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传刚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取得的成绩,西方开始大肆炮制“中国产能过剩”的谎言。最近,随着美国财长耶伦及国务卿布林肯相继访华,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对“中国产能过剩”的鼓吹又出现一波新高潮。
“产能过剩”只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新版本,其核心目的,无非是继续打压中国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本质则是以经济胁迫的方式,维护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利益。
西方这轮炒作跟两件事有直接关系。一是他们之前叫嚣的“中国经济见顶”又一次被打脸了,为了保住颜面,他们必须想个抹黑中国的新招数。
过去两年,西方拼命唱衰中国经济,但去年中国如期实现了GDP增长目标,今年一季度相关数据又取得了超预期表现。尴尬的西方政客不得不暂时放弃“中国崩溃论”,重拾“中国威胁论”。
二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方面的蓬勃发展,让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恐慌感。
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本是造福人类的好事。但在西方设计的剧本里,唯有他们才能担当新能源产业的主导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只配做小跟班——要么承接落后产能,要么扮演边缘角色。可中国没按他们的套路出牌,反而“变道换车”,成为一系列先进产业的领跑者。
这让西方感到非常不适,但要靠公平竞争,他们又追不上中国,在“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情绪中,只能动歪脑筋——从竞赛者变成裁判员,以维护规则的名义对中国使绊子。
试问,如果一个国家把大量商品出售到另一个国家就是产能过剩,那么世界主要贸易国岂不都成了产能过剩?澳大利亚把大量葡萄酒出口到外国,德国把大量汽车出口到外国,美国把大量科技产品、牛肉、粮食出口到外国,不都是事实吗? 如果产品只能在本国销售,国际贸易又从何谈起?
更讽刺的是,克林顿政府时,美国官员们是全球贸易的大力提倡者,认为从全球进口便宜的外国商品是有利于美国的大好事,而现在,他们却把话反过来说了。
西方擅长颠倒是非、倒打一耙,为眼前利益不择手段,结果损人不利己,显得既虚伪又短视。西方本来可以学习中国的经验,造福本国民众,现在却为了遏制中国而构筑“小院高墙”。殊不知,中国的发展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西方念再多“咒語”,最终只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编审 张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