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原则与实践方法研究

2024-05-13 10:09肖冰
种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肖冰

摘 要:小麦种植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其病虫害防治也关注技术应用,这要求做好相关管理活动,服务小麦生产。本文首先对小麦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原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小麦种植技术方法、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小麦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纹枯病防治、赤霉病防治、红蜘蛛防治等具体具体方法,为各地小麦生产活动提供参考和服务。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

小麦也称浮小麦、空空麦等,与水稻、玉米并称三大粮食作物,是种植范围最广泛的粮食类作物之一,面粉可作为主食制作面包、面条等食品,也可发酵后酿酒,或作为生物型燃料,用途多样[1]。

1 小麦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原则

1.1因地制宜

小麦种植管理需要考虑因地制宜基本原则。我国各地小麦种植活动频繁、普遍,但各地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别,这也要求以不同的技术方法组织生产,提供管理。如南方地区光照充足、平均气温较高,小麦可每年收获两季,而北方部分地区光照時间偏短,气温偏低,小麦无法常年生长,每年只能收获一季。在组织生产时,应关注合理选取适合本地基本情况的麦种,在此基础上做好室外天气、降水情况分析,确定播种时间、田间管理计划。如果选用了新麦种,也应做好纯度和净度管理,通过试验确定其发芽率,再确定是否用于本地小麦生产工作[2]。

1.2防治结合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应考虑防治结合原则。防治结合是指同步关注各类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首先关注病虫害预防,降低其发生可能,在此基础上重视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跟踪,一旦出现相关问题,在其扩大前及时进行控制,减少小麦生产的经济损失。包括山东省在内,很多小麦产区面临传染性病虫害的威胁,如小麦赤霉病,会降低小麦亩产量和面粉品质,该病害的致病源为真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气流、雨水等大面积传播。为避免出现大面积灾害,一般需要结合其特点进行预防性管理,并建立跟踪管理模式,在湿度较大的时节做好田间管理巡视,及时处理单发的赤霉病麦苗,避免其形成大面积破坏[3]。

2 小麦种植技术方法

2.1基础条件要求

小麦种植的基础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墒情、光照情况等。山东各地的小麦种植一般每年进行两季,收获玉米后种植冬小麦,来年芒种时节完成收获,并进行夏小麦的种植。土壤条件方面,山东小麦产区当前土壤肥力情况、土层厚度满足种植小麦的一般要求,原则上以土层厚度超过80cm、具有一定透气性、微生物活跃度较高的土壤为宜,此外还应关注麦田的保墒、保肥、排水能力,确保营养物质不会快速流失,也不会存在积水、内涝问题以致根系受损。沙土、黏土等区域加以管理也可以服务小麦种植,但产量往往不高。山东省进行冬小麦种植时需要关注室外温度条件,一般应在温度稳定在17℃时进行播种,春小麦播种时的室外温度应稳定在13℃左右。考虑到山东省维度相对偏高,地处我国华北、华东,为避免低温冻伤麦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保证麦田能够接受足够光照,以向阳区域为宜。

2.2品种选择

小麦品种的选择影响其产量水平、面粉质量,原则上应选取产量较高、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好的品种进行生产。各地应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尤其是气候特点进行麦种选择。目前山东可选麦种包括山农27、济麦22、石麦28、山农28、石麦26等。山农27能够有效应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属于半冬性品种,济麦22抗倒伏能力和分蘖能力较强,石麦28在幼苗期应对风力破坏的能力较突出,其生长周期较短,不同麦种各有特色,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此基础上,小麦麦种选择还应考虑共性要求,各地在本地小麦生产活动中得到运用且能够实现稳定、高产的品种一般可持续应用。如果选用了新品种,在大规模推广之前,还应组织试验,如果麦种发芽率低于90%,不宜选用。用于大田播种的小麦麦种纯度和净度应达到97%以上,为提升发芽率,还应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晾晒,一般分别于播种前30天、10天各晒种一次,每次持续2~3天,但需要避免高温晾晒和强光直射。

2.3整地施肥

整地施肥主要是为了提升土壤结构和肥力水平,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精细化整地、开沟作业、均衡给肥。

精细化整地关注麦田深耕,一般应在播种前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深耕,耕深达到25cm左右。可组织秸秆粉碎还田,提升土壤内有机物水平和透气性。在深耕期间也应对麦田进行整理,清除各类杂物、石块,草根等,土块应予以击碎,保证麦田处理达到深、细、透、平的标准,能够有效保墒。开沟主要服务灌溉和排水,山东各地可以采用墒沟、腰沟、地头沟同步开挖的方式,并在播种前进行检查和疏通,使其能够有效连接为一个整体,服务生产活动。部分地区的小麦生产水平得到改善,不再采用沟渠灌溉,以喷灌等方式作为替代,可在开沟作业环节进行喷灌工作系统检查,保证其满足灌溉需要,排水系统常规组织疏通管理。均衡给肥主要强调提升麦田的肥力,山东省土壤条件相对一般,应关注有机肥、氮肥、钾肥、磷肥的供应。在播种前,以有机肥为基肥,每亩用肥1000~1500kg。以化肥作为辅助,应用氮肥15kg、磷肥6~7.5kg,钾肥5~7.5kg。为避免出现肥力不足的情况,还应在拔节期至孕穗期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用量为每亩6~7.5kg,分2次给肥,保证小麦生长的用肥需要。

2.4适期播种

麦田完成基肥施加后,可根据气候条件进行播种准备。播种前可以利用药剂进行拌种,提升麦种早期应对病害的能力,此外也可利用一体化设备进行麦种包衣。按照上文所述标准,山东地区可在室外温度稳定在17℃左右时进行冬小麦播种,春小麦播种则要求室外温度达到13℃左右。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麦田墒情,要求其田间持水量稳定在75%左右,如果土壤墒情不佳,可适当延后5天播种,以补水等措施进行墒情的调整、优化,确保麦苗越冬时能够形成6叶1心壮苗。

山东各地的冬小麦播种量存在一定差别,每亩用种量一般为6~7kg,春小麦的每亩播种量较多,可达到8~10kg。每亩麦田的麦苗数目也存在少许差别,墒情较好的麦田麦苗量较大,可以达到每亩12万~15万株,肥力和墒情较差的麦田,每亩麦苗保留10万~12万株。如果选用了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每亩可保留麦苗15万~18万株。

2.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主要强调在小麦生长期内提供必要干预,包括除草、追肥、倒伏控制、补水等等。

一般在小麦播种前、越冬前、分蘖前应分别进行一次除草,借助小型设备或人工方式清除麦田内的杂草,也可少量应用非剧毒类药物进行杂草控制。追肥工作看在每年2月份和3月份进行,以复合肥为主,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等,每亩用量5~8kg,提升小麦的分蘖率。小麦倒伏的问题可分为大风影响、茎倒伏等具体形式,一般与施肥过多、通风透光性不佳等因素有关,原则上应避免频繁追肥,控制小麦徒长旺长问题。小麦进入抽穗及灌浆成熟期,可进行杀虫管理、预防病害,适当于每年4月份使用杀虫剂控制红蜘蛛、麦蚜虫,并通过补水保花增粒促灌浆,防止根系早衰。

3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3.1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一般由喙角担菌侵染导致,山东各地多见此病害,可导致小麦减少10%~20%,可持续多年影响小麦生产。该病害的防治技术包括农业措施、用药措施两种。农业措施主要为管理措施,可在小麦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并选用抗病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应对纹枯病的影响。墒情、肥力一般的麦田应避免密植,合理控制田间的生长条件,避免发生雨水、灌溉水不能外排的情况。施肥不宜过量,有机肥发酵后再作为基肥使用。用药方法见表1。

在病害发生前,也可以使用上述药物进行预防性给药。

3.2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赤霉病由镰刀菌引起,在各地均有发生,可导致小麦减产5%~20%,且降低了小麦和面粉的品质,大流行年份可能导致50%以上小麦染病。该病害的综合防治也以农业措施和药物措施为主。农业措施包括拌种、田园清洁处理等,田园清洁可以减少病菌来源,可通过深耕的方式进行麦田处理。拌种的方式比较多样,具体见表2。

赤霉病也通过药物进行处理。以发生在抽穗期的赤霉病控制为例,可应用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进行控制,每亩用量100mL,以50kg清水进行稀释,通过喷洒的方式进行赤霉病的控制。扬花初期则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控制,每亩用量80g,以50kg清水进行稀释,通过喷洒的方式进行赤霉病的控制。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戊唑醇乳油等也可以用于赤霉病的控制。

3.3小麦锈病、白粉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危害性强,以真菌为主要致病源,可导致小麦产量下降5%~50%,白粉病可导致小麦抵抗力下降,减少5%~25%。上述两类病害的防治技术具有相似性,以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为主。

农业措施方面,主要强调进行有机肥腐熟处理,减少病菌来源。在此基础上选用具有抗病害能力的麦种,在生产过程中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做好排水管理,降低麦田湿度。山东部分地區降水偏少,还应做好补水以保证小麦的长势茁壮。播种冬小麦时,可对田间的杂草、自生麦进行处理,控制病菌的生存空间。化学防治的用药方案见表3。

药物使用2次仍不可控制病害,可酌情给药3次。

3.4小麦红蜘蛛防治技术

山东地区小麦生产活动多受到红蜘蛛的影响破坏,该害虫可能导致小麦植株长势不佳,甚至干枯死亡。目前主要采用农业措施和化学措施进行红蜘蛛的预防和控制。

农业措施方面,选种工作对红蜘蛛破坏的影响不大,主要强调采用轮作倒茬技术,减少红蜘蛛持续成灾的可能。同时组织合理灌溉、排水,适当控制麦田的湿度。在收获完成后,可组织麦田浅耕,耕深8~10cm,有助于害虫虫源和虫口控制。用药防治方法见表4。

3.5小麦麦叶蜂防治技术

小麦麦叶蜂的幼虫以麦叶为食,可能导致麦叶死亡或局部死亡,影响小麦的营养运输和光合作用,减少小麦产量。山东各地多见麦叶蜂,其减产效应不明显,但破坏具有持续性。主要采用药物防治和农业方式的方式予以控制。

农业防治方面,建议各地在小麦播种前通过浅耕、深耕消灭地下幼虫,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进行水旱农作物轮作,避免麦叶蜂持续破坏小麦生产。夜间可以利用工具进行害虫捕捉、集中灭杀。药物防治方案见表5。

3.6小麦蚜虫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也称蜜虫,在我国各地小麦产区均比较多见。该害虫往往大量聚集在小麦叶片、茎秆、穗部等处,以小麦汁液为食,可导致小麦出现条斑,严重者可导致小麦长势衰弱甚至死亡。小麦蚜虫的排泄物也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蚜虫可能反复出现,导致小麦减少5%~15%。目前各地一般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核心方法控制其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价值比较突出,种植技术原则上强调因地制宜,病虫害控制则关注防治结合,以提升小麦生产效益。具体工作中,各地应做好环境分析,在满足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小麦种植,做好品种选择、整地施肥以及田间管理等工作,作为获取生产回报的保障。病虫害防治主要关注小麦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麦叶蜂、蚜虫控制,以综合性思路和手段为中心,减少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其破坏性,为小麦生产活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成顺,李桂丹,刘亚博.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当代农机,2023(7):65+67.

[2]任庆辉.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7):67-68.

[3]钱贵瑜.现代化农业中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7):86-87.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无花果田间管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