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经济支撑,重视文化铸魂,实施人才赋能,进行了一场治县理政的伟大实践。他运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推动正定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些实践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领导实践;思想方法;县域经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4-0010-06
[基金项目]文本为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正定时期领导实践与思想方法研究”(20230201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卜金超(1974—),男,河北邯郸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以蓬勃向上的朝气谋划发展,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推动改革,以敢于碰硬的勇气破解难题,在百里之域、一县之治的热土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和深刻启示。
一、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期的领导实践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留下了他呕心沥血、求索实践的历史足迹,奠定了他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以身许民的政治情怀和伟大抱负,开启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县域治理征程。
(一)党建引领: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政治引领
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整党的决定》。整党开始后,习近平同志着手加强党的建设,注重发挥党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1.强化政治思想建设,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当时正定县的个别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不深、支持不够。习近平主持起草并审定《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强调:“各级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规定,一切行动服从上级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1]26
他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党的纲领、方针、路线和先锋模范教育,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路线和政治生活方面的问题。1982年8月,在正定县委落实政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是有鲜明的立场的……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1]1。针对个别党员信仰缺失的问题,习近平特别注重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共产主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1]141985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即将奔赴厦门任职之前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真正懂得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强化组织纪律建设,凝聚力量清正廉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坚持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注重端正党风,巩固民主集中制,严格组织生活,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他主张严格干部任用条件,注重调整老中青干部的比例,促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决整顿、调整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推动恢复“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的政治生活,创新党员教育方法和途径,强化宗旨意识和党风党纪教育。
他强调“要把抓政治纪律放在纪检工作的首位”[1]26,坚决打击国家干部公权私用,严厉打击吃喝风、男女作风和组织纪律涣散之风。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1983年,习近平提出“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活跃党的民主生活”[1]80,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改革,全面推动党内环境净化,强调“整顿党风、严肃党纪是全党的责任,必须全党动手抓”[1]23。
3.强化作风建设,为民务实担当。在正定,习近平所作的首要事情是推动领导班子行政作风的转变。他认为,不纠正不正之风,群众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党的威信就会降低,必然会丢掉民心[1]23。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不久,写给正定四大机关一封“共勉信”,要求党员干部重视基层、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督促党员干部精简办事程序,杜绝文山会海,提高行政效率。他率先垂范到基层一线开始调研,骑着自行车转遍了正定的25个公社和221个大队。1983年12月,习近平主持制定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又称“六项规定”,要求班子成员树立全局意识,改变不正之风,强化学习教育,促进创先争优。
(二)经济支撑:壮大县域经济,厚植产业支撑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认真思考如何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正定实际的崭新之路。
1.敢于解放思想,发展商品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正定开始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习近平指出,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商品经济。当时正定县的商品生产滞后,不少干部对商品生产知之甚少,习近平要求大家要深入学习、大力实践。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用好县里的政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增加人民收入。二是充分利用正定的地理、灌溉等优势,进行林果业的开发。三是大力支持和帮助个体经济发展,强化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强调“信息是商品生产的耳目和神经系统”[1]124,推动信息向财富和生产力的转化。
2.善于开拓创新,促进城乡融合。1984年,习近平从正定区位特点出发,主导确立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长远规划,集中力量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打破城乡之间的分离,促进城乡之间的互联互动。习近平认为,推动“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就要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促进农林牧副渔和农工商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同时指导正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工业体系,完善工农生产服务体系。正定为此获得了“果品基地县”“小麦种植先进县”“瘦肉型猪基地县”等荣誉称号。1985年,正定县已有43170亩的田地每亩年收入在千元以上,全部收益超过了2651万元。农业总收入和纯收入达到了1982年的3.5倍和3.4倍,农业种植业达到了1982年的1.9倍[2]31。
3.挖掘历史底蕴,塑造旅游品牌。正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习近平高度重视保护文物,安排有关部门大规模普查域内文物,建立了详细的文物古迹台账,锁定文保范围,修缮历史遗存。他利用这里的历史遗迹和宝贵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1983年末,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习近平立刻派人与电视剧制作中心联络,提出建造“真实”荣国府的设想。他未雨绸缪,力排众议,多方筹款,倾力推进,最终把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1986年,“荣国府”竣工开放后,当年的各种收入就超过了1000万,20世纪90年代的年接待游客量最高时直达138万人次,直到今天仍然给正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开创了“中国旅游正定模式”,被影视界称为“东方好莱坞”。
(三)文化铸魂:促进文化繁荣,凝心塑形铸魂
习近平在正定期间,特别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强调用文化润泽人心、鼓舞士气、涵养道德、教化育人。
1.建设精神文明,塑造时代风骨。1982年3月,习近平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期间,主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工作,他认真负责,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他坚决反对“经济建设是重心,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思想,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坚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视为硬任务同等对待。他倡导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齐抓共管、协同推进,要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加大人财物投入的力度,统筹各种资源和各方力量,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尊老”“敬贤”“重民本”“爱家乡”,强化道德教化,净化社会风气,塑造文明之风。
2.繁荣文化事业,汇聚蓬勃力量。在正定,习近平坚持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生活、陶冶群众情操。他破格提拔重用正定文化名人,努力构建正定文化工作新格局。一是继承弘扬正定优秀历史文化,大力“活化”、复苏文物古迹,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和交通便利优势推动旅游兴县。二是建设公社文化站,打造公社文化中心,修建了常山影剧院,让各个集镇逐渐具有了基础文化设施,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恢复重建俱乐部和青年民兵之家,兴办农民夜校,方便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984年底,正定先后建成了13个公社文化站,1个集镇文化中心,103个民兵之家,45个村俱乐部和54个科技小组。
3.优配教育资源,厚植教育基础。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个县没有智力投资,没有自己的科技队伍,是无法搞现代化建设的。”[1]144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强邦之基。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他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推动消灭危房、整修门窗、购置桌椅。全县先后筹集187万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修缮房屋1020间,购置桌椅板凳3000套,在16个村兴建教学楼,改变了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二是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他主持制定《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将民办教师视同干部,享受同等工资序列,补齐拖欠工资,落实民办教师待遇,尊重教师劳动。
(四)人才赋能:构筑人才高地,集聚发展动能
“人才问题,既是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1]46。在正定,习近平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念好“人才经”,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思考与实践一以贯之。
1.定调子,明确工作思路。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开发人才是一项具有特殊地位的战略任务,关系四化成败,关系国家兴衰”[1]154。二是求真务实抓好人才工作。习近平指出,人才的基本标准就是德才兼备,做好人才工作,要正确处理德才兼备和不拘一格的辩证关系,要及早重视、主动谋划,赢得主动、获得先机。他号召干部发挥“五百金买马骨”的精神,大胆引进、使用人才,做到礼贤下士,尊才敬才,爱才聚才,激发人才兴业创业的积极性。
2.亮条子,开创人才工作先河。1983年3月,习近平亲自起草制定 《招贤纳士九条规定》,并于当月29日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发表,该文件以“内用、外聘、上请、下挖、近补、远育”为主线,拉开了正定人才工作的序幕,开创了县级政府人才工作的崭新局面。依照规定,正定完善了培养使用交流人才的具体措施,大力发掘人才,广泛吸引人才,真心服务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大胆起用人才,悉心照顾人才,耐心留住人才,消除条条框框,打消各种顾虑,强化物质保障,加大精神激励,坚持内外并用、来去自由,五湖四海、不拘一格,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努力营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发展环境。
3.挂牌子,敞开人才吸纳大门。人才工作正式启动后,正定挂上了“人才技术开发总公司”的牌子,由时任县长程宝怀为总经理。1983年初,正定运用报纸和电台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向各地出示“招贤榜”,很快就有24个省市发来信件600多封,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共招聘人才180人。接下来,正定的机械、建材、五金、化工、纺织等13个领域和行业开始广揽人才,先后聘请借用各级各类人才130多人次,同时还与全国35所高等学校、21家科研院所和76个重点厂家取得联系,加强人才交流,大力引进项目超过130个。
4.摸底子,彰显人才意识主动。做好人才工作摸清底数至关重要。1982年,习近平上任伊始,就要求组织人事机构进行人才普查,将全县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结果显示,当时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只有379名,自学成才或中专毕业后取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才仅仅256人。习近平认识到,“对人才问题早认识、早重视、早去抓,我们的经济工作就早主动、早搞活、早见效”[2]109。为做好人才工作,1982年11月,习近平主持制定《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吃下定心丸,为其安心工作、献计出力搞好服务。
5.出点子,提升人才带动功能。推动正定发展,就要聘请高端人才。习近平以学生的身份,先后致信给国内100多名专家学者,邀请他们为正定谋划蓝图、献计献策。1984年春节刚过,他们组建成经济顾问团来到正定传经送宝,搞规划做咨询,为全县重大决策当好顾问、做好指导。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正定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倡导创建“农村研究所”,深入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问题。1984年3月,全国知名专家和正定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人才携起手来,共同组建了研究所,开启了绘制乡村美好蓝图的征程。
二、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人们以特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进行观察、研究事物及现象而恪守的规则和程序。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思想方法同世界观和认识论一脉相承。無产阶级政党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在正定,习近平坚决维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地位,自觉地在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真理。
1.结合县情、锐意改革。在正定,习近平坚持从客观规律出发、求真务实,尊重正定人民群众的深切愿望,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试行大包干,促进企业搞好“一包三改”。针对一些干部的思想问题,习近平坚决推动“五破五立”,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以正定的区位和自身特点为基点,创新发展路径,坚持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推动正定工业立县、科技兴县、人才强县、旅游富县,使正定迅速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考虑到“两个大局”的国际国内实情,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对其在正定时期思想和领导方法的继承和弘扬。
2.“真刀真枪干一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正定,习近平号召党员干部做促进经济起飞的实干家,抓实事、求实效。他推动正定开发河滩地,扩大种植面积,下放经营权。他顶住压力,排除干扰,筹集资金,修建荣国府,促进正定旅游业快速发展。他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给万元户颁发“率先致富奖”,给创新创业者拜年,鼓励先进,激励上进,争先创优,再创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党都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和全县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跑遍了域内所有的公社和大队,深入了解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群众努力”[3]328。习近平从大处着眼,做好正定长期规划,引领正定走上发展快车道;从小处着手,大力支持修整危旧校舍,优化办学环境,解决农村脏乱差,试点改造连茅圈,让群众不再卖奶难、卖菜难,为人民群众解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谋福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促进高质量和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经过8年的脱贫攻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三)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得失,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
1.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来到正定后,习近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他创建了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倡导县委副书记和常委同志每人与5户群众联系,全县870名干部同4300多户群众建立了联系。每名干部每月用三到五天的时间登门上户[2]173。1984年3月,习近平给正定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写信,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来到田间地头,进入企业车间,走遍了全部乡村,拉家常、搞问卷、摸实情、听真话,以期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削减文山会海,改进干部作风。1983年12月,中共正定县委引发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即“六项规定”。1984年3月10日,正定县委、县政府关于改进文风会风的规定印发,规定一星期至少两天是“无会议日”,要求尽量少发文、少开会。1984年6月29日,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倡说短话,开短会,发短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身作则,始终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体现了习近平对作风建设的深入认识、持续思考和一贯坚持。正是依靠调查研究,党的理论创新得以推进,理论武装得到加强,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三、习近平正定时期领导实践与思想方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习近平在正定所开启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县域治理历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思想前提和认识来源,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的治国理政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缜密关联和内在逻辑的自洽性。追溯习近平在正定期间的思考与实践,感悟其“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密码,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与贯彻走深走实。
(一)习近平正定时期领导实践与思想方法的理论价值
理论与实践是高度的统一,理论指导实践、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奠定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基础。一是习近平在正定的党建实践,为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执政基础,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源头活水。二是习近平在正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做法,奠定了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良好基础。三是习近平在正定对文化工作和人才工作的探索,为实现“两个结合”,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提供了新鲜经验。四是习近平在正定的“治县”实践,为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2.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一是习近平在正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的观念。二是习近平在正定围绕着改革与发展的论述和实践,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三是习近平在正定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探索,注重农业生态、坚持绿色惠农的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以及摘掉正定“高产穷县”帽子、减少征购粮的做法,无一不孕育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习近平正定时期领导实践与思想方法的实践启示
1.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要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思想上强筋壮骨,在行动上雷厉风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入实际,准确把握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兴邦立国的精神托起民族复兴的梦想。
2.拥有担当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担当作为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华民族的優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所系,更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践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敢于担当,就要始终秉持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坚定不移的改革勇气、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以岗位为石,以实干为刀,练就过硬本领。敢于担当,就要直面矛盾问题,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有向顽瘴痼疾亮剑的勇气,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辩证思维进行综合研判,以系统思维进行统筹协调,以底线思维达到行稳致远,着力提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敢于担当,就要勇于开拓创新,创新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善于打破过去的思维惯性和工作惯性,以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以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政治热情,豪情万丈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3.厚植为民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树牢宗旨意识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一是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挂在心头,勤勤恳恳为人民办事,想方设法为人民排忧解难,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着力解决群众的难题,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二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维护群众利益、凝聚群众力量、坚定民本情怀,以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意志,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三是始终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深化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意识,认认真真高效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促进共同富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本书编写组.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