府内的生活习性、规章制度,桩桩件件皆是其“自我”人格最直接的体现。
《红楼梦》原是一部讽刺封建礼教对人性影响的巨著,其中压抑,自是随处可见。在压抑之后人格、人性的展现自是与本我大不一样,而在提及此时,教师或可对人物心理及性格变化的写作及剖析加以提点,人物的变化,时间的发展往往由人影响人,人左右事,将其中逻辑捋顺,是行文谋篇的基础。
四、《红楼梦》多重人格在语文教学上的意义
(一)塑造人物多面性,丰富人物形象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早就指出: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不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见:《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了“真的人物”,而这些“真的人物”的出现,是对“传统的思想、写法”的空前的大突破。什么是“真的人物”?依鲁迅的看法是:它的主要特征是和从前小说的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由此教师必然要通过名著教学使学生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打破“大团圆”怪圈,开拓悲剧审美意识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正是因为被毁灭的东西有价值,我们才会感到震撼与悲痛,继而有所收获,在悲剧中汲取经验、力量。《红楼梦》众女儿葬送在时代、封建礼教之下,毁灭了千姿百态、不容亵渎的美,给无数读者带去震撼、伤痛,继而懂得自由之宝贵,责任之重大。
现在的主流看法认为作者借贾宝玉这一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抨击了当时的清朝的衰落腐朽统治,反对封建压迫。借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同时也借一个家族的衰落,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本质。但在我看来,倘若带着学生保持审美距离,不理会利害关系地欣赏红楼,将它看作展现一种人之间美好的感情的作品,看作是作者单纯怀念年少时府中一众女儿的作品,或许更能从中领会悲剧之美。
(三)跳出文本,正确看待“叛逆”
宝玉作为走一遭人世的顽石,其“顽固”的“叛逆”,恰是那个时代十分珍贵的品质,这也启示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或许并不符合主流观念的坚持——逆反心理。笔者认为教育过程中很需要一双发现差错的眼睛,老师需要靠它及时发现错误,提醒孩子整改,预防误入歧途。而学生也要学会发现错误,不论书本中的,亦或是生活中的,然后大胆地说出来,努力地改正它,假如尚是力所不能及,那就把改变不正确的事当作前行的动力,从而涵养正气,在未来将社会领向更高处。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05,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