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璐,闫 翠,陈 姝
信阳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是机体肌表或口鼻接触疫疠之气或六淫邪气所致。小儿体质较弱,缺乏抗击外界邪气之力[1]。一旦患儿出现发热、咽痛、鼻塞等感冒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家长会为患儿增加衣服,导致机体高热,严重者体温高达41℃,甚至出现惊厥、抽搐等,严重影响患儿预后[2]。临床发现,因高热而就诊的小儿是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首发症状。患儿家属对发热存在心理恐惧,在无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抗生素等,使用不当会产生用药风险。核心体温是以肺动脉导管、食道、膀胱与直肠等为主的有别于体表体温的测量方式,可以精确反应机体的实际体温[3]。临床诊疗发现,中医在临床上可施以针灸、中药灌肠、刺血等疗法,但患儿存在一定的恐惧,导致依从性差。信阳市中医院施行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后,外感发热患儿依从性及临床效果较为满意,为进一步证实这一综合干预措施的护理效果,进行本项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 年5 月—2020 年6 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的102 例外感发热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纳入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外感发热诊断标准[4],腋温超过39 ℃,发病时间≤48 h,年龄3~8岁。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失调,入院时自行服药或疗程不足,存在实验药物过敏史。对照组男27 例,女24 例;年龄3~8 岁,平均年龄(4.12±1.16)岁;发病时间2~46 h,平均发病时间(12.46±4.15) h;入院体温39.0~41.2℃,平均入院体温(40.12±0.92)℃。观察组男26 例,女25 例;年龄3~8 岁,平均年龄(4.42±1.29)岁;发病时间2~47 h,平均发病时间(12.48±4.25)h;入院体温39.0~41.1℃,平均入院体温(40.21±0.85)℃。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中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中西医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当患儿腋温>39 ℃予以温水擦浴,水温控制在38~42 ℃,于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重点部位进行擦拭,擦拭至皮肤微红。温水擦浴后30 min 、60 min、90 min 进行腋温监测。温水擦浴后2 h,患儿取侧卧位,应用一次性护理垫铺置在臀部适宜位置,促使患儿肛门充分暴露,应用一次性肛门给药注射器向肛管内缓慢注入灌肠药液,药液留存60 min。患儿在住院期间应用中药浴足护理,足浴时需保证水温的温度适宜,避免造成儿童烫伤,足浴时间>30 min,足浴过程中避免患儿着凉,疗程3 d,当腋温升高>39 ℃时,请医生进一步处置。
1.2.2 观察组 采用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主要采用清天河水、中药熏洗和中药贴敷治疗。患儿入院后,测定腋温、肛温2 种体温基线水平。(1)当核心体温(肛温)>38.5 ℃,采用中医小儿清天河水推拿方法,推拿部位从掌后腕横纹中点到肘窝结束,推拿方向由下向上,单方向推拿150 次,按揉合谷、外关、曲池、大椎穴位,达到清肺经、宣肺清热效用,推拿介质采用38~42 ℃温水,推拿结束监测患儿体温。(2)当肛温>39 ℃时,在清天河水基础上进行中药浴足,由本院制剂室采用香薷30 g、藿香30 g、大青叶30 g,淡竹叶10 g组成,加清水中煎煮沸至沸腾后,滤出药液,以清水为溶液配置成50 mL足浴溶液,当药液温度维持在38~40 ℃范围内时,进行足部中药熏洗,熏洗部位在小儿踝部以下,熏洗时间为15 min。(3)当肛温≥39.5 ℃时,在清天河水和中药浴足基础上进行中药贴敷,应用肉桂100 g、吴茱萸300 g,烘干打粉过筛后取50 g 药粉,配合适量的白凡士林及姜汁均匀搅拌后置入器皿中封闭保存,每个穴位5 g,在纱布上均匀摊成1~2 cm 直径的药饼,贴在神阙、双侧足底的涌泉穴,贴敷8 h,1 次/d,连续贴敷3 d,每0.5 h 监测患儿腋温、肛温1 次。
1.3.1 核心体温、体表体温温度变化 采用电子体温计对腋温(擦拭患儿腋下皮肤,干燥后放置体温计,3 min后取出读数)、肛温(将温度计放置在患儿肛门3 cm 处,固定温度计,5 min 后取出读数)进行测量,当患儿无法配合测查肛温时取鼓膜温度计测量值加以替代。采集患儿的入院时、入院72 h 时腋温、肛温水平作为体温变化程度。
1.3.2 退热起效、病程持续、痊愈达标时间 (1)退热起效时间:通过对患儿的体温持续监测获取患儿的退热起效时间,分别以腋温、肛温进行计算,起效时间计算方式依据患儿用药后基础体温下降0.5 ℃的所需时间[5]。(2)病程持续时间:依据患儿72 h 内发热持续时间相累加计算。(3)痊愈达标时间:追踪随访患儿10 d,依据患儿体温及感冒症状变化情况,采集达到痊愈标准时间。
1.3.3 疗效评估 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 个等级。痊愈:体温正常,感冒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咽部充血等全部消失;显效: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体温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水平,感冒主要症状缓解;无效:体温无下降,甚至继续升高,感冒症状无改善,比较两组患儿72 h后的疗效水平。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选择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儿比较肛温、腋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肛温(36.72±1.72)℃、腋温水平(36.12±1.52)℃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系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核心体温、体表体温情况(±s) ℃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核心体温、体表体温情况(±s) ℃
组别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值P值肛温治疗前39.34±0.82 39.49±0.91 0.874 0.384治疗后37.50±1.54 36.72±1.72 2.413 0.018腋温治疗前38.64±0.82 38.69±0.91 0.291 0.771治疗后37.40±1.64 36.12±1.52 4.088<0.001
观察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3.25±0.84)h、病程持续时间(12.41±1.50)h、痊愈达标时间(2.79±0.84)d 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病程持续时间、痊愈时间情况(±s)
表2 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病程持续时间、痊愈时间情况(±s)
组别对照组(n=51)观察组(n=51)t值P值退热起效时间(h)4.37±1.49 3.25±0.84 4.676<0.001病程持续时间(h)18.74±2.69 12.41±1.50 14.677<0.001痊愈达标时间(d)3.56±1.26 2.79±0.84 3.631<0.001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水平(痊愈26 例,显效24 例,有效1 例)较对照组(痊愈15 例,显效21 例,有效9 例,无效6 例)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9,P<0.05)。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认知是制热原在中枢发热介质作用下,把制热信号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所形成的体温调节点的上移,使得机体散热量降低,体温升高。既往对于发热患儿主要采用腋温测量体表温度,人体通过下丘脑进行体温调节,体内外温度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散热面积下降,产生寒战、高热症状[7]。当小儿发生外感发热时,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为维持内部体温的稳定,需要形成一个梯度,造成体表温度与核心体温产生一定的差值。研究[8]显示,肛温可作为核心体温的测量方式,核心体温发生变化时,体表体温可能仍处于较低水平。
中医将外感发热列入“感冒”范畴,患儿由于受到六淫、湿热疫毒等影响导致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体温病理性升高,伴发恶寒、面赤等症状,属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的呼吸系统疾病。当小儿外感发热治疗不及时,导致高热惊厥等症状,造成氧消耗增多,心搏出量上扬,诱发心脏炎症性疾病等严重问题[9]。因此,对于外感发热患儿应注重早期的降温治疗。
本研究以小儿肛温为导向,由于肛温通常较腋温高0.7 ℃,当肛温升高时,腋温受外界环境影响,会出现一定时间延迟。因此,依据核心体温开始降温操作更为及时。当肛温>38.5 ℃,配合清天河水逆推心包经,调畅气机,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调动小儿气机,推动调控气血运行,纠正阴阳失衡,最终驱邪而不伤正,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当肛温>39 ℃时,在清天河水基础上进行中药熏洗,药液由香薷、藿香、大青叶、淡竹叶构成,香薷具有辛而微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功效;藿香辛而微温、芳香化湿,兼具镇痛、化痰、助消化、抗菌功效;大青叶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其煎剂可对金葡菌、脑膜炎球菌等诱发的炎症反应产生抑制效应[10];淡竹叶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诸药共凑解热镇痛、抗病毒、镇静之功[11]。当肛温>39.5 ℃时,将清天河水、中药熏洗、中药贴敷3种护理模式相结合,尤其是中药贴敷中加入肉桂、吴茱萸药粉,肉桂具有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作用,吴茱萸属于健胃、抗菌、保肝、抗溃疡、止呕的中药[12],将中药药粉制成药饼贴敷于患儿双侧足底涌泉穴、神阙穴,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实现药物治疗及经络调节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发现,当体温异常时,外周体温与核心体温存在1~2 ℃误差,虽然对于发热患者,通常时候不影响临床诊断,但是外周体温对于低热的敏感性较差,敏感度仅能维持在64%[13]。因此,依据核心体温构建干预措施更为有效。而清天河水、中药熏洗和中药贴敷作为中医常用的降体温方式,可以在核心体温出现异常变化时,开展降温干预,继而有效降低核心体温、体表体温、改善退热时间、缩短病程、促进临床疗效提升。由于肛温的测量难度,患儿配合程度低,存在1 例患儿采用鼓膜温度替代肛温的情况,考虑鼓膜温度与肛温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仍具有可靠性。
综上所述,外感发热小儿施行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以肛温测量结果为导向,结合清天河水、中药熏洗和中药贴敷,患儿的体温下降更快,退热时间更短,病程持续时间缩短,临床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