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惠子
文字是一条永不断流的河,从古至今生生不息。“文以载道”,文字可以跨越国界、语言与时代,让相隔遥远的人们心心相连。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直达人心,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得到思想的启发,感受到情感的共鸣。经过时间的沉淀,其终将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文学的发展也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重视文学、社会现实及历史的关系。这一理论认为,人类是由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环境造就的,而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文学批评必须考虑作品对社会历史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探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可以通过作者的叙事角度来分析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发现和感悟。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都有着独特的存在方式与主导形态,也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斗争。由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描写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让美国顺利晋升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并成为消费主义的发源地。然而,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狂欢让社会渐渐走向失控。本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就是靠走私烟酒跻身上流社会,摇身一变成了新兴富豪。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爵士乐、小汽车、电话等都是作者所处年代中新兴的“潮物”,作者完美再现了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的真实影像,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场如烟花般绚烂的狂欢。但是在同一时期女作家林海音所著的《城南旧事》中,我们却看到中国社会的另一番景象。林海音一家于1932年举家迁居北京,《城南旧事》正是以20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小主人公英子在北京城南一条小胡同里的童年生活,展现了那一时期北京百姓的生活写真。那个年代的北京胡同四通八达,寒冷的冬日大家还是穿着棉衣、棉裤。孩子们将八珍梅糖视若珍宝,期待着冬日暖阳下带着铃铛缓缓而来的骆驼。
尽管社会背景大相径庭,但这两部小说分别塑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城南旧事》中与女儿失散多年的疯女人秀贞,敢于追求爱情的兰姨娘,还有儿子溺水身亡、女儿被卖给别人的宋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现实又冷漠的白月光—黛西,玩世不恭的富家女乔丹,还有甘做情妇最终被黛西撞死的梅朵。她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浮浮沉沉。《城南旧事》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了那个时期整个北京城的真实生活写照,小英子作为主人公,从一开始的纯真少女到发现大人平和面具下的不幸与悲剧,整部作品贯穿了一个少女的成长。
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女性逐渐从过去保守的传统中挣脱出来,她们的衣着打扮越来越时髦,生活越来越丰富。随着《美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的颁布,美国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她们开始走出家门,并在教育和就业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两性关系向着平等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中国沉睡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也得以撼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推广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主张。《城南旧事》中的秀贞、兰姨娘就是那一时期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的代表。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宋妈、英子妈、秀贞等女性都深受这些思想的桎梏。她们对自由只有向往,却没有勇气走出牢笼,她们爱护自己的子女,但仍旧服从于社会舆论,依然服从于封建家长也就是自己丈夫的命令。除了林海音之外,萧红、冰心等女性作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中国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呐喊。
不过,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的描写,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认为,这是作者对女性的刻意丑化。正如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所阐述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也就是说,对女性的心理、地位造成侵占和压迫的根源并不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生理上的差异,而是社会所主导的“男权至上主义”。女性主义所批判的是传统的男权社会。作为男权社会男性代表的菲茨杰拉德,无论他笔下的女性来自哪个阶层,无论是衣食无忧的黛西还是深陷命运沼泽的梅朵,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她们依附于男人而活,没有自我。
2016年10月,《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小说的出版在女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三年后,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韩国上映,关于女性所处的性别困境的讨论也广泛开展起来。1982年出生的金智英,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嫁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男人,有着一个说得上是殷实的家庭。她并不需要出去工作,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相夫教子、照顾公婆。可是,当作家赵南柱用质朴的语言,将她在生活中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时候,读者的心却被这看似平常的日子瞬间击垮了。“金智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是女性读者们的心声。“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她已经过得很好了,还有什么可自怨自艾的?”一部分男性读者依旧怀着这样的想法来评价。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思想一向是占统治地位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天,女人是地”,这些看似是来自男士的体贴,却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不可辩驳的理论。当看到奶奶给金智英的爸爸盛完饭后接着给金智英的弟弟盛饭的时候,当看到少女时期的金智英在外面被骚扰,回家以后非但没有得到爸爸安慰反而被责怪是自己穿着不够检点的时候,当看到工作后的金智英无论多么努力还是进不了核心团队的时候,当看到金智英为了抚养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的时候……读者便无法把她仅仅当作一个故事来看。这些甚至称不上遭遇的挫折,就这样一点一点累积着。这是当代女性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她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着,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不公和歧视,而这些却不能被整个社会看见,甚至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们看似是幸福的,却总有一些无奈和辛酸被压抑和掩盖了下去,而实际上生活却在她们的妥协中变成了一潭死水。
在这个几千年来完全依照男性建构的社会系统里,他们掌握着一切的核心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想要追求自身价值的时候,这样的学识、能力却成了她们的劣势,成了社会淘汰她们、歧视她们的把柄。当女性离开职场回歸家庭,将家务作为自己主要工作以后,社会又会因为家务产生不了直接经济价值而歧视她们。在中国,不少全职妈妈被称作“金丝雀”。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终究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遭受社会的不公待遇,被取一个难听的外号,仅仅是冰山一角。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一部具有清醒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是非常珍贵的。《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主人公是妻子、母亲、儿媳,但作品并不在于刻画这些身份的伟大或者强化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而是真实地展现生活的琐碎和窒息,让人们去思考女性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对于女性困境的讨论总会让人陷入无奈。译者在后记中也表示,她也期盼着作者能在小说最后给金智英的命运一个大反转。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实现。在关注女性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越来越能够体会到创作者在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女性的艰难和困境,让更多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说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就不得不提到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这本书以1873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小镇为背景,对当地黑人女性的命运和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刻画了三位黑人妇女的形象。塞丝为了获取自由,独自一人从肯塔基农庄历经万难逃到辛辛那提农舍。可就在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找到了她,为了免受生而为奴的灾难,塞丝决然地将自己孩子的喉管割断。而后,因为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塞丝一直被周围的人唾弃和排挤。十八年后,被她杀死的女儿还魂归来,日日夜夜折磨着塞丝,惩罚她当年的行为。那时,黑人妇女是真正的“奴隶中的奴隶”。托妮·莫里森创作《宠儿》时,美国正在经历一系列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运动。托妮·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的代表,本身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但是,不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作家在作品中的呐喊和号召,活跃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托妮·莫里森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彰显着女性的重要性。她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不再丑陋,而是丰满又富有美感的,她们的性格细腻且对命运本身有着自己的思考。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解释权大多掌握在黑人男性手中,他们的话语权和地位几乎是不容置疑的权威象征。这是一个历史时期和社会结构所赋予的现实,然而,在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构架中,女性的存在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女性的声音和视角在文学和解释中遭到了明显的忽视,这种缺席让女性感受到了强烈的异化和不被理解。托妮·莫里森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内心体验和生活感知并未在被誉为“主要阐释者”的男性作品中得到体现,甚至让她感受到某些作品多是在向白人男性展示和传递信息。这种认识唤起了她对于另一种文学声音的渴望—一种能够真实反映黑人妇女在这个年代真实生活体验的文学存在。她的作品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不仅填补了历史和解释权话语中的空白,更挑战了性别与种族的双重权威,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书中提到的文学作品深受其时代的社会经济条件及意识形态背景的深刻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皆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与意识形态倾向这一观点,与文学界“文学是特殊的语言,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焦冰洁《时代背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的理论不谋而合。文学发展的同时,时代也在不停更迭。因此,我们得以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探索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会生活特點。不仅如此,不同的作者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和生活经历。在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生活的锻造之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学派系。尽管如此,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作品中一定存在一些共性。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书—这一代对另一代在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即使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书籍也将永存下去。”文学作品承载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一生,更是时代的喜乐与悲痛。我们能从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也能从字里行间领略文字背后的时代变迁。这是文学独特的魅力,也是来自不同时代的声音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