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05-14 17:06王维国崔佳
人民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生产要素

王维国 崔佳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努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将进一步激发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焕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产生高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既包括已有要素的提升,也包括新要素的形成。生产能力的提升往往是生产力要素中的某些要素的突破性发展,进而形成各要素整体效能的跃升。历史地看,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正是科学技术的赋能,生产力才能够实现跃升式发展。人类对自然力支配的能力的提升,意味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意味着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升级。在数字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条件下,生产力要素发展为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伴随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要素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逻辑一以贯之。生产力是一个多要素组成并不断发展演变扩能的复杂系统,生产关系是其内在要求和制度保障。为了使生产力系统形成最大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最大效能,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微观和宏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通过完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各要素不断提升和优化组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和判断,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并不断对其完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自觉完善生产关系,以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就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傳统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进一步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核心生产要素跃迁性更替,使各种生产要素围绕新的核心要素形成全新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新动能。新时代,要通过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突破制约高质量发展各项因素,开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就要更加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努力提升和深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具有实现重大创新的空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妨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解决好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把新型生产关系背后的巨大潜力发挥出来。

一方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及劳动产品的分配被称为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物质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物质资料、知识、技术及劳动的投入,这就会形成谁来投入,如何投入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属于经济体制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如何对待国有企业和其他性质的企业的发展问题。与这两个问题相关联,就是收入分配体制问题。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赋予生产关系新的调整空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度优势能够塑造人与人之间的更加紧密的交往合作关系。中国目前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交往合作越密切顺畅,越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要搭建多元主体安全可靠的协作平台,促进产业全要素的互联互通,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及价值共享,让新质生产力创造的财富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以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更大力量。这就要求,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要有更大作为,实现更好发展。要通过完善制度引导市场预期,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推动生产力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

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条件下,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投入结构有待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有待增强,产学研合作机制依然有待理顺,产业的技术政策对长期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彰显。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中国科技力量优势所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人的能力水平是在社会中学习实践所获得的,每个人在其实践活动中的所发现、所认识,又会成为人类知识和技术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人类正是借知识和技术体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正是由于知识和技术作用的发挥,人类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化产品。这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科技工作者发明创造的自觉性。科技创新还需要发挥好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科技企业家是重要的投资者和孵化新技术的引导者。科技创新需要运用市场、产权激励、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等手段激发创新主体(企业)、创新者(技术研发者、企业家、风险投资者)、创新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要将前沿探索与任务导向有效结合,以推动科技人才向科技企业流动。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发挥重要作用的生产力,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生产机构、高质量的生产资料等。这就需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能动性。

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市场产生的需求信息是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在中国,目前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4亿,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这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拉动经济稳定增长,进而助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为了更好实现人民的利益。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中形成和不断提高的。因此,人们要在协同生产中才能创造财富,实现共同利益。促进市场循环的畅通,就要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即不论是提供完整的不同终端产品,还是产品的配件、零件、或软件、服务等,都要基于合作、高效、包容的原则,共同盈利和相互受益,这样才能维护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高效配置要素资源、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

創新生产要素配置就是要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需要不断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和完善由市场评价生产要素贡献决定其报酬的机制,以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导向作用。与已经实现了商品和服务价格97%以上由市场定价相比,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有序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这就表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既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要加快建设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知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应当坚持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要通过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等措施推进资本要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要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发展,注重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针对技术要素的效能提升问题,要以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等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为依托,以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为重要路径,大力促进技术要素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对于劳动力、人才在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人才创新活力相对不足等问题,要消除限制人才流动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可能让各类不同的人才流动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要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充分发挥数据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数据壁垒”“数据孤岛”等问题,需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最大限度减少要素资源流动过程中的耗散和损失,以进一步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同时要注重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完善基于数字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律法规,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效能。要加强生产要素交易监管,健全要素价格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构建要素价格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维护要素交易市场秩序,以公正监管保障平等竞争。

(作者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钟茂初:《“新质生产力”发展演进及其增长路径的理论阐释》,《河北学刊》,2024第2期。

②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24年第2期。

③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代经济研究》,2023年第12 期。

④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生产要素
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试论我国新闻供给侧改革要素
基于索洛模型的河北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浅谈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
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
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分析
“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
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初探
省级电网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