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满满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新时期,我国积极倡导农业现代化,加强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小麦种植者也应需要不断改善种植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栽培、生产、管理技术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丰产丰收。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优质小麦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为种植者提供借鉴,提升小麦栽培水平。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常见的农作物中,小麦是人们经常食用且应用范围广泛的作物之一,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种植人员要加强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小麦产品。
1优质小麦栽培技术
1.1选种与种子处理
1.1.1选种
种植优质小麦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选择小麦种子,科学选种可以减轻后期田间管理的压力,从根本上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选种时,种植人员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如中原地区处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区,应选择百农207、郑麦379等品种。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较高,可以选择西农511、中麦875等品种。这些小麦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虫害能力,有着巨大的种植优势。
1.1.2种子处理
想要提升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需要在种植前处理小麦种子,提高其成活率和发芽率。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种子处理,一是要把控好种子处理的时间,一般在播种前一周完成。二是要采取晒种的方式,让小麦种子在阳光下曝晒2~3天,增强其吸水性。三是要筛选种子,所选种子应大小一致,表皮饱满,除去机械损伤和有病虫害的种子。在种子筛选完成后,开始拌种工作,提升种子抗病虫害的能力。拌种时可以选用25%粉绣宁可湿性粉剂、40%辛硫磷乳油、2%戊唑醇拌种剂等,兑水使用,可以防止出现根茎腐烂、害虫啃咬种子等情况,提高种子的成活率[1]。
1.2选地与整地
依据小麦的生长习性,在播种前要做好选地与整地工作。选择的地块应富含有机质,地表平整,排水性能良好。若土壤中存留前茬作物,应进行深耕灭茬,一方面为土壤提供肥力,另一方面方便后续的耕作开展。具体来说,深耕时要深翻土壤,控制其深度在25cm左右,保证土壤松软平整,上实下虚,适宜种子生长。如遇到耕层较浅且土壤结块问题严重的土地,应利用农机开展机械翻耕,参数设置应保持深度在25cn左右。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土壤中施加肥料,确保播种后的种子可以获取充足的营养。一般有机肥的施加量为每亩地100~200kg,之后施加化肥,氮肥的施加量为每亩地15kg左右,磷肥的施加量为7kg左右,钾肥的施加量为6kg左右,将肥料均匀混合后随着深耕一起翻入土壤中[2]。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
小麦的播种时间对最终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因此,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小麦的品种特性,科学规划小麦播种的时间。一般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冬小麦多在10月中下旬播种。
1.3.2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主要采取机械播种的形式,可以避免出现漏播的问题。机械播种时要注意各项参数的设定,一般播种深度应控制在4cm左右,播种量是每亩地10kg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播种技术,可以有效把控播种的精度,提高小麦种植水平。以宽幅精量播种技术为例,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种子的分布,避免出现疙瘩苗、弱苗等情况。
2优质小麦田间管理措施
2.1苗期管理
2.1.1查看苗情
小麦播种后,种植人员应定期到田间观察苗情和土壤含水情况。发现缺苗情况较为严重的麦垄,要及时补种,并浇灌新补的麦苗。若发现有幼苗被害虫侵害的情况,要及时观察周围情况,找到害虫并及时消灭,防止出现大面积虫害问题。还可以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动态把握小麦长势,有农情观察法、大田生产调查法、卫星遥感监测法等。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准确把握小麦整体的苗情,及时调整田间水源灌溉和施肥情况,提高苗期管理水平。
2.1.2水肥管理
一般来说春小麦的苗期较短,在此期间主要以保护植株、促蘖成穗、促进分化为水肥管理的目标,主要采用苗期早灌、施肥除草等手段,提高地温,保持底墒。冬小麦苗期管理要根据天气、墒情、苗情等合理进行。若出现基本苗不足、脱肥旺苗、未施足底肥等情况的麦田,应结合冬灌施肥,每亩追加尿素5~10kg,并喷施新高脂膜粉剂,增加肥效,保墒,防止水分蒸发,实现保温防冻、防土層板结、隔离病虫源的效果,促使小麦早返青。
2.2灌溉
灌溉是麦田管理的重要内容,小麦在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较大,拔节前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5%,从拔节期到抽穗期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25%,从抽穗期到成熟期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40%[3]。在日常的田间管理中,种植人员应及时关注田间小麦的生长情况,若在扬花期遇到干旱天气,应及时为小麦浇灌水分,增强其扬花效果。提升灌溉水平,高效利用水资源,种植者可以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手段,降低水资源成本,还可以利用微量水分测定仪实时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实现精准灌溉。
2.3施肥
想要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种植人员需要做到科学施肥,通过严格控制肥料施加的比例和用量,控制成本,提升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一是基肥的施加。小麦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调整生育期的养分供应情况,确保在小麦的每个生长阶段都能有充足的养分,一般以有机肥、磷肥、钾肥为主,速效氮肥为辅。在施肥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土壤板结的情况,可以适当混合复合肥和有机肥,每亩地施加100~200kg的商品有机肥,促进小麦的生长。二是追肥,在小麦的返青期和拔节后期要适当追加复合肥。返青期时,每亩地主要施加尿素15~20kg或施加高氮复合肥20kg。拔节后期,每亩地施加尿素5~10kg,氯化钾10kg,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肥料。
2.4除草
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杂草的生长会抢夺小麦植株的养分,部分杂草还有传播病虫害的风险,对小麦的生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常见的小麦田间杂草分为两类,一类是禾本科杂草,一类是阔叶杂草。常用的除草剂有苯磺隆、二甲四氯钠盐、唑草酮、乙羧氟草醚等。针对禾本科杂草,可以选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精唑禾草灵等,针对阔叶杂草,可以选用双氟磺草胺悬浮剂、唑草酮可湿性粉剂、氯氟吡氧乙酸乳油等。
除草有两种方式,即人工拔除和药物清除两种,前者耗费的人力成本较高,后者为化学药剂除草。化学除草可以选择人工或无人机喷洒药物两种形式。人工背负药物除草可以在小面积的麦田中开展,大面积麦田采取该方式成本较高,耗时较长。无人机喷洒除草则可以直接通过设定好的参数实现大范围的除草工作,效率较高,耗时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种植中。使用化学药剂除草时,要注意药剂的配比,严格遵循规范的除草细则,避免出现化学药品伤害小麦的情况[4]。
除草時要把握恰当的时机,一是在播种后出苗前,此时除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小。但此时杂草较多,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二是出苗后,此时的杂草抵抗农药的能力较差,可以采用绿色无公害的除草剂进行处理。三是在冬小麦返青期,此时杂草生长得较快,长势好,应采取全面喷洒药剂的形式来达到清除效果。
2.5抗倒伏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倒伏情况,主要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是根茎密度过大、水肥过量,造成麦苗旺长,茎秆细弱,主茎的韧性差,支撑能力不足。另一种则是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根系下扎太浅。
预防小麦倒伏的方法有:一是选择抗倒伏、抗病害的优质麦种。二是深耕播种,确保小麦根系下扎时的深度足够,稳定性强。三是科学施肥,针对有倒伏倾向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每亩地施加氯化钾3~5kg。在拔节孕穗期,根据苗情每亩施尿素4~5kg,以增加穗粒数。四是在日常管理中,定期镇压拔节期前长势过旺的小麦,促使其根系下扎。种植冬小麦时应适当划锄,在小麦返青期,当表层土壤融冻2cm时适时划锄,以沉实土壤,保墒保温,减少养分散失,控旺转壮。若小麦出现倒伏情况,要及时补救,每亩地用6%草木灰浸提液50~60kg进行喷洒,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以降低倒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由天气原因造成的倒伏可以用竹竿轻抖茎叶以减小植株所受的压力,促进其快速“抬头”。
2.6病虫害防治
2.6.1常见病虫害
小麦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赤霉病、锈病等,常见的虫害主要有小麦蚜虫、吸浆虫、红蜘蛛等。这些病虫害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手段,综合防治。
2.6.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手段是病虫害防治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段,成本低,易操作。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趋味性设置陷阱,诱杀害虫。如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向性,可以在田间设置黄皿或黄板,进行测报和防治。针对夜蛾等害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2.6.3化学防治
种植人员在采用化学手段防治病虫害时,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尽量选择毒性低、高效、绿色无公害的农药产品。目前针对各类病虫害研发的农药众多,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类农药、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杀虫剂有甲基异柳磷、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时,应对症下药,同时要轮换使用,避免病虫害出现耐药性。要尽量避开雨天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8~10时,下午16~19时,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比如,防治小麦赤霉病,该病害为小麦产区常发生的重大病害,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小麦赤霉病可以引起苗枯、根茎腐烂等问题。对此可以使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小麦白粉病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范围大,可以采用20%三唑酮乳油、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通过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若小麦出现蚜虫虫害,可以在麦田中喷施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防治小麦红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0%哒螨灵悬浮剂1500倍液,以喷雾的形式施加在麦田中[5]。
2.6.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新型病虫害防治手段,具有安全、无污染的优势,可以在控制病虫害的同时,降低小麦损伤的风险。主要的生物防治手段有天敌防治、植物源农药等。天敌防治主要是释放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小麦蚜虫等害虫,如蜘蛛、金龟子、草蛉等。还有以菌治虫的形式,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小麦蚜虫。植物源农药是将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注入到小麦中,减轻其受病虫害损伤的程度。此类农药由非人工化学结构的天然化学物质组成,且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自行分解,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比如可以用苦参碱、藜芦碱、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防治小麦蚜虫,用蛇床子素、大黄素甲醚、四霉素等防治小麦白粉病。
2.6.5农业防治
重视农业防治对于防治小麦病虫害有重要意义。一是提前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预防小麦苗期发生病虫害。二是科学规划播种时间,避开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高发期,降低风险。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弱的小麦植株,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四是要合理施肥、灌溉,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例如,在防治小麦蚜虫时,应在日常田间管理中拔除杂草,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控制播种时间,将冬春播种时间延后,播种时要尽可能地采用深耕的形式,结合科学的施肥方案开展农田管理。加强水肥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和灌溉时机,适当施加磷、钾肥等,达到防治效果。针对小麦赤霉病,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天气以及小麦生长情况,改变播种时间,提前播种或延后播种,避免小麦的扬花期处于雨季。小麦成熟后要适时收割,并重新修整土地深耕灭茬,为次年的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2.7越冬管理
与一般的农作物不同,小麦多种植于秋冬季节,因此要做好小麦的越冬管理。一是由于不同地区小麦品种不一,种植特性不同,越冬时,播种时间较晚的小麦会出现冻叶情况。针对这种问题,种植人员在小麦越冬前,要做好施肥工作,加快小麦的生长速度。二是秋季雨水较多,长期降水会导致土壤的透气性下降,小麦根系无法接触到足够的氧气来满足自身生长需求。
2.8适时收割
收割时间对小麦的最终品质有重要影响,收割时间过早,小麦的籽粒不够饱满,品质较差,收割时间过晚,则会出现小麦落粒折穗现象,影响产量。适时收割可以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种植人员要加强小麦栽培后期的管理,精准把握小麦收割时间。确定小麦是否适宜收获,一是观察籽粒,当籽粒呈现深浅不同的橘黄色,用小刀切后横切面呈现蜡质状,表明小麦即将成熟。二是观察小麦植株的叶尖、叶片和叶鞘,当三者按照顺序变黄,茎秆自下而上变黄,远离麦田观察时可见麦株上下皆黄,中间是一条绿带时适宜收获。收割时间一般是上午的9:00~11:00,16:00~18:00这两个时间段。收割时最好使用专业的农业收割机,确保收割效率和收割效果,同时还可以完成脱粒、运输等工作,降低人工成本,减轻人力负担,从整体上提高小麦收获水平。
综上所述,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把控,要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做好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等工作,从而实现小麦的丰产丰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积极采用绿色、环保、对小麦生长危害小的防治手段,为其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最终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丁春艳.探讨优质小麦栽培与种植效益的提升[J].种子科技,2023,41(15):75-77.
[2]赵毅.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14):39-41.
[3]韩成祥.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8):224-226.
[4]王秀芹,王治国,王骞,等.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23):22+25.
[5]高增法.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乡村科技,2021,12(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