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慧莉
作家名片
乔斯坦·贾德,挪威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期,他主修了哲学、文学和神学,并在奥斯陆大学获得了斯堪的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学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贾德谈人生》;1991年成为全职作家,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其他代表作品有《贾德的20堂课》《纸牌的秘密》等。他擅长以对的话形式讲述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扣人心弦,执着于人生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启发了无数读者对于生命、世界以及浩瀚宇宙的深刻探讨。乔斯坦·贾德不仅致力于文学创作,对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鼓励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践的个人或机构。
内容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从这一天开始,她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用天生的悟性与后天学习的知识,试图解开这些谜团。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后来,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艾伯特·诺克斯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经典摘录
奇怪的生物(节选)
嗨!苏菲,我们又见面了。诚如你所看见的,这门简短的哲学课程将会以一小段、一小段的形式出现。以下仍然是序言部分:
我是否曾经说过,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如果我未曾说过,那么我现在要说: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
婴儿有好奇心,这并不令人意外。在妈妈肚子里生活数月后,他们便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是,随着他们慢慢成长,这种好奇心似乎也逐渐减少。为什么?你知道答案吗,苏菲?
让我们假设,如果一个初生的婴儿会说话,他可能会说他来到的世界是多么的奇特。因为,尽管他不会说话,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如何左顾右盼并好奇地伸手想触碰他身边的每一样东西。
小孩子逐渐学会说话后,每一次看见狗,便会抬起头说:“汪!汪!”他会在学步车里跳上跳下,挥舞着双手说:“汪!汪!汪!汪!”我们这些年纪比较大、比较见多识广的人可能会觉得小孩子这种兴奋之情洋溢的样子很累人。我们会无动于衷地说:“对,对,这是汪汪。好了,坐着不要动!”看到狗,我们可不像小孩子那样着迷,因为我们早就看过了。
小孩子的这种行为会一直重复。可能要经过数百次之后,他才会在看到狗时不再兴奋异常。当他看到大象或河马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远在孩童学会如何得体地讲话、如何从事哲学性的思考之前,他早就已经习惯这个世界了。
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如果你问我的看法的话。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赏析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确地理解哲学,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使生活更加丰富而有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哲学望而却步,或许是因为通往哲学殿堂的路上有太多的“拦路虎”,或许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了世上的一切,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个片段中,哲学导师艾伯特以书信聊天的形式,先向苏菲提出问题,然后娓娓叙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温情的语言循循善诱,引领苏菲来到哲学问题的源头,叩开哲学的大门。他告诉苏菲,想要探索哲学世界,首先要有好奇心。作者简洁、明快的笔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文章的情境。
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存在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而言,世上的种种存在都是理所当然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常识和经验的累积,人越长大越没有了好奇心,常常忽略了对自然、对宇宙、对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为了传递这个哲理,作者用了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好奇心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对个人成長的重要性,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文章结构脉络清晰,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接着采用例证法阐明观点,而不是强硬地灌输道理,让读者易于接受。
虽然这段文字只是节选,但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读懂作者在向我们发出警示和邀请——请不要被一成不变的生活所蒙蔽,要让自己始终拥有一颗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永远不要停止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即使暂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也比没有意识到问题要好得多。可见,这个世界,要有人去提问,要有人去质疑,要有人去打破常规,要有人去发明和创造……如此,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柏拉图(节选)
苏菲感觉自己仿佛也刚从地下洞穴出来一般,在读了柏拉图的学说后,她对大自然的看法已经完全改观。那种感觉就好像她从前一直是色盲,并且只看到些影子,从没见过清楚的概念。
她并不确定柏拉图所谓永恒范式的说法是否都对,但“每一种生物都是理想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这种想法多美妙啊!世上所有花、树、人与动物不都是“不够完美”的吗?
苏菲周遭所见的事物现在如此美丽,如此生气盎然,以至于她不得不揉揉眼睛才能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过,她现在眼见的事物没有一样会永远存在。但话说回来,在一百年之后,同样的一些花朵和动物仍然会在这里。虽然每朵花、每只动物都会凋萎、死去,而且被世人遗忘,但却有某种东西会“记得”它们从前的模样。
苏菲向远处望去。突然间,一只松鼠爬上了一棵松树,它沿着树干绕了几圈,然后就消失在枝丫间。
苏菲心想:“我看过这只松鼠!”然后又悟到也许这只松鼠并非她从前看到的那只,但她看过同样的“形式”。在她看来,柏拉图可能说得没错。也许她过去真的见过永恒的“松鼠”——在理想世界中,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栖息在她的身体里之前。
有没有可能苏菲从前曾经活过呢?她的灵魂在找到身体寄宿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她的身体内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物体,一个不受光阴侵蚀的宝物,一个在她的肉身衰朽之后仍然活着的灵魂?
●赏析
苏菲在读完柏拉图的学说后,对大自然的看法发生了改观。通过学习不同的哲学理念,苏菲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苏菲是一个不盲从、会独立思考的人,她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同时又把哲学这个虚无的概念通过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展现出来,虚实结合,让哲学变得通俗易懂,不空洞,从而使读者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