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翠,卢 璐,陈 姝
信阳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信阳 464000
支原体肺炎是临床小儿最常见的肺炎感染疾病,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有相关研究[1]表示,支原体肺炎是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部分,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长。患儿大多都是呈现发热、咳嗽、头痛以及厌食等临床表现,也有患儿出现病情增快趋势,或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从而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生存质量,需要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措施[2]。临床上针对支原体肺炎通常是采取药物干预,而患者因为年龄较小,属于特殊的群体,很多患儿在用药治疗时都有哭闹或是拒绝用药的迹象,给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因而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也是很重要的,在儿科护理服务中增加家庭中心辅助,可以为患儿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式治疗,给予家属专业和健康引导,有利于帮助患儿提高配合度,促进健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30 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设置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纳入标准:以《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2015 年修订版》作为临床诊断标准[4];年龄<10岁;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项目内容明确,且配合度较高;患儿早期体温≥38°。排除标准:病毒感染或是先天性肺功能不全;存在其他严重器官疾病;有药物过敏史;中途退出;家属参与度不高,且依从性较差。对照组:男41 例,女24 例;年龄7 个月~7 岁,平均年龄(4.15±2.10)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3.52±0.54)d;疾病类型:细菌性肺炎10 例、支原体肺炎38 例、病毒性肺炎17 例。观察组:男42 例,女23 例;年龄6 个月~8 岁,平均年龄(4.67±2.34)岁;病程2~5 d,平均病程(3.47±0.63)d;疾病类型:细菌性肺炎16 例、支原体肺炎34 例、病毒性肺炎15 例。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及认可[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含了基础的吸氧、输液、化痰止疼等护理服务,按照患儿的基本病情及时调整氧气流量,在输液时需要严格依照医院无菌操作进行,并且控制好输液的速度。针对有痰的患儿要做好吸痰护理服务,及时将患儿鼻腔内的异物清理掉,避免对患儿造成呼吸困难等不良情况[6]。
观察组采用家庭中心护理:(1)构建家庭中心病房环境。医院里的病房环境设计都是按照患儿性别、年龄规划设计的,保持好病房内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定期做好消毒和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在病房内也要设置专门的儿童玩具室,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为患儿提供干净整洁且舒适的环境,能减少患儿在病房内的哭闹行为[7]。(2)家庭中心参与患儿技术性护理。早期医务人员在进行基础的护理干预时,如对患儿进行翻背、敲背、口腔清理等,家属可以在一旁观察,医护人员也可让家属逐渐参与到患儿的基础护理当中,以此让患儿更安心,避免身边都是陌生人而给患儿带来一定的恐惧感,降低患儿内心的不适感,提高患儿依从性[8]。(3)构建家庭支持体系。成立家庭护理系统,指定每个患儿的固定监护人,护理人员需要对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采取口述分析、健康手册、视频等形式对家属进行指导,医护人员每天也要和患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医护人员要耐心给予解答,对于操作性不规范或是不清楚的家属,护理人员可以多次对其进行示范,对于家属操作中出现的任何错误要及时进行改正。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患儿治疗当中,让患儿有安全感,家属也可以亲眼目睹护理人员的操作,避免出现任何的担心或是焦虑等不良情绪[9]。护理人员要定时找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之间也多交流护理的体验,例如在患儿出现发病时的护理措施、情绪有改变时的解决对策等,每周可以沟通2 次,护理人员一方面可以清楚家属之间的情绪和困难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属在体验中提出一些不足之处,方便日后对护理服务作出深入的改进[10]。(4)治疗巩固期间。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要及时准确地对患儿的身体情况及体征进行评估,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要成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契机,与此同时告诉家属要注重患儿的饮食情况,提高治疗配合度,针对已经出现的错误提出改正,告知患儿家属正确的做法,并对表现良好的家庭进行鼓励[11]。(5)用药引导。对于患儿这类特殊群体,在用药引导上要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依照患儿的年龄和体质来确认药物服用的剂量,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讲述药物的剂量和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告诉家属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也要告知家属定时监督患儿的用药和剂量,避免出现忘记服用或是多服少服现象[12]。
(1)应用生存质量量表(WHOQOL- 100)对患儿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共计25 个项目,其中包含4 个领域,分别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以及环境领域,总分数为100 分。(2)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3)分析两组患儿护理后各项指标变化,其中包含体温、气促、咳嗽及肺部啰音。
采用SPSS 2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对照组患儿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生存质量情况(±s) 分
表1 两组患儿生存质量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生理领域91.58±2.63 84.47±2.46 13.961<0.001心理领域92.58±2.36 85.64±2.11 15.502<0.001独立性领域92.74±2.44 86.15±2.34 13.784<0.001环境领域91.47±2.52 85.28±2.57 12.161<0.001
观察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各项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体温3.31±1.21 5.12±1.45 3.154 0.002气促2.54±0.71 4.13±1.05 2.614<0.001咳嗽4.31±1.01 6.15±1.52 7.345<0.001腹部啰音5.48±1.69 7.21±2.15 3.815 0.001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过观察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情况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要位置就是发生在人体的咽喉部,小儿由于气管较短,很容易将呼吸道病毒带到肺部,从而引发支原体性肺炎。该疾病流行特点主要与温度气候有直接的关联,不同地区温度有所不同,近些年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也逐渐增加,对患儿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都有可能发病,早期难以发现典型症状。患儿在患病时会伤害到神经和心血管两大主要系统,对患儿日后的发育和成长均有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主要是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但在治疗过程当中也有无效果的情况发生[13]。除去口服药物之外,雾化吸入是治疗肺炎患儿最为关键的用药方式,雾化吸入是采取高速氧气气流为主,将药液以雾化的形式用药,再让患儿吸入到体内,从而完成治疗效果,但该操作方式比较特殊,需要患儿很好的配合度,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难度。
自1980年起,美国护理学会将临床医院护理工作的定义为诊断和树立人类对现有存在或是潜伏在可能会出现的健康问题的一种服务反应[14],而现如今出现的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干预是临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是利用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进行合作方式来进行的一项服务,这种护理体系不仅可以引导护士积极开展护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帮助患儿家属树立良好的护理预防意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患儿真切感受到家属对其关心和安慰。同以往常规的护理体系相对比,以家庭中心的护理干预是通过病房环境、用药引导、构建家庭系统、巩固治疗、家庭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的新型体系,可以提升家属对支气管肺炎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可以在最大程度内改善患儿以往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态度,使得家属准确掌握关于该疾病的预防措施,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医护人员联合监护人一同协作可提高患儿的治疗操作配合度,同时也可以针对患儿出现的任何紧急措施做出快速调整方案。患儿监护人正确处理留置针是一种评价护理质量的衡量标准。对于居家治疗的患儿,会要比在医院陌生的环境能保持情绪稳定,而家属也会节省了很多时间。因此,居家患儿治疗依从性要比在医院时高,其康复时间也会大幅度缩短[15]。该护理模式通过构建家庭护理支持体系,重点为患儿家属讲述小儿肺炎发生机制、发展过程等知识,同时对小儿在发病期间出现的症状等和饮食结构的干预,使得家属可以清楚患儿的治疗方向,对患儿出现的任何不良症状也能够及时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必要时通知医生处理,能够与医护人员一同协作,可以快速控制住患儿在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家庭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临床医护专业的不足之处,同时也通过对患儿家属的疾病知识教育引导,应用语言沟通和护理行为认知等方式能有效帮助患儿消除抵抗心理,使得护理人员和家属可以同时为患儿增加安全感,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也能够大幅度降低护患纠纷。
综上可知,对于小儿肺炎患儿给予家庭中心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患儿生存质量,还能够降低患儿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有利于预后效果,增强肺功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