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聆希 周佳焱
摘 要:传统文化符号在场景构建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旨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场景相融合,以实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目标。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场景理论的构建下文化符号从复制挪用到提炼融合、从单一刺激到多元接受、从隔空感受到交互沉浸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传统文化符号在场景构建中的创新应用,对文化符号进行以数字媒介为载体的探究,既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发展,又丰富了场景构建的可能性,同时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场景构建;文化符号
为统筹推进场景创新,实现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科技部等六部门提出以供需联动为路径的场景创新要求。目前仍存在对场景创新认识不到位、重大场景系统设计不足、场景机会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场景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创造出引人入胜、饱含影响力的场景体验。同时,现代社会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拥护、对文化符号的运用愈加明显,要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内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将文化价值和艺术创造力融汇,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场景构建中,在场景中寻找文化的根源,用文化搭建场景的样式。
一、从复制挪用到提炼融合
场景是相对聯系的物理时间内,发生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情节,通过人物关系构成具体画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指出,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文化符号激发创新和创意的表达,在场景构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赋予场景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这不仅能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还能与现代社会文化相融合,为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而文化符号在传统场景构建中的应用不是生搬硬套和无脑堆砌,在了解符号寓意的基础之上与向受众表达的场景主题内容贴合,此为关键。
(一)文化符号寓意的显性了解
符号是由符号本身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两个要素组成,它可以被定义为代表或者指代某种事物或意义的视觉、听觉或感知形式。只有读懂符号,理解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寓意,才能对其进行灵活运用。索绪尔认为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罗兰·巴特提出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符号视角;卡西尔也针对文化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摒弃形式统一,提出具有根基性、容纳性和统摄性的符号形式哲学[1]。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将符号视为具有传达力、多义性的艺术特征表现。
中国是文化大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这些符号通过形象和意义的表达,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如龙、凤、太极八卦、花卉山水等文化符号,寄托着人类对于阶级与权力、纳福求吉、辟邪禳灾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追求。基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民族文字、建筑与工艺、图腾宗教、民间神话传说等类型[2]。通过研究符号的基本概念、主题和象征意义,了解符号代表的文化背景、历史意义,除去不必要的细节与复杂性外,保留最精华、最具代表的部分,使符号更具有艺术性效果。从符号本身的形式转变到应用方式的转变、材质和技术的转变,创造出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效果,也有助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符号变成了场景符号,受众在对新场景符号有新概念认知的同时,亦不缺乏对它的原有认知,这样的转变才具有意义。
(二)文化符号在场景中的二次融合
纯粹的复制挪用不是因为文化符号带给用户在场景中的魅力,而是人们对这个场景本身就有这样的直观认同。运用恰当的方式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场景构建中得到创新和转化,展示出新的魅力和意义。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符号核心元素的提炼,另一方面是文化符号之间的创新与场景需求的融合。在游戏应用中,如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剑网3》在该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有着明显的现实价值。《剑网3》根据游戏的主题和背景,选择与文化相符合的符号和元素从而展示出游戏的文化特色,保留文化符号的核心元素和精神,同时加入现代化的游戏元素,借鉴传统绘画的色彩和构图原则或游戏中的音乐和声效来传达传统文化的氛围,以便吸引更多的玩家。影视作品《卧虎藏龙》中,红色霓裳、竹林斗剑、祠堂院落、书法艺术等极具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中国功夫文化和道家忘我、虚无的哲学思想等只可意会的文化符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角色的个性和情感纠葛,赋予了电影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世界观众无障碍地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
二、从单一刺激到多元接受
场景分类可以分为传统场景和场景再造。传统场景多以实体场景为主,是指物理存在的、可触摸和可感知的场所,如影视剧院、商场公园、博物馆等。场景再造多以数字场景为主,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虚拟环境构建的场景,以计算机体系语言为主来模拟设计者构建的创造性虚拟空间,如虚拟现实场景、增强现实、立体投影等。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常常相互结合,通过人体各感官的多种需求,叠加现代技术,让用户从接受单一的形式刺激转变为获得多元化的接受渠道。
(一)多重感知的交叉
人与环境交互包含场景布局、交互方式、对象放置等信息。多感官的信息整合是人类理解周围场景环境的基础,就像观看电影时需要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否则无法理解电影情节,如听到警车鸣笛会关注声音的来源从而能更好地了解方位。通过交通灯法则,用颜色编码系统跟踪编程操作,以保持各个节目的独立性与连贯性,将听觉的律动与视觉的冲击相结合,给予观众逼真的场景体验。
在没有数字技术介入之前,场景是单一的。数字媒介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因为其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交互的、参与式的、动态的和可定制的[3]。数字技术下多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模拟人们多感知注意力的聚焦,而非单一象限的感受。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作品当中可以见得,简单的几何形式的绘画作品却有一种音乐的律动形式感,这样的静态视觉作品就是一种可视化的初步体现。现在,数字技术也运用在传统乐器音频的可视化上,市面常用的TouchDesigner、Processing等创意编程类的可视化开发平台,通过线条、色彩、结构各方面的设计,打造出具有动态性的音频视觉呈现,运用较多的就是在音乐节、演唱会等场合。
(二)以人为本的范畴
文化符号打造的内容是可以被观众欣赏的,具有美学价值,它指代和象征着背后的历史文化[4]。符号之间的创新与场景需求融合之间需保持平衡:一方面尊重文化符号,合理组合和融合符号,增强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和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团队针对用户的反馈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有效传达。这就需要以人为本进行思考,在展示场景的环境中,发挥出人的最大作用。
《千里江山图》(图1)是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丰富意象。首要是对山水景观的描绘,以散点透视法为主,同时穿插多种构图方式,将不同的画面节奏结合在一起,以浓重鲜艳的青绿色和赭石色矿物质颜料相结合,符合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创造性地展示出咫尺千里的空间美学思想[5]。如果说山水景观是展示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平静,那么江河则代表着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亭台楼阁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文人雅集是墨客们的情趣、交流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作者利用对符号的解构与重构,传达出对平衡、变化和生命的理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对《千里江山图》文化符号进一步重构的展现。它通过人的舞蹈、音乐、服装、妆容等赋予传统文化符号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将人的身体作为提供精神交往的实体,又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问篆”篇利用舞者身体模拟篆字的笔画和结构,“寻石”篇利用舞者手臂模拟笔毛的弹性和灵动,“入画”篇利用舞者的身体展示山水的意境和魅力。《只此青绿》将身体符号与文化符号完美融合于场景,传递价值意义。
三、从隔空感受到交互沉浸
2014年,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断言,互联网在未来25年间将进入新时代——场景时代。此论断的提出距今已约有十年,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果不其然,已得到应验。移动互联网时代给场景的定义不断增强,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时空与情境共构的多维场景,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模式,同时也重构出全新样貌的场景环境。
米哈里·契克森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出,全力以赴、忘我、投入地做一件事,就是一种“心流现象”。心流强调聚焦效应,放置拟态环境下的再造场景牵动人们的情绪和反应。数字技术下的虚拟场景会改变人们的认识与感知,加强参与感和沉浸感。2023年1月巽风数字世界上线,这是属于茅台和用户的“平行世界”,通过数字平台让用户与茅台的酿造大师、传奇工匠互动交流,一步步感受酿造文化。如果说人作为媒介来传达文化符号的艺术性,那么不可避免讨论的是数字技术扮演着媒介工具中的重要角色。数字媒介的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媒介线性化的传播方式以及观众单向式的审美感知途径,达到了点对面或知觉互动的审美感知效果,从而探索挖掘构建场景中存在的内涵和意义。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打造出陈列多样文物的观赏场景,在妆造、舞蹈、声音、文物上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二次创新又不失原本的意义,运用先进的AR和5G技术,将文物影像投放至节目现场,以现实世界为主体,叠加出数字内容,营造视觉效果。通过虚拟场景和现实的舞蹈演员营造出的“鲜活画卷”,贯穿古今,打破时空界限。
随着国家对数字经济建设的鼓励和支持、各软硬件的逐步完善、数字孪生和全真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场景的需求将会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而生的全场景数字文明是一股强劲的风向。场景再造就是改变原有场景元素和氛围,构建出全新的场景效果。这样的数字技术为互动式展览和艺术装置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运用触摸屏、运动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和攝像头等设备在场景中进行实时互动。博物馆中的交互装置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重要体现。最常见的就是触摸屏展示,观众通过触摸屏幕获取信息或与展品进行互动,可以看到文物介绍、历史背景等;运用一些智能导览设备可以获取详细的解说、音频导览和图像资料等。博物馆中常常设置VR体验区域,让观众通过佩戴VR头显来进行沉浸式的虚拟体验,声临其境般参观历史场景、探索古代建筑,这是一种感受文化遗产的全新方式。多媒体整合的技术方式更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文物特点,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观众参与度。
四、结语
场景构建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和重构,创造出更与时俱进、富有活力的设计,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首先,无论是传统场景中的文化符号还是场景再造中的符号表达,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场景结合应用,都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发挥技术在场景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创新的应用方式让场景构建变得更生动、有趣,其最终效益的高低还是取决于受众对场景信息的接收程度。最后,场景构建也需要故事表达,文化符号可以作为内容填充的基本形式,而如何把以文化符号为代表的叙事与场景完美融合就是重中之重,所以就要从最根本的符号的解构开始研究,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传统融合现代、文化搭配技术创造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场景,在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知度的同时,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参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淑君.《周易》符号的生命性与形式特质:以卡西尔文化哲学为视角[J].周易研究,2020(4):42-50.
[2]崔磊.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2023(7):91-93.
[3]寇梦茜,张莉.《唐宫夜宴》的文化符号表达研究[J].新闻世界,2022(3):86-89.
[4]林顺洋,徐辉.《千里江山图》的美学思想及艺术价值[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2(12):114-116.
[5]战令琦.传统文化符号的影像呈现与场景再造[J].当代电视,2023(2):65-68.
作者简介:
陈聆希,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湖南省社科联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公益慈善等。
周佳焱,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