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培育新技术简述及具体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运用

2024-05-13 05:43孟红伟
种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病虫防治培育技术高产

孟红伟

摘 要: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土壤选择与改良、合理施肥、优良品种的选择及适当的田间管理种植技术,采取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定期监测与预警、利用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措施,使种植人员明确相关技术的有效运用,提升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关键词:玉米;培育技术;病虫防治;高产

只有高效率的种植技术和防治措施,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在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应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良好效果,更好地应对种植过程中的挑战,实现玉米稳产高产的目标。

1 玉米培育新技術

1.1 优良品种选择

农作物生产中,优良品种具备高产、抗病虫害、适应力强等特点,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品种选择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品种筛选,即在大量品种中根据目标性状进行初步筛选。该阶段需要明确筛选的目标,如抗病虫害、耐逆性等。根据这些目标性状,选择一部分具备潜力的品种做进一步评估。第二阶段是试验评价,即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全面评估。可以通过田间试验、温室试验等方式,对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进行观察和测定。同时,还可以考察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等。并通过试验评价确定品种的优劣,进一步筛选出更加适合的品种。第三阶段是在实际农田中对品种进行验证的过程。此过程中会选择一些典型农田进行试种,观察品种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通过地方试种验证,以评估品种的适应性、稳定性以及与当地其他品种的竞争力。第四阶段是经过试验评价和地方试种验证后,对优良品种进行审定。据国家相关规定,经过审定的品种将被列入国家或地方的推广目录,供农民选择种植。第五阶段是对于已经审定的优良品种,进行种子的大规模繁育和生产。确保品种的纯度和质量,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种子资源。第六阶段是以组织示范种植、宣传推介等方式,向农民普及优良品种的好处,并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促使农民选择和种植优良品种,将优良品种推广到更广泛的农田中的过程[1]。

1.2 土壤选择与改良

1.2.1 土壤选择技术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基础。首先,优质的土壤选择需要进行土壤调查,获取土壤的基本信息,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值、养分含量等。可以借助专业设备和仪器,如土壤钻孔机、土壤试验仪等,对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其次,将采集的土壤样本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微量元素的检测。通过土壤分析结果,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水平和潜在问题,为农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评价土壤的适宜性。考虑土壤的排水性、通气性、保水能力、肥力水平等因素,判断土壤是否适宜种植特定的农作物。最后,针对土壤存在如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养分含量不足等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例如,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水平,或通过石灰化来调整土壤的pH值。

1.2.2土壤改良技术

该技术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深耕、中耕、翻晒等,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此外,采取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作物的方式,还可以减轻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若想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需要施加有机质,如农家肥、堆肥、秸秆等,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土壤选择与改良技术涉及土壤调查、土壤分析、适宜性评价、质量改进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宜的土壤,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才能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得到有效保证。

1.3 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技术对玉米产量也具有良好保障效果。在施肥前进行土壤测试,能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pH值、有机质含量等参数。通过养分评估,判断土壤中哪些养分缺乏或过多。播种前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施用基础肥料,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持久性,通常选择的基础肥料是有机肥料(如畜禽粪肥、农家肥)和化肥的混合施用。且在作物生长期间,依据生长状况和养分吸收规律,确定追肥的时间和施肥量,能满足玉米的营养需求。追肥也分为不同阶段,如苗期追肥、抽雄期追肥、灌浆期追肥等。玉米生长后就需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进行施肥时,应据农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配置肥料,以达到营养平衡。此外,还要格外注意搭配适量的微量元素肥料,如锌、铁、锰等。施肥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加强施肥均匀性;避免肥料直接接触作物的茎叶,以免烧伤或损害植株;可选择滴灌、喷灌等精细施肥方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施肥效果。且施肥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的结合使用,加强土壤保护、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施肥过后,则需及时覆盖土壤,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挥发,并合理安排灌溉,使肥料被充分利用[2]。

1.4 合理密植与定植期

1.4.1 合理密植

玉米的合理密植和定植期技术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可以促进光能的竞争,增强玉米植株的竖直生长,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其中,密植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和生态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密植程度。一般来说,每亩10万~12万株为常规密植,14万~16万株为中密植,18万~20万株以上为高密植。密植时需要注意适当调整肥料投入量和管理措施,以确保植株之间的营养供应均衡。

1.4.2 定植期技术

定植期技术是以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温度和水分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定植期。通常来说,气温适宜、土壤湿度适中时进行定植,有利于玉米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因为玉米种子对土壤温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可选用深埋种植的方式,将种子埋入土壤较深的位置,有利于种子接触到较高的土壤温度,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在早春或气温较低的地区,可采用提前催芽的方式来促进种子发芽。将种子浸泡于温水中,持续一定时间后取出,将种子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待种子出现萌芽后再进行定植。

2 玉米病虫害防治

2.1 病害防治

2.1.1 合理轮作

合理的轮作技术能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有效防治病虫害,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因为病虫害的种类不同,所以轮作可以打破害虫和病原的生命周期,减少其滋生的机会。如豆类轮作,是将玉米与豆类(如大豆、豌豆、红豆等)进行轮作以改善土壤氮素状况。豆类植物富集大量的氮素,其经过根瘤菌固氮,为后茬玉米提供充足的氮源。同时,豆类还能抑制某些玉米病害的发生,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而禾本科作物与玉米进行轮作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禾本科作物包括小麦、水稻、谷子等。选择根系深浅不同的作物与玉米轮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资源。例如,与根系较浅的作物(如蔬菜类)轮作可以促进土壤深层养分的利用,让土壤变得更肥沃。另外,如果田地存在某种特定的病虫害,可以选择与其不同的抗性作物进行轮作,像抗玉米灰斑病的作物(如小麦、大豆)轮作,就可以降低灰斑病的風险,使其达到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的目的[3]。不同的轮作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耕种玉米时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特点,合理安排轮作顺序。避免连种同一农作物进而造成病虫害累积和土壤退化。

2.1.2 选用抗病品种

首先,在选抗病品种时,需要了解当地玉米主要的病害类型和发生程度。根据其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病害压力情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玉米品种。还要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家或向当地农业部门获取信息,了解有关抗病品种的性状、抗病谱、产量等特点。必要时应参考农业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发布的抗病品种推荐目录。但由于不同病害对品种的抗性存在差异,建议采用多品种混播或轮作的方式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选择具有不同抗病特性的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整体的抗性水平。在选择品种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其抗病性能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产量、品质、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目标是选择既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又具备良好经济效益的品种。

具体的方法是在小面积试验田或农户试种中,选用几个抗病品种进行种植,观察其抗病性和产量表现。经实地观察和对比分析,评估不同品种的抗病效果,依据实际数据调整品种组合。对于一些病害的变异和适应性演变,原本抗病的品种可能会出现抗性降低的情况。因此,定期更新品种,选择新推出的抗病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更好地应对新的病害压力。总之,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用抗病品种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抗病品种并不代表完全免疫,仍要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轮作等,以综合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1.3 清除病残体

清除病残体能有效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在种植玉米前,可以考虑进行农田的消毒处理。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氧化亚铜、甲基溴等),对土壤进行喷洒或浸泡处理,以杀灭或抑制残留的病原菌。在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地将植株割倒,并清除田间秸秆、茎叶等病残体,以减少病害源的积累和传播机会。利用机械或手工进行深耕或翻耕,将病残体埋入土壤深层,有助于降解和分解病原菌,减少其在土壤中的存活机会。对于某些严重的病害,可以将病残体集中堆放并进行烧毁处理,彻底消灭病原菌,防止其再次感染玉米作物。

2.2 虫害防治

2.2.1 生物防治技术

玉米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资源,通过引入或增加对病原体、病害昆虫等有益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来控制玉米病害的方法。其中包括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接种或喷施,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不同的有益微生物能够产生抗生素或竞争性占据资源,减少病原菌的侵染。而与之起相同作用的则是利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等作为生物农药喷洒到玉米上,也能起到抑制病害发生的作用。常用到的有辣椒素、苦参碱等天然植物提取物,或利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引入对玉米病害有天敌作用的昆虫或寄生蜂,也能在控制病害昆虫数量方面起到同样的效果。

种植玉米前或播种时,可以通过接种一些具有促生和抑菌作用的根际微生物,来增强玉米的免疫力,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这些根际微生物能够与玉米根系共生,提供养分和保护作用。此外,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如引入抗病基因、产生特定抗性蛋白质等,培育具有抗病性的转基因玉米品种,也能增强玉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玉米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病害控制方法,结合不同的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4]。

2.2.2 化学防治技术

若想预防玉米病害,就要用到化学农药进行控制。其依据不同的病害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合的农药进行防治。在玉米苗期或拔节期前后及时施药,且依据发生的季节和作物生长阶段,合理安排农药的施用时间。施用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的病害类型和农药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常见的施药方法包括喷洒、灌溉、土壤处理等。同时要注意药液浓度和均匀程度,确保有效覆盖作物表面或达到目标部位。为了有效防止病原菌对农药产生抗性,还应进行农药轮换。即在不同的生长季节或年份使用不同的农药成分,避免连续使用相同类型的农药。另外,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进行施用,不可盲目增减剂量。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而过低的剂量则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上的安全操作指南进行操作同样重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能避免直接接触农药,保护自身安全和健康。在施用农药后,注意农药残留期,确保在收获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遵守农药使用间隔和最大残留限值等相关规定,才能确保玉米产品最终安全。

2.2.3 监测与预警

监测与预警是对玉米田间进行定期观察和数据收集,使用科学方法对病害、虫害等作出实时评估和预测,从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定期走访田间,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叶片是否存在病斑、虫害的蛛丝网等。以目测的方式,及时发现病害、虫害等异常情况。此处进行的病虫害识别是进一步对田间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鉴定和诊断。其能结合专业知识、参考农业技术手册或请教农业专家,确认病害、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而且监测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监测设备,如无人机、遥感技术、传感器等,对大面积的玉米田进行快速扫描和数据采集。这些设备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和监测数据,能帮助监测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5]。同时,监测中还要密切关注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量等,特别是对于一些病害和虫害,气象因素通常与其的发生和传播有密切关联,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警。

更凸显效果的方法还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相关模型,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预测玉米病害和虫害的发生趋势,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土壤状况、种植管理等因素,及时建立玉米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实践中不免遇到一些棘手的培育问题,需要推出因地制宜和随季节变化的优质培育方案,且在实践中巩固与创新技术层次。现如今,数据和实践表明,深入的剖析高产玉米培育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已经为农业领域提供了更加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措施,所以未来更应该在此方向加大科研力度。

参考文献:

[1]齐鸣.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16):54-56.

[2]郝敏.简析玉米生产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的意义[J].河北农业,2023(08):84-86.

[3]孙代娣.玉米栽培技术要点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08):30-31.

[4]宋娜.玉米优质丰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6):180-181.

[5]邵广忠.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8):137-139.

猜你喜欢
病虫防治培育技术高产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核桃优质育苗技术初探
樟子松种植培育技术探讨
千屈菜的特征特性与培育技术
栀子丰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大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