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玉米种植技术及高效治理病虫害的深入分析

2024-05-13 05:43甄俊美
种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

甄俊美

摘 要:现阶段,山东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生产区域之一,对于玉米实际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玉米在粮食结构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实际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以及水稻,在经济市场中,用途具有广泛性。种植人员应针对影响玉米产量的原因进行分析,深入改良种植技术,确保玉米种植实现高产。对此,本文针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展开分析,通过优化育种技术,运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手段,切实保证玉米植株稳定生长,提升综合种植效益。

关键词:玉米栽培;高产种植;病虫害防治

引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对于玉米种植具有地理优势。但是在玉米生长阶段,受种植技术、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应对种植环境深入了解,创新播种与种植技术,通过实施机械播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运用抗倒伏技术,切实提升玉米产量以及品質。高效治理病害以及虫害的基础上,为农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1.1优化育种技术

玉米作为禾本科草本植物,在生长阶段,根系较为发达,对种植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相关人员应优化育种技术,从根本上保证种植户的整体收益,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在玉米产量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突破。目前,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有效推动育种技术改革,相关人员,为提高植株的成活率以及产量,将单倍体育种以及生物育种等同步进行。在实际育种期间,通过运用高密度种植的模式,将种植区域中间品质优良的单株挑选出来,结合玉米性状,将其与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下,所体现的效应作为参考因素,有效识别单株的品质。在以上种植环境中,单株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承受一定的逆境压力,相关人员应对其实际生长状态进行分析,将玉米植株的抗逆性以及生长态势等因素作为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其实施育种。将性状优良的植株实施种植,应扩大种植面积,提升产量。从根本上来说,玉米育种技术的应用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户的实际收益。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应注重优质与高产协同进行,严格避免过于重视产量,忽略玉米品质等行为。在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应保持高产量与高品质的平衡性,将其作为主要培育目标。同时,应适当兼顾早熟品种面积,以此增加市场占有率[1]。

1.2选种与整地

玉米种植的产量与品质受种子影响较大,在种植之前,应对种子质量严格把关,深入检查品种质量,确保筛选的种子表面完整,且具有一定的光泽度,无虫蛀现象。在完成选种工作以后,应对其实施科学处理,采取暴晒的方式,切实提升种子的吸水能力,将其浸入清水中,直至发芽,可以提高后期种植阶段的出苗速度。在此基础上,将其安置在通风效果良好的环境中,避免产生霉变现象。同时,为有效增强种子发芽率,应利用相关药剂,对种子实施喷施或者进行拌制,使其表面能够形成保护薄膜。玉米在种植期间,具有一定的耐寒性以及耐旱性,种植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玉米品种,结合种子的生长状态制定后期施肥方案。在完成玉米种子筛选以及处理工作之后,应对种植区域的土地实施翻耕以及处理,为避免玉米种子在生长期间遭受害虫侵袭,降低发芽率,种植人员应采用相关手段清理土壤中的虫卵,提升耕作的精细化程度。另外,可以适当添加基肥,改善玉米种植环境,提升土壤地力。通过采用深耕的方式,有效疏松土壤,避免板结问题,提高土壤疏松性以及含氧量,为玉米种子的顺利发芽与成长提供保障[2]。

1.3优化播种方式

在播种阶段,种植密度与播种量能够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科学控制,避免其过于稀疏或者密集。根据玉米品种的不同,在种植过程中,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化。针对土壤含水量而言,应在含水量较低的土壤中,实施低密度种植。种植户应综合考量玉米生长特性,优化播种方式。

第一, 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不可避免会产生边际效应,在考量到该项因素时,应合理运用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切实提高玉米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强对水与肥料的合理化运用。主要操作原理是通过将两条垄进行改造,合并为一条宽垄,即将原本的60-65左右的宽度扩大为120-130左右的垄底宽。通过在其上种植两行玉米,确保玉米亩产效果的同时,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第二,探墒沟播技术,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间接推动玉米种植模式的优化,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在种植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不仅可以保护田地资源,同时还能够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玉米产量。在应用期间,主要是借助机械手段实施播种,坚持深开沟浅覆土的原则,在实行宽窄行种植的模式下,能够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并为玉米种子生长提供保温防寒的作用。通过利用土壤之间的高度落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受热面积,加强垄沟内的温度,提高玉米出芽率。

1.4施肥与灌溉

玉米作为耗水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以及湿度具有一定要求,如果灌溉不足,则会导致玉米的枝干产生干瘪,进而降低玉米产量。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应对玉米制定灌溉方案,在播种之后,如果土壤含水量较高,则可以不用浇水。在这一阶段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避免起垄现象,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在拔节期,玉米植株会快速生长,这一阶段,需要种植人员将土壤中的水分保持在60%,避免根系生长偏浅,造成玉米减产。在7—8月期间,玉米根茎会快速生长,直至灌浆期,应合理控制土壤水分,避免土壤板结。

结合玉米品种的需肥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应合理制定施肥方案,明确土壤中养分含量指标,有针对性的对养分实施配比,以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的同时,节约成本。作为植株生长的底肥,基肥在施用过程中,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之氮磷钾等复合肥,有机肥内富含微生物,养分充足,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早施苗肥,在玉米出苗之后,植株叶片达到3—4片时,可以对其施用苗肥。一般情况下,每亩地的有机肥应控制在500kg,尿素为3kg,通过将其充分混合,加快生长速度,实现壮苗的目标。在进入拔节期之后,温度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根茎以及叶片的生长需要大量养分,种植人员应科学制定施肥量以及时间,避免疯长。在栽培过程中,应预先了解需肥规律,避免盲目乱施肥,实现增收创优质的目标[4]。

1.5田间管理技术

科学完善的田间管理方案能够保证玉米的顺利生长,在玉米处于出苗期间,种植人员应全面观察幼苗生长情况,一旦产生缺苗,或者幼苗停止生长的现象,应立即展开补苗工作,避免错过最佳时机,影响玉米生长。在移植过程中,为强化移植效果,应选择带土移植,为田间密度的合理性提供保障。在移植之后,应注意对其实施浇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除草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温度与水分充分饱和的情况下,田间的杂草在迅速生长期间,会与玉米争夺土壤内的养分,导致玉米植株在幼苗生长期间,营养供应不足,降低产量。结合杂草的生长面积,采取相关化学手段,提高除草效率与效果。

通过优化田间管理措施,采用阶段性管理模式,根据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其进行除草、灌溉以及施肥。在秸秆生长阶段,为避免防止其过早老化,产生空杆现象,应对其合理施用氮肥。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需求,应细化肥料的种类,在其根系发育阶段,应使用磷肥,帮助玉米根系实现纵向生长,加快玉米分穗速度,避免其后期光泽度不佳。由于玉米对肥料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种植人员应选择高品质的肥料,实施科学追肥,促进玉米高产、稳产。

1.6玉米防倒伏技术

结合实际情况而言,玉米倒伏主要包括根倒、茎倒、茎折等现象,在其尚未完全发育之前,一旦遇到恶劣天气,例如,暴雨、大风等,会降低根部的支撑作用。同时,在种植前期,对于氮肥施用较为不科学,导致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较快,植株茎秆较细,对于外界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弱。面对玉米倒伏现象,种植人员应从选种环节入手,着重选取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有效降低倒伏效率。在耕种阶段,应对玉米田地实施科学耕作,运用中耕培土的方式,加大耕作层的深度,为玉米根部生长创造条件。强化种植密度的规范性,综合考量种植区域的实际肥力水平,避免种植密度过大,降低田间的通风性以及透光性。在合理范围内,确保植株能够均匀吸收营养,提升自身抗病力。

针对水肥管理而言,作为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应在结合玉米生长情况下,适当选择有机肥等多种肥料对其实施追肥,促进植株的均衡生长。严格控制肥料的用量,避免施用过多或者过少,例如,一旦钾肥施用量过少,则会增加玉米茎秆的脆弱性,造成大面积倒伏。另外,可以喷施矮壮素,在玉米叶片达到7—8叶时,可以实施喷洒,控制植株生长高度,使其加快果穗的分化,提高玉米结穗率。如果玉米倒伏,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在抽穗之前倒伏,可以不用对其补救,此时植株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可以自行恢复。

2玉米种植虫害防治措施

在玉米生长的全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提升对虫害的重视程度,采用高效合理的防控技术,切实提高玉米的整体品质,运用生物以及化学等防治技术,极大程度上抑制玉米虫害,实现增产增收。

2.1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防控技术,能够降低对药物的依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害虫的物理特性,对其实施针对性防治。部分害虫本身具有趋光性以及趋色性,种植人员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制作杀虫灯或者黏虫板,高效降低害虫的数量。例如,在对玉米螟这一类害虫防治过程中,可以按照实际种植范围,制定适当的距离安放杀虫灯,在害虫活动高峰时间段对其实施治理。运用物理防治方法,对环境污染性较低,针对金龟子以及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

2.2化学防控技术

运用化学防控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化学药物的污染性,优先选择对环境危害性较小的药物,在施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用量,避免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作为一项具有速效性的技术,在应用期间,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的管控。同时,在短时间内会形成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对玉米虫害防治时,种植人员应选择农药残留量较低的药物。例如,选择使用70%吡虫啉粉剂,将其按照一定配比与定量的水进行混合,以此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3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在应用时,可以实现害虫的绿色化治理,促进田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循环。采取投放天敌的方式,可以避免对玉米作物造成损伤,例如,以玉米螟为例,作为玉米生长阶段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频次较高,可以将瓢虫引入到玉米种植区域,作为天敌,可以有效清除害虫,并不会对玉米造成影响。同时,可以使用生物农药对其防治,将其与其他药物进行配合使用,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种植人员可以采取引诱剂的方式,将诱捕器按照适宜的距离实施放置,定期对其内部的诱芯实施更换,实现高效治理。

3玉米种植病害防治策略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一旦受到病害侵蚀,在不断传染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面积减产,严重影响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玉米在不同生长环节会产生相应的病害,其常见类型包括大斑病、病毒病以及纹枯病,种植人员应强化防控与处理技术,保证玉米产量不会受到影响。

3.1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作为常见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对玉米叶片造成损伤,在玉米患病期间,叶片会逐渐产生灰色斑点,阻碍玉米生长,影响光合作用。该项病症主要是由于玉米种植区域的环境变化,其严重程度与空气湿润程度成正比。在叶片逐渐产生大片,呈黄褐色斑点时,表明处于严重状态,对于果穗也会造成影响。对于该项病症的治理应以选种工作为基础,通过选取抗病能力较强的种子,降低发病概率。同时,在生长阶段,应及时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增强植株免疫力,使其有效防止大斑病的产生与蔓延。

3.2玉米病毒病预防措施

病毒病的进一步蔓延主要是由于灰飞虱传播,感染的玉米植株会产生矮缩现象,作为一种不可逆的危害,应加大防治力度。选取优良品种,并优化种植模式,避免种植品种的单一性。病毒病会在定期时间发生,可以提前播种期,在其长至10片时,可以避免灰飞虱大量繁殖。种植户可以将锐劲特按照一定比例,对玉米种子实施拌种,或者在其出苗阶段,将锐劲特与水融合,对其实施喷洒,以此实现对病毒病的预防。

3.3玉米纹枯病防治手段

纹枯病的主要病症体现在玉米植株的叶鞘、叶片、果穗等部位,在其上部产生淡褐色的斑点,如果种植区域湿度较高,则会逐渐发展成菌丝体,在其长成白色小绒球时,会持续变化为棕色细胞核,导致叶片枯死。在种植之前,种植人员对种子实施包衣,选择耐病性强的品种,可以降低发病概率。一旦感染,则应迅速处理染病植株,避免其对周围植株造成感染,影响整体产量。如果病况较为严重,则可适当采用化学手段,运用菌核净等杀菌药剂,对其实施喷洒,帮助玉米植株恢复健康生长状态。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种植人员应针对育种、选种、整地、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良种植技术。在综合考量种植区域天气、光照、土壤等条件下,为玉米植株的生长营造健康环境。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与处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降低实际影响。通过提升种植人员的科学栽培理念,使其掌握种植技巧,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卉.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 吉林农业,2017(24).

[2]王冰;勾千冬;李成军;刘彬;刘忠诚;韩啸.现代农业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新农业.2022(24).

[3]高学利.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19(16).

[4]赵增新.论超高产玉米种植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6(22).

[5]高凱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 种子科技.2022(20).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覆膜与农机农艺技术组合在北方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