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梅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在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下,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随之诞生,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视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理念,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实现相关知识、经验的链接和迁移,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新、旧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传统教学的知识讲述法难以达到学生深度学习的层次。深度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与所接受的新知识建构联系,实现原有经验与知识的互相转换。尽管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精彩的讲解和恰当的用词,把历史的发展脉络解释清楚,但是,很难判断在教师的授课中,学生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思考。在教师出色的授课中,教师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在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也许并没有学会教师的思考方法。
例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这些是学生难以做到的。学生只局限于吸收知识,停留在浅表的学习阶段,还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层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所要完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根据不同的深度学习内容和目的,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进行设计。教师要让学生以原有的认识为依据,建立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事件内部和本质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你了解哪些关于我国被入侵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有哪些阻止别国入侵中国的措施?”在这一情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提出不同的看法,如“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尽管我国有抵御外敌入侵中国的措施,但效果不大”等。对此,学生可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分别针对“敌国为什么选择入侵中国?中国当时有哪些深层次的劣势?”等问题进行探究。在课堂上,教师还可设置多种合作方式:首先请学生自行选择合作小组,然后由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本组情况,最后再让小组代表发言,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多种方式的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某次战争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这样能更直观地展示战争时期的历史信息。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图片和视频材料得出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帮助学生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政府被西方列强压迫和胁迫的历史事实。
历史教学中的深度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在课堂外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对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有新的认识。
设计问题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针对实际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习中。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课堂。如在进行“民间爆发起义”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民间爆发起义的目的是什么?民间爆发起义有哪些意义?爆发起义时期统治阶级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起义的起因和过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历史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起义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时,可让学生就这一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
训练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环节,评价是深度学习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链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从深度学习要求出发,教师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知识并不难理解,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并不是很重,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当堂训练,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练习,再让学生分析这道题中的知识点与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什么关系。再如,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某次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什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偶然事件?”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思维训练,凸显课堂教学的高。
历史学科知识兼具细致和灵活的特点,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因此,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重视定级评价,又不忽视定量评价,让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兼顾知识能力评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映。一方面,将学科成绩考核和课堂参与情况纳入评价内容,将平时训练成绩、学期阶段考试成绩、学业成绩考核结果制成“成长记录卡”,动态跟踪学生学习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历史手抄报、情景剧、演讲辩论、读后感分享等实践活动,采用“积分制”的方式量化课堂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三类评价一体”的方式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以自评为主,互评和师评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消除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依托课堂训练和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路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和反馈,给予肯定或鼓励,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通过作业、小测验等方式给学生书面反馈,反馈内容包括对学生答案的评价和指导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的评价。这些反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要实现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就必须坚持核心素养培育,深化深度学习理念,灵活运用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创造;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形成学生和教师“双主体”的创造性评价,让学生爱上评价,爱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