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鹏梅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圣地,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厚重的黄土地滋养着一代代延安人,孕育出属于延安的独特风物。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延安,感受这片红色圣地的魅力吧!
红枣林的情愫
◎郭 力
从延安出发,往北偏东方向走,向高原高处,向大山深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转过了一道又一道弯,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佳县——我在履历表“籍贯”一欄无数次填写过的地方,我与祖辈血脉相连的故乡,却是平生第一次相逢。
难以想象,佳县县城竟建在高山绝壁之上,脚下黄河奔流。这里古称葭州,是颂歌《东方红》的诞生地。当年毛泽东同志率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日子,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佳县度过。在革命最严峻、最艰苦的时候,佳县人民甘愿把自己仅有的粮食拿出来,不遗余力地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毛泽东同志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在县城正街的南头,一块高高矗立的石碑上,这十三个遒劲大字就像一座闪光的灯塔,激励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我的父亲,也正是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加入了共产党的部队,走上革命道路。靠着一双脚板,走出了大山,走向西柏坡,走进北京。
高山巍巍,黄河流淌。千百年来,佳县这座偏远的山城历经苦难,顽强生存。佳县栽培红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入选的农业系统。佳县人民立足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吕梁山片区县的实际情况,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在2019年年底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一棵又一棵枣树在沟坎里倔强扎根,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日升月落、沧桑巨变。
沿着逶迤的古城墙,我漫步在县城高低起伏的老街小巷中,走过学校、医院、美食街……路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句乡音、每一个笑容,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夜晚,山城灯火璀璨,遥望那坐落于孤石之上的香炉寺,感受着这方土地的宁静。耳边传来一阵喧闹声,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娃从高坡上奔跑而下,应该是刚下晚自习。他们那冒着热气的红扑扑的小脸儿,升腾着黄土地上新的希望。
走进郭家畔村,这是父亲出生、成长的小村庄。穿过一大片玉米地,转了几道黄土坡,绕过遍栽枣树的山峁,进入堂哥家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羊圈。满圈的山羊“咩咩”叫着,往篱笆墙挤过来,湿漉漉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堂哥早年也到城里打过工,可终究还是难离故土,又重新过上了“早上一垧地,后晌一群羊”的生活。
在堂哥家简朴而凉爽舒适的窑洞里,堂嫂和侄女为我们张罗了一桌丰盛可口的农家菜,香气扑鼻的羊汤、炖肉、炒土豆丝,还有手工制作的凉粉、黄豆钱钱饭,都是黄土地的特产。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胸中翻滚着热耳酸目的情愫。不由得想起父亲生前经常念叨的往事:七十年前,母亲第一次随父亲回家乡,坐上驴拉的车,在傍晚时分风尘仆仆抵达婆家的窑洞。迎接新媳妇的第一顿晚餐是稀稀的小米汤,母亲喝完后等着上主食,后来才知,稀饭就是晚饭,晚饭就是稀饭,往后的一日三餐,主食都是稀米汤!今昔比对,不禁泪目,看堂哥家专门储藏粮食的窑洞里堆满了五谷杂粮,我们终于可以告慰先人。
自古以来,干旱缺水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导致陕北高原生态脆弱,广种薄收,只适宜出产耐旱的玉米、小米之类的粗粮。“地老天荒梁峁秃,糜谷旱得拧麻花”,道尽了曾经生态环境的恶劣和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这些年来,家乡人民从生态、产业、科技等方面着力,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全力打造红枣、牛羊、红薯、康养旅游等产业链,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干旱的黄土圪梁梁上,生活着我的乡亲,他们忠厚、善良、刚强,他们知足常乐,坚实而细腻,他们为黄土地赋予蓬勃生机。
眼前,是那白生生的羊羔羔、那蓝莹莹的天……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5日)
●比较练习
1.本文与课文《回延安》相比较,写作线索有何不同?
答:
2.本文与课文《回延安》都写到了回忆,请分别指出回忆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
羊肚子手巾
◎刘成章
记忆深处的陕北农民,不论是老汉还是青年,几乎人人都会有一条毛巾。陕北盛产山羊、绵羊,人们常吃羊肉,表面布满绒毛的毛巾就像羊肚子(羊胃),所以我们陕北人都把毛巾称为羊肚子手巾。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是拿它洗脸——洗脸用一块破布就行了,而是把它当御寒、遮阳、挡尘的帽子用。
每当吃了早饭,汉子们去上地的时候,都是顺手从墙上或炕头拿了羊肚子手巾,往头上一扎,然后扛犁,牵牛,甩鞭子,走进一天的辛劳。羊肚子手巾是明度最强的颜色,汉子们在暮色四合中踽踽走回,婆姨们也许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却能从那远远晃来的一点白中,感知他们饿了的模样,于是赶紧往灶膛添柴。转脸便见汉子们已到了窑门口,用羊肚子手巾拍打着肩上、腿上的泥土草屑,然后进门脱鞋上炕,顺手把羊肚子手巾放在哪儿,自在地等着即将端上的酸菜洋芋小米饭。羊肚子手巾好像一首绝美的小诗,年年月月,点缀着他们的“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
其实,羊肚子手巾也点缀着苍莽的陕北高原。陕北高原少雨、少河流,更距大海很远很远,但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望无际的滚滚波涛,而山野间处处晃动的羊肚子手巾就像片片白帆。碰上天就要下雨,滚滚黑云仿佛要压到地上,在一片迷茫混沌之中,天上忽然划过一道闪电,这时候你看吧,这儿,那儿,或者背着柴、或者挑着粪、或者开着手扶拖拉机的陕北庄稼汉,他们的头上就像闪耀着一段一段的小小闪电。若是逢集,眼前便成了羊肚子手巾的世界,白花花一片躁动喧嚣。
陕北是闯王李自成的家乡。遥想当年李自成率众出征的时候,那些衮衮勇士的头上,只能是裹着家织的粗布方巾。那么,我想问,以羊肚子手巾取代粗布方巾,始于何时?是谁第一个把它扎在头上?群山默默,无人可以说清。但是起码可以说,机器的轰响应该是它的源头,羊肚子手巾应是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出现之后的产物。可以想象,羊肚子手巾问世之后,就逐渐有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花色品种。但贫穷的陕北汉子购买力是极低的,他们使用的羊肚子手巾上绝无什么繁复的图案,只是两端各印有两三根或蓝或红的彩色线条,略加装饰。其实,那白底上的几根异样的线条,浮漾在满目荒烟蔓草的情境里边,就足够销魂了,其中每一根都像不曾被污染过的倒映着野花的小河,流淌在历史的大野间。
羊肚子手巾是有味道的:风的味道,雨的味道,太阳的味道,男子汉的味道,渴望着过好日子的味道,广交朋友和攻坚克难的味道。戴着它,即使在大旱之年,人的头上总是充盈着湿淋淋的雨雾,仿佛近谷谷绿,近豆豆嫩,美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白色的雄性的牡丹。哦,令人眼馋、令人迷醉的羊肚子手巾!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6日,有删改)
●比较练习
1.选文的作者刘成章是地地道道的延安人,课文《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不是延安人。你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他们各自对陕北、对延安的情感吗?试举例分析。
答:
2.选文与课文《回延安》都写到了陕北的民俗文化,请分别找出文中具有地域特点的物件,分析其体现出的乡土人情。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