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诗韵

2024-05-13 22:47严克勤
书画艺术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书画

严克勤

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所讲究的意境,说到底就是艺术家通过笔情墨趣,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怀表达出来,使有限的画面体现文学创作从而产生无限的延伸和联想。文学性自有它的边界,并仰赖于文学的叙事、议论、抒情即所谓的“三大功能”来实现的。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中国书画的文学性比较贴切的诠释吧。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而绘画则是艺术的综合,需要对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在有限的空间,用简练的手法,展现更多的内涵。其外延内涵是否深广,说明画家的文学功底、生活积累和绘画技艺的能力。所以说要读懂优秀的中国书画作品是有门槛的。潘天寿曾经说过:“吾国绘画,至宋代已全蹈入文学化之领域中,故当时绘画情势,全倾向于多诗趣之山水花卉之发展,成特殊之狂热。”(潘天寿《中国绘画史》,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画家的表现力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一个成功的书画家必须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

从中国书画的特性来观察,中国书画中的文学表达一般说来可以从五个方面考量。

一、中国书画的道统精神

要了解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首先要知晓“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天圆地方,天人合一。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发展。道家认为,道法自然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人与事物之间的平衡发展。这种思想在道家的修道者甚至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和处事行为中得到指导和影响。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绘画有三个层级,一是写真画像;二是个性特点;三是精神境界。第三层级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道家主张精神绝对自由,人要接近自然、摆脱社会的羁绊,身体也不能受约束。如《庄子·逍遥游》反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想追求是任自然,主张艺术创作应当摆脱外物的干扰和人为的矫揉造作,适应身心的自由,在保存自我中发挥天性,强调对自然天性的美好追求。所谓任自然,就是遵循自然,随意任行,不苛求改变。艺术家只有亲近自然,在认识自然和解读自然中悟道,物我之间才能形成一种超出客观的审美感受,显现人类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因此,历代的书画家都注重道法自然,追求艺术自然天性之美。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山水画所展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图卷,而是反映古代文人在世俗世界之外的精神家园。

二、中国书画的人文内涵

要弄懂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必须懂得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与哲学精神。一般认为魏晋时期是继先秦之后出现的一个哲学解放、思想活跃、收获丰硕的時期。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这时候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如东晋顾恺之最先提出“以形媚道”,是因为它来源于道家文化。以形媚道,实际上也是以形写神的,古代画家深受其影响,他们把画视为“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的内心独白。只有达到物我两忘境界,才能使自己之精神与天地万物一体。要能与天地万物一体,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作品,才能使作品艺术感染力更大、社会影响力更深。如宋马远《举杯邀月图》,画中描绘一位高士于春夜山间把盏赏月的情境。图中高士随性地倚靠在石上,举杯对月,月下古梅疏影横斜。此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内涵和意境。

中国书画的人文内涵最经典的是文人画,历来为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重视。无论山石泉流,还是梅兰竹菊,其人文艺术之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倪瓒所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和“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倪赞语)主张文人画的美学价值不在于追求形态的逼真,而在于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事物的神韵,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明徐渭绘《水墨葡萄图》上的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图中画一架葡萄,叶片茂盛,藤蔓缠绕,果实累累。作者以草书笔法作画,行笔豪迈而不肆野,用淡墨加胶矾挥洒,墨气淋漓酣畅,产生了极佳的晕散效果。画中所题诗是徐渭作画时常书写的诗作之一,抒发了作者一生屡遇坎坷痛苦的心境。

三、中国书画的诗化特质

书法史上留传下来的大量精美法书,是书写他人或自己的诗文,但同时也有另一类作品,是随手写下的书牍,其数量也不在少数。这些信札类书法书写的内容虽然与那种先已成形、精心构制的文学作品不同,但也并非漫不经心的粗率之作。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祭侄文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是一篇椎心泣血、极度悲痛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宋代《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主张,通过表现诗人一样的感受(“寓兴”)来寄托情怀,与观者进行精神的交流,所谓:“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意者,率能移精神遐想,如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一言以蔽之,中国书画追求诗歌一样的比兴手法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四、中国书画的形制特点

中国书画的文学表达还反映在中国书画作品的形制特色方面。以卷轴的方式展示其形制之美。中国书画形制的另外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的结合,或者说是诗、书、画、印这几种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能向西方人解释为何中国书画长卷中留有多处空白,为何中国书画多卷轴而非方尺。

有关中国书画形制中诗、书、画、印四者关系,联系最紧密的还是“书画同源”。中国画一开始,就借用了书法的手法。赵孟頫自题《秀石疏林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画同源之意十分明了。明人董其昌也说过:“古人如大令,今人如米元章、赵子昂,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又说:“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这是对书画同源的极好论说。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苏轼曾评价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也是一位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诗画一律”,后人评价苏轼“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诗与画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灵动,使有限的画面变得丰满,使诗也有了形象的载体和意境的依托,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印章在篆刻时讲究字体、刀法、风格,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水墨画的发展过程中,印章则逐渐成为一幅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根据整幅画面的构图与色彩,由印章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让黑白的画面加上点缀其间的朱红印章,格外夺人眼球,美丽而生动。

诗、书、画、印的结合,使水墨画具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程式。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其相互结合的水平高低,成为鉴别作品优劣的重要条件;是否“四绝”兼具,也成为评价文人的主要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书画题款在书画作品中地位非常重要,自元代以后,书画家把题款作为自觉的审美能力,明清时期,题款发展到顶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遗憾的是当下的书画作品中很少见到出彩的题款了。题款在书画作品中是关键所在。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题款的位置,只能拾遗补阙,不能喧宾夺主;二是款书组合经营,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设定单款、双款、长款、多款等;三是书体的选择与款书内容至关重要,做到雅俗共赏,趣味无穷。无法有法,变不离宗。顾全大局,适宜适当。

五、中国书画的审美特性

中国绘画的文学表达,还在于包涵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比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乘物以游心”“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等,这是道家对自然界和修行的看法;比如“成教化,助人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咏物寓志、托物比兴”等,这是儒家的审美理想;比如“因心造境”“境生象外”“虚而灵空而妙、空故纳万境”等,是佛家的思想。所以中国画有极深的传统文化做支撑。我们学习中国画不仅仅是笔墨技法,真正的功夫是在画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可以从中国书画的特有的审美视角加以考察。

关于书画的文学性,《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能诗善画,更是诗画融合。这是中国书画的传统,也是中国书画的特点。

总而言之,中國书画的文学表达,传统是以意境为灵魂,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诗情画意为内涵,在老庄哲学自然观思维中表现出虚淡的静态美,成为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呈现。无论书画,气韵是中国审美的重要内容和审美标准,在《古画品录》中“气韵生动”被定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而气韵并非是很玄的东西,它由笔墨而生,舍笔墨无从谈气韵。

中国书画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笔墨功力,以宣泄自我情感为目的,在千年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自古画分神、妙、能三品。所谓神品即变化多端,高度概括,极似物象,不拘外形。之后又有人提出逸品在神品之上。逸,是逃逸,强调不受任何形式内容的约束羁绊。所谓逸品即平淡天真,感情真实,不是有意刻画而达物我两忘之境界。

本文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中国书画
郭彤:中国书画拍卖将更加精品化
《中国书画》征订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品鉴书苑·中国书画鉴赏高研班 共筑一个平台,汇聚一个圈层
减量提质:2019年春拍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一年之寄2020—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小品邀请展(第一回)
中国书画大赛
中国书画艺术品投资风险类型与管控策略
第四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亮相河北美术馆
第四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评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