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飘,宋庆红,何俊辉
摘要:目的 分析当前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重点方向,为中药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 下载中国知网2013年1月-2023年6月关于中药相互作用的文章,进行去重、筛选、标准化处理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202篇中文文献,2013-2016年发文量较为稳定,2017年略有降低,2019-2021年較2018年升高,近两年呈下降趋势;段金廒、吴勉华、刘雪锋等是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作者之间合作相对紧密,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发文机构显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发文量排列较前;主要的关键词有相互作用、中药、肠道菌群、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细胞色素p450等,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为肠道菌群、中药注射剂、转运体、合理用药等。结论 预测未来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分子对接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转运体、肠道菌群等机制进行研究,阐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保障中药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相互作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热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4.08.003
文章编号:1006-1959(2024)08-0017-06
Domestic Hot 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n Inter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Visual Analysis
LEI Piao1,SONG Qing-hong2,HE Jun-hui2
(Department of Pharmacy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Zheng'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Zheng'an 563499,Guizho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otspots and trend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key directions of the research field,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The articl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23 in CNKI were downloaded. After deduplication, screening and standardization, CiteSpace software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Results A total of 202 Chinese articles were include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13-2016 was relatively stable, slightly decreased in 2017, increased in 2019-2021 compared with 2018, and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past two years. DUAN Jin-ao, WU Mian-hua and LIU Xue-feng were the author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s was relatively close, forming a number of research teams. Th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showed th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The main keywords were intera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stinal flora, pharmacokinetics, rational drug use, cytochrome p450, etc.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intestinal flo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transporter, rational drug use, etc.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predicting the inter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uture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occurrence.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technology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transporters and intestinal flora,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drug interaction, and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Inter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iteSpace knowledge map;Hotspot;Development trend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药的疗效与副作用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响,其中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药相互作用是指在中药治疗中,不同中药之间、中药与西药之间、中药与食物之间等相互作用的现象。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成为中药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对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可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除此之外,其可为中药的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分析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研究趋势,为中药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与中药相互作用有关的文章,检索年限为2013年1月-2023年6月,设置检索条件为“中药”or“中成药”or“中西药”and“相互作用”,检索后排除与主题无关、会议摘要、报纸等文献,最终纳入202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将两个数据库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构建与中药相互作用相关的知识图谱。
1.2数据的可视化 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参数,进行可视化,参数设置如下:时间分区为2013-2023年,时间切片为1年,采用Pathfinder函数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函数对网络进行裁剪,并对作者合作网络、主题演化及关键词热点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发文趋势分析 2013-2016年发文量较为稳定,2017年略有降低,2019-2021年较2018年升高,近两年国内文献发表呈下降趋势,见图1。
2.2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纳入分析的中文文献中共有68位作者,其中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段金廒,占总发文量的1.45%,其次是吴勉华、刘雪锋等作者,占总发文量的0.83%。由图2可知,通过对作者合作进行可视化分析,中文文献获得了68个节点,108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474。结果显示,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形成了多个研究稳定的团队,其中沈智杰、李燕娜、王肖龙等人组成的团队,该团队主要研究设计涉及到CYP450酶及转运体介导的中西药相互作用[2-4];其次是李春梅、龙昭玲、王若光等人组成的团队,该团队以中药蛋白质/肽相互作用为载体,分析中药材的生物学特征[5];再次朱旭华、李博、吴勉华等人组成的团队,该团队涉及到的研究为小分子药效物质与陶瓷膜之间相互作用[6];值得注意的是,由段金廒、李建萍、金益等人组成的团队的发文量较大,研究的范围较广,涉及到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药药对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中药提取物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等[7-9]。
2.3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图3为国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共现图,可知发文量排名较前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14篇)、北京中医药大学(9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5篇);合作网络图得到41条连线,9个节点,图谱密度为0.011,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分散。
2.4关键词分析
2.4.1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分析文本中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了解这些关键词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和联系,以揭示文本的主题、趋势和特点。图4为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共获得123条连线,138个节点,关键词出现次数大于15的有7个,排列较前的关键词有相互作用、中药、肠道菌群、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细胞色素p450等,这些关键词之间相互联系,内容涉及到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研究手段。
2.4.2关键词聚类分析 采用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标签越小表示该聚类规模越大;聚类模块化(Q>0.3)表明聚类结果中网络结构显著性良好;平均轮廓值(S)是网络同质性的量化标准,其值越接近1,网络同质性越高。由图5可知,中文聚类的Q值为0.8279,S值为0.937,表明中文文献的结构显著性及同质化较好。中文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文文献的聚类可分为11类,主要有#0药物相互作用、#1相互作用、#2分子对接、#3肠道菌群、#4中成药、#5代谢等。
2.4.3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时间线图分析通过对特定关键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出现频率、相关性和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关键词在特定领域或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变化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由图6可知,2013-2015年对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中药、中西药药动学、药效学、配伍禁忌等方面,2015年之后对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研究更加广泛,引进了多种技术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并对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比如细胞色素P450、肠道菌群、代谢酶、转运体、P-糖蛋白等机制,该时期研究范围广、研究更加深入。
2.4.4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词的频率、位置、密度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文本中重要的关键词,并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主题、重点和意图。由图7可知,2013年后出现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关键词,2014年后出现联合用药、分子动力学仿真、华法林等,该时期关注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及集中在治疗窗窄的西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2016年后出现肠道菌群、转运体、中药注射剂及合理用药等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研究的时间长度最长,从2016年至今,表明肠道菌群与药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研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重点。
3讨论
3.1发文总体概况 中药相互作用的国内文献研究文献量均不多,发文量最多的是2016年(26篇),2013-2021年的发文量多维持在20篇左右,而近两年中文数量有所下降,但通过检索国外文献,近几年药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不排除该类文章走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3.2研究机构及作者分析 通过对作者共现网络分析,共现图谱密度为0.474,形成多个稳定的研究团队,以段金廒、沈智杰、李春梅等为首组成的团队发文量排列较前,提示国内相互作用的文献可参考以上团队的研究。研究机构共现分析显示,共现图谱密度为0.011,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分散,提示国内研究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有助于中药相互作用之间的研究及发展。
3.3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及演化趋势 了解中药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中药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为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中药相互作用还可指导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避免不良相互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关键词共现及分析,发现中药相互作用的关键词有相互作用、中药、肠道菌群、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细胞色素p450等。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中成药,由于化学成分复杂,容易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10,11];二是研究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如虎杖与卡马西平同服,虎杖可以通过抑制肝药酶活性增加卡马西平的浓度,导致不良反应[11];三是研究相互作用的手段,包括光谱法、分子动力学仿真等技术,用于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例如,通过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高儿茶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发现高儿茶酚可以稳定地结合在蛋白的疏水口袋中[12]。
通过对中药相互作用演变趋势的研究,发现早期出现的关键词是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法、中药有效成分、中西药联合及中西药等,在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的背景下,该时期科研工作者们开始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关注中药成分之间的影响,常用的研究手段是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法[13,14];中期突现的关键词有人血清白蛋白、光谱法、配伍、药代动力学、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该时期的研究范围较前期广泛,更关注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涉及到药物的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15];随后出现的关键词有联合用药、分子动力仿真学、华法林等,该时期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的兴起,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更加深入,该时期将分子动力仿真学用于研究淀粉、果膠等共性高分子物质与小分子药效物质的共存状态及相互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6,17];近年来的突现词有肠道菌群、中药注射剂、转运体、合理用药等,该时期中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安全性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18]。杨亮等[19]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清肺排毒汤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药物转运体及代谢酶一方面增加了药物治疗的临床效益,但也与部分药物可能会发生拮抗作用,如他莫昔芬、环磷酰胺、西酞普兰等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若与以上这些药物联用,应制个体化给药方案并做好用药监护[20]。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发生机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转运体可影响药物的PK/PD特性,使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过程发生改变,比如黄酮类柚苷、呋喃香豆素、香柠檬素等成分与地高辛均是P-gp的底物,前者与后者同用时,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很可能会增加后者的中毒风险[21]。多数研究表明[22,23],很多中药成分对转运体有调节功能,因此在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化学药物联合应用时,需关注药物的治疗效应及不良反应,保障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除转运体以外,该时期对肠道菌群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多,而且持续的时间宽度也很长,提示肠道菌群所致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方向。
中药活性成分对肠道具有调节作用,比如中药雪菊的多糖可以被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多种益生菌直接利用,增加了这些细菌在肠道的相对丰度[24]。其次,中药可以通过改变胃肠道pH、诱导宿主分泌抗菌物质,间接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对肠道菌群起到间接调节作用[25]。除此之外,中药的内生菌对肠道菌群也具有调节作用[26]。肠道菌群对中药的毒性活性及药理活性亦可产生作用,如栀子中本身无毒的有效成分京尼平苷,在进入肠道后可以被肠道菌水解为京尼平,进而转化为有毒的二醛中间体,导致肝中毒[27]。同时,肠道菌群对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等活性成分均可产生影响,许多肠道菌能将大极性的皂苷转化为小极性的化合物,使它们快速积累到所需的血药浓度。如人参皂苷Re可以被普雷沃氏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产生的糖苷酶作用,发生去糖基化反应,得到生物利用度更高的人参皂苷Rg1、Rg2、Rh1和F1[28]。肠道菌群与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药物的使用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而肠道菌群的变化也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一方面,药物的使用可以直接杀死或抑制肠道菌群中的某些菌种,导致菌群失衡。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变化也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组方的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中药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中药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中药相互作用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者可以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如分子对接技术、网络药理学技术,深入的了解中药药理学特性,发现中药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和规律,促进中药的合理应用及现代化。同时,可以从肠道菌群、转运体等方面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凡琪,李楠,王凤颖,等.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中药注射剂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思考[J].药物评价研究,2023,46(5):1116-1124.
[2]凌霄,陈玉欢,王盼盼,等.代谢酶和转运体介导的药食同源中药中黄酮类成分对其他药物的影响[J].中国药房,2021,32(18):2287-2293.
[3]强婷婷,李益萍,王肖龙.生脉注射液体外对CYP450酶与转运体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2021,52(12):3568-3575.
[4]王冰茜,赵亚丽,沈尚竹,等.中药有效成分与提取物对CYP1-3家族肝药酶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2):527-537.
[5]张烨,王若光,王陆颖,等.以蛋白质芯片为中药蛋白质/肽相互作用载体分析羚羊角的生物学特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6):15-18.
[6]朱华旭,李益群,徐丽,等.陶瓷膜微滤过程中小檗碱与高分子物质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2018,49(18):4250-4258.
[7]李建萍,徐雪君,张沁瑜,等.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研究[J].中草药,2021,52(12):3619-3629.
[8]陈艳琰,曹玉洁,唐于平,等.基于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研究大黄-甘草配伍应用的物质基础[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1):2443-2450.
[9]阳晶晶,蔡昱哲,刘艺璇,等.近二十年中医药领域肠道菌群研究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3,48(5):1370-1380.
[10]张娴勰.中药“十八反”:白芍、丹参与藜芦配伍相互作用及药理作用研究[D].上海: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
[11]吴雪丹,赵晓燕,王丽娜.基于数据挖掘医院西药与中成药联用的配伍和干预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0):188-190. [12]吕艳芳,张紫卿,梁倩倩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研究高儿茶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22,22(12):72-81.
[13]何丽君,霍彩霞,杨彩玲,等.绞股蓝皂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化学研究,2012,23(1):67-70.
[14]孙国章,何莹,尹照瑞等.灯盏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1(3):192-195.
[15]刘艳文,刘黎.3种心血管类中药注射液对人肝微粒体CYP450酶的体外抑制作用[J].中南药学,2023,21(1):7-13.
[16]李博,郭立玮,吴勉华,等.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中药水提液中药效物质与共性高分子物质“溶液结构”及相互作用初探—以黄连解毒汤为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5):1-6.
[17]李博,郭立玮,吴勉华,等.小分子药效物质与Al-2O-3陶瓷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分析-以黄连解毒汤为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9):45-49.
[18]刘英,杨小兰,詹维,等.双黄连注射剂临床配伍文献评价[J].中国药业,2019,28(18):96-99.
[19]杨亮,曹俊岭,徐娟,等.清肺排毒汤中西药联用治疗COVID-19潜在相互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分析[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3(3):40-44.
[20]梁力勉,武欣,简炎林,等.治疗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潜在相互作用横断面分析[J].今日药学,2021,31(6):443-448.
[21]孟强,刘克辛.转运体介导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1,26(8):876-888.
[22]文蕊鑫,王泽,陈玥雯,等.基于药物转运体的元胡止痛方药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跨血脑屏障机制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23,46(3):552-558.
[23]李川,程晨,贾伟伟,等.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发现与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关联的物质并揭示其药代特征[J].药学学报,2021,56(9):2426-2446.
[24]Wu DT,Yuan Q,Guo H,et al.Dynamic change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hrysanthemum polysaccharides during in vitro digestion and fecal fermentation and related impacts on gut microbiota[J].Food Res Int,2021,141:109888.
[25]陈昭,郑蕊,邱瑞瑾,等.基于數智融合的中西药并用代谢性药物肝损伤预警方法的构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4):1413-1417.
[26]周世康,姜东京,张毅,等.醋甘遂对Walker-256腹水模型大鼠的粪便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6):1558-1566.
[27]Wu TR,Lin CS,Chang CJ,et al.Gut commensal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 plays a predominant role in the antiobesity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isolated from hirsutella sinensis [J].Gut,2019,68(2):248-262.
[28]Zhang L,Li F,Qin WJ,et al.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ffect metabolism of ginsenoside Re[J].Biomed Chromatogr,2018,32(10):4284-4320.
收稿日期:2023-07-20;修回日期:2023-08-15
编辑/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