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关键环节及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探究

2024-05-13 05:43王兴国
种子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小麦

王兴国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麦种植的要点出发,介绍了土壤选择与改良、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科学施肥、灌溉管理等关键技术。此外,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的常见病虫害,本文还提出了选种抗性品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合理应用种植技术和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总结小麦种植技术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建议。

1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1土壤准备

土壤准备是小麦种植的关键步骤之一,合理的土壤准备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小麦高产。

1.2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小麦种植技术的重要环节,选对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如耐寒性、抗病虫害性等,能够提高小麦的耐逆性和产量。了解市场对小麦的需求,选择适合消费和加工的优质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选择具有稳定产量的品种,避免因病虫害、灾害等因素导致产量波动较大。根据当地的种植季节和气候条件,选择生长期适宜的品种,以确保小麦在适宜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发育。选择具有较好抗病虫害性的品种,减少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降低农药使用量和成本。根据种植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特性,如耐倒伏能力等,以满足具体的种植需求。根据上述品种选择要点,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小麦品种,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

1.3良种播种

良种播种是小麦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选择优质的种子并采取正确的播种方法,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浸种、沤种等,以促进种子发芽,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确保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和生长。合理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而造成植株竞争和产量下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根据不同品种和土壤条件,确定合适的播种深度,通常为2~3cm,以保证种子能够顺利出土并生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播种方式,如直播、条播或穴播等,确保播种均匀和节约种子播种量。依据上述良种播种要点,可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最终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1.4 合理密度

合理密度是指在小麦种植中,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植株密度。通过控制植株密度,可以避免植株之间过于拥挤或过于稀疏,从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1.5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小麦种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施肥方法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最终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小麦。首先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根据测试结果,确定适宜的施肥方案。根据土壤中缺乏的主要营养元素,选择适宜的基础肥料进行施用。氮、磷、钾是小麦生长所需的三大主要元素,应确保供应充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植株的生长阶段和养分需要,及时进行追肥施用。通过观察植株的叶色和生长情况,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追加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畜禽粪便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分层施肥、追肥滴灌等技术,可以提高施肥效果,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通过合理施肥,可以为小麦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减少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6灌溉管理

灌溉管理是指在小麦种植中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正确的灌溉管理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最终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小麦。根据土壤类型、小麦品种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混灌等。确保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小麦在各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定时定量进行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引起生长问题。通过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了解土壤的含水量,及时调整灌溉量和频次,避免出现缺水或积水的情况,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如覆盖膜、渗灌等,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水分的流失。同时,进行地面排水和集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和环境条件,计算出合理的需水量。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灌溉量,以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

1.7病虫害监测

病虫害监测是指对小麦田间病虫害的定期观察和记录,旨在及时发现并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有效的病虫害监测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保护小麦作物的健康生长。定期检查小麦田间的植株、叶片、茎秆等部分,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如叶片凋黄、死亡、虫害咬食痕迹等。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识别,区分是病害还是虫害,并尽可能确定具体的病原或虫害种类。了解不同病虫害发生的临界温度、湿度等,结合實际监测数据,判断是否接近或超过了病虫害发生的临界值。应用各种监测工具,如黄板、粘虫纸、诱虫灯等,收集病虫害的样本,帮助分析和评估病虫害的种类和程度。建立健全的数据记录系统,将监测到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趋势和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小麦田间的病虫害问题,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护小麦作物的健康生长,并最终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小麦收成。

1.8 收获和贮存

收获和贮存是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小麦的生育期和成熟度确定收获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确保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选用适当的收割机具进行收获,确保收割干净、整齐,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清理仓库、堆场,确保无杂物和虫害,修补贮存设施,确保密封性和通风性。将收获的小麦进行适当的晾晒或人工干燥,将水分含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防止霉变和发芽。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如粮袋等,对小麦进行包装封存,避免湿气和虫害侵入。定期对贮存的小麦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霉变、虫害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持适宜的贮存环境和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延长小麦的保质期,减少其损耗和质量的下降。同时,合理安排收获和贮存工作,可以确保小麦的顺利出售和利润最大化[1]。

2病虫害防治措施

2.1病害防治措施

2.1.1预防为主

病害防治措施中的“预防为主”原则是指在病害发生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将小麦与其他作物交替种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积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根据小麦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维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少病害侵袭的可能性。采用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建立综合的防治体系,提高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效果。通过预防为主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降低防治成本,从根本上保护小麦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2.1.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病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维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生长能力。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和养分需求,合理安排施肥时机,避免施肥过早或过晚,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在种植前施用适量的基肥,为小麦提供较为稳定和全面的养分供应;同时,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在生育期适时追肥,满足不同阶段的养分需求。适量添加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畜禽粪便等,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养分供应,并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抵抗力。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养分过剩,引发病害滋生。

2.1.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病害防治方法之一,通过喷洒杀菌剂等化学物质来控制和杀灭病原菌,以降低病害对作物的影响。化学杀菌剂能够迅速抑制病原菌的活动,减少病害的扩散和其造成的损失。化学防治可以通过大面积喷洒,达到全面覆盖和防治的效果,适用于大规模农田种植。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可以实现精准防治。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可能导致病原菌逐渐产生抗药性,使防治效果下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对环境安全产生潜在风险。化学防治需要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正确稀释和喷洒化学药剂,避免对人类健康和作物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在使用化学防治的同时,应注重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提高病害防治效果的可持续性。

2.1.4 清除病株

清除病株是一种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将患病或受感染的植株及时移除和清除,以阻断病原菌传播的途径,减少病害的扩散和发展。清除病株可以切断病原菌在植株间的传播途径,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散。通过及时清除患病植株,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降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病害压力。清除患病植株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病害防治方法,不需要额外投入农药或其他物质,适用于各类农作物。需要及时观察和识别患病植株,尤其是在病害发展初期,以避免延误清除的时机。清除时要确保将根系和地上部分完全清除,以避免残留的病原菌继续传播。对清除的患病植株进行合理处理,避免病原菌污染土壤或其他植物,如焚烧、深埋或堆肥处理等方法。清除病株通常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使用,如合理轮作、增加植物抗病性、改善生长环境等,以提高整体的病害防治效果,并保持农作物的健康和产量稳定。

2.2虫害防治措施

2.2.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和有益微生物等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因子来控制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使用的生物因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环境和非靶生物无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能够与害虫发展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平衡,长期有效控制虫害。生物防治针对的是特定的虫害,对非目标害虫和有益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生物防治可以促进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引入或增加天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需要进行谨慎评估和管理。生物防治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建立有效的生态平衡,且有时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

2.2.2技术防治

技术防治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控制虫害的方法。通过建立虫害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虫害的发生和分布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收集整理虫害的分类、生态、生物学特性等相关信息,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虫害,如使用粘虫板、黄色粘贴纸、光陷阱等设备来吸引并捕捉害蟲。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生物的栖息地,调节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虫害发生风险。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农田虫情,识别虫害的发生和分布,提供精准的防治指导。通过温室、保温网和温度调节设备等手段,控制虫害的温度适应性,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然而,技术防治也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手段,注重综合防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3种植环境调节

种植环境调节是一种重要的技术防治措施,旨在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虫害发生的风险。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选择抗虫害的植物品种,提高耐受性,减少虫害的发生。采用合理的种植布局和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传播和积累。提倡种植多样性的作物,增加有益生物的栖息地,形成生态平衡,抑制害虫的繁殖。通过温室、遮阳网等设施,调节农田的温湿度,降低虫害发生的环境适宜度。然而,种植环境调节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作物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和实施,并结合其他技术防治手段,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2.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喷施或撒布农药等化学物质,杀灭或抑制害虫、病原微生物等引起病害的生物体。化学防治可以迅速达到杀灭或抑制病虫害的效果,降低农作物受害程度,减少经济损失。化学农药具有广谱杀虫、杀菌、除草等作用,可以同时防治多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病虫害。化学防治可以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实现个体化的防治方案。化学防治适用于大面积农田和果园,可覆盖较大范围,提供全面的防治效果。然而,化学防治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化学农药的使用可能导致农产品残留问题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由于长期单一或频繁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可能出现抗药性,对农药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得防治效果减弱。化学农药会对非目标生物、有益昆虫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2]。

小麦种植技术的合理应用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优化品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结合科学的栽培管理,全面提升小麦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焦恩国.小麦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3,41(09):76-78.

[2]刘冬丽.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07):56-58.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