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培育的基础年级历史教学任务

2024-05-13 13:08夏金梅
新课程·上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牧野史实命题

夏金梅

在新版课标颁布的情况下,在省统一命题的背景下,笔者以两道中考模拟考题为例,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初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

【试题呈现】

一模考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热身测试。试卷中有这样两道选择题:

▲右图所示为西周青铜器利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描述了商周牧野之战的经过。这件青铜器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大禹治水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申纪兰代表参加了建国以来全部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列符合她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历的是(  )

A.听到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B.参与第一部社会主义類型宪法的制定

C.参与审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D.激动于习近平阐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试题简析】

本次模拟考试属于中考前的综合性模拟考试,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考虑要以“微主题”形式进行史实综合性考查。这对学生中考前复习,特别是对七八年级平时的历史学习积累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以上试题,第一道题以夏商周政权更替作为微主题,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命题立意,以西周青铜器利簋为命题情境导入,考查学生对牧野之战重大史实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不大,但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根据所学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判断,很轻松就可选择D选项。本题难度不大,各选项涉及史实性质不同,A、B、C很明显与牧野之战的由来无关。命题时,我们预设本题难度系数为0.85,即85%的学生能将此题答对,属于容易类、基础类试题。

第二道题以新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作为微主题,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起源、坚定政治制度自信为命题立意,以被称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活历史”的申纪兰活动情境导入,考查学生对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核心内容的掌握。试题难度不大,但对学生审题的细致、历史微主题的归纳有一定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史实知识,可轻易选择B为正确选项。试题难度不大,各选项涉及史实分属不同时期,学生答题时可明显排除无关内容。命题时,我们预设此题难度系数为0.9,即预设90%的学生能将此题答对,属于容易类、基础类试题。

【答题情况】

本次模考整体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表现不太理想。阅卷后,我们对高频错题进行了统计。第一道题难度系数变成了0.58,每班平均有20~25人答错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干扰项B,少数学生选择了干扰项A、C。容易类试题变成了中档类试题。

第二道题的难度系数竟变成了0.42。每班平均有25~35人答错了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干扰项C,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干扰项A,个别学生选择了D。容易类试题变成了拔高类试题的难度。学科组的小伙伴很惊讶,不明所以。

【调查了解】

第一道题选A、C的学生人数少,我们重点针对选B的学生进行了调研。部分学生反映将夏商周政权更替的史实混淆,部分学生反映只是根据教材记得周武王是通过牧野之战讨伐商纣,但倒过来询问牧野之战的由来就没印象了,说明学生史实的记忆过于机械,读背教材时缺乏思考,缺乏建构,缺乏较强的灵活性。

第二道题选A、D答案的学生人数较少,我们重点针对选C选项的学生进行了面谈了解,原来是将“全部十三次”看成了“第十三次”,就直接误以为是“中共十三大”,于是直接选择了C。这说明学生的史实基础是扎实的,在基本盘面上达成了我们一轮复习的目标,我们心中稍许宽慰。在对学生审题进行点拨后,学生都能将正确答案选出来。

细细分析,学生解题时暴露了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审题品质。第二道题设问很显然,是要求学生选择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史实。如果学生按照“十三次”来选择答案,那这个题的设问是什么?如果不看清设问到底问的是什么就下笔,就是随意、粗糙、应付的作业习惯。我们经常强调,解答选择题要想避免断章取义,就要看清设问,搞懂问题要求,方可谨慎落笔。本题根据“十三次”主观想当然“中共十三大”而匆忙选择C,是一种浮躁的学习风气,也是一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由此出现了错误的审题方向,导致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第二,关于历史概念。第一道题考的是“牧野之战”的历史概念,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厘清“牧野之战”这个历史名词的来龙去脉,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读背教材。第二道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史实,而学生错把“十三次”看成“中共十三大”。将“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的会议”混淆,凸显历史概念掌握不清,也反映了学生社会常识知之甚少。

第三,关于历史建构。通过多种形象化方式进行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是历史教学的常规方式。第一道题考查夏商周政权更替的史实,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及时进行知识建构,及时内化生成方才有效。学生反映在七年级新课学习时,大都是重点读背,未有建构,即使九年级复习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建构,效果也不比初始学习趁热打铁的印象深刻。

第四,关于基础把握。学生在这两题中出现的问题,表现看上去存在审题、建构等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引起。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对牧野之战的由来、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脱口而出,就会水到渠成地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启发】

一次小小的测试,启发我们平时历史教学特别是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省统一命题的趋势,基础年级的历史显得越发重要。以前,教师是在新授课结束后,圈画6本教材一半左右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考试。但在省统一命题后,课标和教材的全部内容就是命题依据。这样,课标就是命题重点,教材就是命题源头。

搞好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教者首先要重视。教者的重视、严谨会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任务有4个,一是基础积累,二是方法养成,三是兴趣培养,四是素养奠基。

一、基础积累

基础积累毫无疑问是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基础年级的史实知识积累不能事无巨细,不能将教材从头到尾的全部知识都搬过来让学生记,这不符合“双减”政策,既低效又加重学生负担,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基础年级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知识应该是主干史实、核心史实。何为主干和核心史实?就是对历史发展进程形成重大影响的史实。通过主干和核心史实的把握,学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本质内涵,能够建构历史发展框架体系,能够厘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涉及主干史实的背景、内容、影响都要全面了解,以准确把握其内涵,建构史实框架。

重视基础知识,特别要强调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凡是学生可能会一知半解的历史概念,教学者都要做好预设,用通俗易懂又严谨科学的语言引领学生知晓、理解。必要时,教师可以用相关历史概念作为教学主题进行重点突破。

二、方法养成

历史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很多同学、家长平时都向我们咨询,历史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快速提升考试成绩。任何学科想一蹴而就提升成绩都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打开自己的一片学习天地。

当然,历史学习有一些方法是需要让学生知道的,如联系比较、想象、列表、思维导图、谐音、关键词、理解、分层等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记忆事半功倍;又如学史一定要形成史证习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没有证据不乱说话,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体现的就是这个要求。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兴趣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学史兴趣是历史老师教育情怀的重要体现。九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培养学生学史兴趣更多地由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承担。因此,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更多元的历史活动、更丰富的文图视频资源、学生更感兴趣的主题立意、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来促进学生学史兴趣的养成。兴趣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由被动应付的学习态势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投入态势,教师在学生学习管理方面就轻松多了。

曾经,笔者在教八年级历史时,给学生布置围绕教材中《南昌起义》的油画写一篇解读短文作业;让学生穿越历史,以当时的学生身份办一期五四运动的宣传简报;要求学生围绕西安事变发生后到底该如何解决,围绕当时的时局开展一场小型辩论会;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红军长征的局势,围绕遵义会议,以会议发言的形式展开情境表演。布置的课后作业不局限于书面形式,更多的是情境类作业、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主题学习类作业。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三类创新作业:

情境类作业:不少同学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电视中唐僧的印象深刻。唐僧的历史人物原型是玄奘,请结合你了解的影视情节或有关史实,进行一次“我心中的‘唐僧”的小型演讲,最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你对唐僧的印象。

实践性作业:“端午(阳)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国人常过的节日。但这些节日在日本也是很普及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节日在日本的由来,并比较中国、日本相关节日习俗的异同点。

跨学科类作业:“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词折射了玄奘西行的艰辛。请结合教材有关地图,绘制玄奘西行与回国的路线简图,并从地理环境角度,说说玄奘可能会遇到的艰辛。

以上活动或者作业虽有难度,但学生积极阅读推荐史料,有逻辑、有思考、有质量地完成了任务。记得作业中涌现了很多精品,很多活动中出现了异常热烈的场面。学生在多元化历史活动、创新作业中持续增强历史兴趣,深化史实认识。兴趣让历史学习形成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素养奠基

新版课标以核心素养目标取代了原先的三维目标,这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类考试的考查重点。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应当是重中之重的教学任务。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再用简单的圈画式、单一的记忆式、海量的训练式、单向的讲授式教学历史了。教师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研究,多看视频,多看课件,多思考历史核心主干知识,多想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主义、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做好这些任务也许很难。但笔者一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最大快乐和幸福源泉!用我们的情怀、智慧和汗水培育素养健全的新时代人才,多难都值得!

(作者單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编辑:曾彦慧

猜你喜欢
牧野史实命题
时间
日出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下一站命题
难忘的消防演习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