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西北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2024-05-14 06:47马玉婕李媛媛
市场周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意愿老年人资源

马玉婕,李媛媛

(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30)

1 研究背景

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达约2.8亿,占总人口的19.8%,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针对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国家已将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作为国家战略,并于2022年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该规划提出践行积极的老龄观,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贡献自身的经验和智慧[1]。由于“少子化”现象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紧张,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得益于现代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老年人依旧具备着继续为社会贡献的能力,这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条件。

目前,西北地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仍存在政府支持不足、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企业缺乏针对老年人的合理用工制度等问题,导致西北地区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具体路径。

本文将针对西北地区的老年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并探索西北地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路径,以期促进该地区老年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文献综述

根据不同的参与程度和活动性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从事有报酬的生产与社会劳动的老年人口;二是从事无报酬、半劳动或辅助劳动的老年人口;三是从事社会和家庭活动的老年人口[2]。一些学者认为,低龄健康、有参与意愿的老年人口皆可纳入老年人力资源范畴,皆为可以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本[2]。本文将老年人力资源定义为已退休、身体健康且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口。

现有文献表明,当前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发展方向。在政策层面上,一部分学者提出调整退休政策,以弹性退休和渐进平滑式退休代替“一刀切”的退休政策[3],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制定完善的老年人才就业促进法律,鼓励用人单位雇佣老年人[4]。在社会层面上,主要是以思想宣传为先导,重塑社会认知[5]。在家庭层面上,隔代照料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6]。

综上所述,当前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将老年人认定为可以再次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本。研究者们从政策、社会和家庭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在政策层面提出政府需要提供配套政策以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层面强调转变大众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知;在家庭层面提出以隔代照料的方式进行开发,同时针对西北地区提出对农村老年人加强培训等策略。然而,关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些开发路径,现有研究尚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将从老年人力资源的可行性研究出发,提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以期为老年人力资源更为有效地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3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3.1 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上升

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中国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显示,从1981年至2020年,我国的平均寿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表1)

表1 平均预期寿命

3.2 时间资本和经验资本优势

老年群体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可能不如年轻人,但老年人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低龄高素质老年人正处于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的顶峰期,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实现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完善社会人才结构,并进一步丰富社会的知识储备。

3.3 新时代社会老龄观念积极化

中国对待老年人的观念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过程。在“生产性老龄化”观点提出之前,老年人因健康问题和退出劳动岗位等原因而被视为社会的负担,而新中国成立后,老年人被视为“保障修养”对象[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老龄观念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打破了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尊重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顺应了老龄观念的发展趋势。

3.4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经三次修订,该法提出应当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保障老年人权益[8]。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要践行积极的老龄观,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1]。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同时也为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3.5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家庭养老负担加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表的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下降至44 375.7亿元,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却增长到51 301.4亿元,养老保险累计结存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凸显了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还能够确保老年人才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 老年人就业意愿分析

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得出,影响宁夏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原职业类型、退休金、婚姻状况等。

4.1 原职业类型影响老年人的就业意愿

通过对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以及中卫市三地300位老年人的调研分析发现,原职业类型对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原职业类型属于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个体从业人员在退休之后再就业意愿高。这类工作往往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或管理能力,退休后可能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使得这部分老年人愿意继续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技能。相比之下,从事农林业工作和机关单位工作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的意愿较低。农林业工作通常劳动强度大、收入较低,而机关单位工作可能涉及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退休后的老年人不愿意再次投身职场。

以中卫市Z某为例,Z某原就职于中卫市某机关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当前退休金4 000元以上,由于厌倦了劳累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退休后不愿再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

4.2 退休金和养老金影响老年人的就业意愿

通过分析发现,老年人的退休金情况与老年人就业意愿呈现反向变动,存在退休金越高老年人就业意愿越低的情况。以石嘴山市W某为例,W某原就职于事业单位,当前退休金4 000元以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就业需求低。此外,在对银川市部分老人进行调研时,有一部分老人也表示国家的政策好,有充足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可以供其养老。结果表明,退休金和养老金可能成为阻碍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因素。

4.3 婚姻状况影响老年人的就业意愿

调研发现有伴侣的老年人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就业意愿。相反,单身老年人则可能因为寻求时间消遣和社会互动而表现出较高的就业意愿。以中卫市L某为例,L某原系宁夏某煤业集团的采掘工,当前退休金较高,却仍在中卫市某小区做安保工作,原因是老伴去世,借此消磨时间。而银川市M某,原系固原市某村支书,目前与老伴两人的退休金合计在8 000元以上,生活幸福,就业需求低。以上两个实际案例表明,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就业意愿也会有所影响。

5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5.1 积极应对老龄化,重塑社会认知

5.1.1 转变传统孝道观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的影响,让父母再次外出工作被认为是不孝。然而,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这种传统观念需要与时俱进。日本作为老龄化的先行国家,已经普及了“老有所为”的思想,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选择“退而不休”[9]。我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也应借鉴这种积极的老年观,尊重父母的选择,鼓励父母参与社会活动。

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性增权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为老年人提供就业的正向激励。具体措施包括提出老年人独立自主的口号,通过街道宣传和官方媒体视频宣传等方式,落实新型“孝道”观念。同时,组织老年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改变公众对老年人就业的传统认知,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5.1.2 树立老年人口财富观

根据调研,许多老年人对就业持有消极态度,部分原因是他们担心企业不会接纳他们,认为自己被时代淘汰,不被社会认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对未来或现在都极为重要,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口老龄化。树立老年人口财富观,需要从就业市场入手,通过政策鼓励企业承担起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责任。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鼓励各地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为老年人就业创造友好的政治环境,从而帮助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5.1.3 转变企业用工观

企业对老年人的接纳程度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稳定,招聘老年人,企业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让企业愿意接纳老年人就需要让政策先行,为企业开展大龄用工做好政策和法律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为企业提供大龄用工的保障,比如提供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以减轻企业的用工成本并降低风险。同时,政府可以引导市场,通过建立试点城市等方式,逐步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试点城市可以探索适合老年人就业的新模式,比如灵活的工作时间、适合老年人的工作环境等,从而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

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可以逐步转变企业对大龄员工的用工观念,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企业和老年人的双赢。

5.2 法律与经济并进,规范老年就业市场

要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还需要规范老年人就业体系。当前我国已提出要践行积极的老龄观,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1,8],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李娟和李飞认为可以实施奖励机制,如聘用老年人首年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用人单位聘用老年人[4]。此外,让人岗匹配,老年人做适合他们的工作也十分重要。学者李芳蓉认为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老年人从事更适合他们年龄和身体状况的第三产业[10]。

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可将鼓励企业接纳老年人的方式从法律与经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老年人就业市场的法律保障进行规范,制定老年人劳动权益保障法规,并提出清晰的奖惩制度[4];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对企业接纳老年人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或者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鼓励老年人参与第三产业的社会活动等[10]。

5.3 调整退休政策,构建灵活退休体系

延迟退休政策成为近年来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缓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原新和张圣建提出完善以弹性退休为主导的延迟退休配套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平滑渐进式退休,允许劳动者根据自身的健康水平自行决定退休时机[3]。王伶鑫提出试点部分行业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有就业意愿的退休老人可以用弹性工作时间实现“以老带新”[11]。科学合理的退休政策对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退休政策仍有一些不确定性,虽有理论基础,但缺乏足够的实践验证。若想实施科学合理的退休政策,首先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调研,了解目前即将退休和刚刚退休的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并根据工作类型、地域等不同属性进行划分。其次需要分析该种退休政策是否适合所有地区、是否需要将弹性退休和平滑渐进式退休相结合。最后需要先在试点推行,观察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与改进,完善政策后推广实施。

2019年末,山东省已经针对技术工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实施了自愿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成为第一个试点城市。陕西省则明确表示要落实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这些试点措施有助于积累经验,为构建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退休体系提供实践基础。

5.4 收集社区老年信息,构造老年发展型社区

现代城镇老年人越来越倾向于社区群体生活,建立老年友好发展型社区,可以有效地利用社区的力量去影响和激发老年人服务社会的精神,帮助缓解社区治理困难。王伶鑫提出利用时间银行实现老老互助,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低龄帮高龄”的养老互助服务[11]。为低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不仅能让他们赚取生活费用,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服务他人的乐趣。

在西北地区,老年人大多以社区为单位聚集,根据“羊群效应”的原理,首先需要找到社区中有影响力的个体。由居委会配合德高望重者一起组织老年人进行社区志愿服务、组成养老互助小组,并对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简单的培训;同时需要政府的支持,给予提供服务的老年人一些补贴。此外,社区老年人信息的收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可以先收集部分老年人信息,再由已完成信息收集的老年人对身边未进行信息收集的老年人进行信息收集,以此类推,以个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最终会形成社区老年人信息网(图1),为老年发展型社区的建立提供数据保障。

图1 社区老年人信息收集网

5.5 搭建数智化老年人就业信息平台

高龄人才凭借其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经验技术,退休后他们也依然有很多再就业途径。低知识水平老年人,缺乏再就业的途径。因此,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有就业意愿但缺乏就业途径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至关重要。政府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老年教育的发展渠道,搭建企业平台[12]。利用互联网建立老年人力资源数据库,并建设老年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重新进入就业市场。由于老年人对信息平台使用的技术掌握不足,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结合传统服务模式和信息化平台,以智能工具为辅、人工访谈为主采集老年人就业信息或者以老年人关系网络采集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借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汇总,以及就业岗位的推送和老年人求职信息的发布。同时还需要注意信息平台的资质问题以及法律规范,确保老年人的权益不受侵犯。此外,对大数据推荐的就业岗位进行资质审核,确保推荐的岗位适合老年人。

5.6 以培训开发方式赋能农村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城镇更为复杂,中国农村更注重人情和辈分等级。因此,开发工作需要与位高权重的人进行交涉,由位高者宣传、鼓励农村老年人参与培训开发。并且,应由村支书进行政策传达与组织安排,对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技能、年龄、家庭情况以及就业意愿等信息进行汇总,并与培训人员进行对接。同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第三方机构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培训服务[13]。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去接纳这部分老年人,并负责相应的培训工作,如身体护理、家政、月嫂等岗位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可直接上岗。

5.7 将隔代照料视为补充老年人就业的创新模式

学者纪竞垚提到,相较社会化的托育服务,老年人在家庭中免费照顾孩子,减轻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6]。中国自古就有祖辈照顾孙辈的传统,祖辈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给孩子提供更稳定的情绪价值和充足的陪伴时间,减轻年轻父母的压力。通过提高老年人在育儿方面的相关知识,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落后的教育理念,避免过度溺爱,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隔代照料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实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而且由于“隔代亲”的存在,老年人能够保持长期的心情愉悦。且适度的体力劳动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健康有益,并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因此,隔代照料不仅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而且对社会、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6 总结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发挥知识和经验优势,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这一过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观念误区。总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和长时间的检验。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逐步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意愿老年人资源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