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内心是哲学家

2024-05-14 14:03:40尼克
环球人物 2024年9期
关键词:王浩库克司马

尼克

开栏的话

自人工智能理念诞生以来,诸多科学奇才贡献奇思妙想,遂有今日“电脑赶超人脑”奇观。本刊特辟《AI小传》专栏,讲述AI发展史上的大人物、小故事,以一窥人类文明进步足迹。

王浩对哲学是作过深刻贡献的。尽管在数学、计算机、逻辑和人工智能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被称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位华人,但他内心把自己当哲学家,这极像哥德尔(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1921年5月,王浩生于山东。其父王祝晨是教育家,人称“山东胡适”,是最后一次科考的举人,曾去日本访学,大革命时去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周恩来、董必武相熟,新中国成立后做过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大姐王非曼是山东第一位留美女学生,回国任职各大师范学院,是中国最早的家政学教授。王浩小时阅读极广,过目不忘,是天才。

王浩考过两次西南联大。第一次被经济系录取,不喜欢,没去。第二次又考,以第一名进联大数学系,和物理系一个叫杨振宁的住同屋。后来在清华,他的朋友有汪曾祺和何兆武。

在西南联大,王浩的老师有金岳霖、沈有鼎、王宪钧。金岳霖是哲学票友,最早把现代逻辑引入中国。王浩的代数课老师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杨武之希望王浩深耕数学,但王浩志在哲学。

毕业后,王浩如愿以偿进入清华研究院读哲学硕士,师从金岳霖、沈有鼎。答辩时,沈有鼎问他:“你数学很好,为啥学哲学?”王浩答:“对人生问题有兴趣。”冯友兰有次对王浩说:“同时懂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肯定更喜欢西方音乐;而同时懂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必定更喜欢东方哲学。”王浩恐怕不认可这一点。

1946年,王浩被清华数学系和哲学系同时推荐公费留美。他最后选了哈佛哲学系,导师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蒯因。王浩在哈佛待了8个月,觉得该学的学完了,想走。蒯因劝他读完。王浩又待了一年,写了篇博士论文。王浩同蒯因经历也像,数学本科,后做哲学,早年建树在数理逻辑。蒯因也搞过计算机,有个逻辑电路的蒯因简化算法。王浩之前,哈佛哲学系毕业过两个中国博士:赵元任和俞大維。俞大维是第一个在国外数学杂志发表文章的中国人。赵元任的哈佛博士论文也和数理逻辑有关。

王浩后来长期在哈佛任教。当时哈佛数学系有个犹太孩子很崇拜王浩,他就是人工智能奠基者之一明斯基。明斯基早期著作中多次提到王浩的贡献,但王浩没把这当回事。

上世纪50年代初,杨武之给杨振宁写信,希望他回国。信是托王浩转交的。王祝晨也给王浩写信,敦促回国。王浩琢磨,学哲学的回国能干啥?那时计算机刚出现,计算理论是从数理逻辑演化出来的。王浩于是开始做计算理论,提出“王浩机”,这个模型已经很接近现代的汇编语言。

王浩是机器定理证明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58年夏天写的程序,在IBM—704上只用9分钟就证明了罗素《数学原理》中一阶逻辑的全部定理。但人工智能的另一创始人司马贺等一年前在兰德公司写的程序“逻辑理论家”,也证明了《数学原理》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在机器定理证明领域,“逻辑理论家”没什么影响,而王浩的工作则为他赢得1983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颁发的里程碑大奖。司马贺在回忆录里酸溜溜地说,王浩的工作抵消了“逻辑理论家”应得的荣誉。司马贺“酸葡萄心理”的另一原因是,当年他们把“逻辑理论家”的文章投给《符号逻辑杂志》,被拒了。当时杂志主编是“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的同学科里尼。给司马贺的拒信中科里尼说:“看不出把一本过时的逻辑书里的定理重新证明一遍有啥价值。”王浩的算法比司马贺的高级,王浩依靠数学算法,而司马贺等则企图模仿人。这代表了未来人工智能的两个不同方向。

王浩曾提到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哥德尔和彭罗斯(数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认为机器不能取代人;图灵则认为,只要通过图灵测试就是有智能的。王浩貌似在两个极端间徘徊。得知吴文俊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成果后,王浩马上给吴文俊写信,建议他利用已有代数包,甚至考虑自己动手写个程序实现吴的方法。吴文俊方法很快得到普及,和王浩密不可分。

王浩对计算机科学作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指导了库克的博士论文。库克后来提出了P vs NP的问题,这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库克为此获得1982年图灵奖。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库克用到的方法是王浩发明的。库克后来回忆王浩对自己的启发:“我很了解王浩的思想和方法,我对NP完全问题的结论与他的非常类似。图灵和王浩说的是谓词演算,我说的是命题演算。”

王浩于上世纪60年代末辞去哈佛教职,去了洛克菲勒大学。该大学在理工科里没名气,但它在生物医学方面大名鼎鼎。它的建制独特:没有系,只有Lab(实验室),一名教授就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Lab。当时洛克菲勒大学雄心勃勃,想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也有建树,王浩建立“王Lab”,网罗当时最重要的逻辑学家加盟。但上世纪80年代,洛克菲勒大学迫于经费压力,缩减除医学领域外的开支,王Lab只剩王浩一个光杆司令了。

王浩去洛克菲勒大学后,开始同哥德尔对话,成为哥德尔晚年唯一的知己。他每隔一周到普林斯顿见一次哥德尔。外界对哥德尔晚年思想知之甚少,王浩在1974年的《从数学到哲学》中首次讲述哥德尔哲学,但没受到足够重视,哥德尔和王浩都很失望。

王浩(右)和哥德尔(左)。

1972年,物理学家任之恭组织了美国左派华裔科学家访华,开启了中美学术文化交流,杨振宁和王浩等都参与其中。由于这些活动,王浩与哥德尔的交流少了,直到1976年,他又恢复每周一次同哥德尔的讨论。王浩后来仍对曾减少的交流感到遗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浩重回技术哲学,进入高产期,著述颇丰。1994年,他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开始他对化疗很乐观,但1995年初,癌细胞扩散,1995年5月13日王浩逝世,离74岁生日还有一周。哈佛哲学家查尔斯·帕森斯在纪念文章中说:“王浩和哥德尔的对话是两位思想家野心的共鸣,一个从西方传统中找根;另一个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内心从来就是中国的。”

(编审 凌云)

猜你喜欢
王浩库克司马
美国法院禁止女粉丝骚扰库克
环球时报(2022-03-31)2022-03-31 17:22:22
库克岩石
了不起的库克船长
“司马”原来是官名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司马”原来是官名
苹果与库克为何重视中国市场?
福建轻纺(2017年12期)2017-04-10 12:56:34
“想象魔法堡” 第41期来稿选登
“司马”原来是官名
文史博览(2017年12期)2017-01-27 19: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