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

2024-05-13 16:56:34杨琼威彭光彬张旭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杨琼威 彭光彬 张旭东

摘要:针对职业本科教育在科教融汇方面的现实困境,需要增强理念与标准的先进性、促进产教与科教的交融性、提高组织与机制的适应性、优化制度与激励的指向性。通过打造科教融汇“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高质量科教融汇服务平台,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与标准,构建合理的科教融汇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三教”改革等措施,实现高质量完成职业本科试点任务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3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科技、人才、创新这三个“第一”的内在关系,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基础战略,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动“三融”深入发展,其中“科教融汇”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彰显其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科教融汇”确定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由此,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迈向新的征程,并将迎接新的挑战。

一、科教融汇:职业教育的新动能和新赛道

在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同样,我国大学也经历了从科教分离到科教结合,再到科教深度融合的演变之路。在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科教融汇的新要求。科教融合指的是科研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通过科研反哺教育、教育再助力科研的理念[1]。而科教融汇具有更深远的内涵,一方面,“汇”有汇合、聚合的含义,将科研、教育、学习、社会服务等活动加以汇合、聚合,形成科、教、产、学四方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科教融汇的根本目标仍是育人,即通过科教融汇实现专业育人、科研育人及实践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科技创新并推动产业发展。科教融汇大有可为,必将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开辟职业教育新赛道,但同时职业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科教融汇将激发出职业教育新动能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 033.06万人,已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狭窄,适应性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急需进行改革。2019年,国家批准了15所学校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由此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开始有意识重塑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并非完全是“谋生”或“就业”教育,应将“谋个性之发展”放在首位。

推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教融汇是必须跨过的“坎”,科教融汇必将大大激发出职业教育的新动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重教学、轻科研,科教分离现象严重。国内大多数国家级“双高”院校的纵向科研经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约一千万元,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潜力巨大。科研与教学、教育与学习的融合,教育与社会服务、技术创新、产业迭代升级的交叉融汇,必使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振兴的新引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科教融汇将壮大科技、教育和产业的共同体,使人才、技术、服务形成有效闭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有效;二是在科教融汇过程中,教师摈弃“填鸭灌输”,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依托企业真实项目,通过问题探索、技术研究、技术创新、问题解决等环节,大大增强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科教融汇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倒逼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实施科、教、服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从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科教融汇将开辟出职业教育新赛道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起步期,推动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优先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在全球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下,国家提出了科教融汇的新方向,开辟出职业教育新赛道。

如前所述,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同时也是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助推器、校企合作做深做实的催化剂[2]。科教融汇做得好不好,关系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也关系到学生就业质量高不高。因此,科教融汇将成为职业院校竞争发展的新赛道,也将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使命任务、现实困境和选择作为

职业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本科的高层次性。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应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培养的学生能融合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能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毕业后能更好服务于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科教融汇与职业本科教育使命相同、任务一致,是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并提出科教融汇新方向,有其历史使命与任务,针对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职业本科教育应有所选择和作为。

(一)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使命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3],从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逐渐发展到中高职并重、以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格局。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迭代升级,职业教育重心将逐渐上移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从人民美好生活愿望来讲,职业本科教育怀揣着老百姓接受更好教育的期望;从国家层面来讲,职业本科教育担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支撑任务;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看,职业本科教育为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育本身来看,职业本科教育补齐了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缺陷,职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轨并行、横向融通发展模式变为可能[4]。

在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主要肩负着如下任务。一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瞄准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方向,围绕中高端产业和产业中高端技术,联结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5],以科技成果转化、实验成果转化为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素养,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能现场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的德技合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二是瞄准产业前沿和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及数字化转型,将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影响深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日常教学,将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典型技术创新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利用产教融合科研平台、学校工程技术中心、学生双创工作室,积极承接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性技术难题,以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并培养拔尖性技术技能人才。

(二)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截至2024年2月底,我国共有职业本科学校35所,分布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公办学校13所、民办学校22所;6所国家高水平建设学校、5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9所学校由公办高职学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1所学校由独立学院转设,其余学校由高职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截至2022年,职业本科在校学生22.87万人,占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35%,职业本科教育正在稳步发展中。

职业本科教育经过4年多试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如157部高职本科教材获批“十四五”规划教材、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服务‘两个高端的‘三性一体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惯性思维大,转型建本困难

职业本科学校脱胎于高职专科学校或独立学院。高职专科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习惯了“必须、够用为度”的理念,对本科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理解不够、执行不到位,导致职业本科教育变成高职专科的“加长版”。而独立学院教师对职业教育也不熟悉,职业教育类型走样,职业本科教育变成普通本科的“复制版”。职业本科学校在艰难建本过程中转型,既要避免陷入学术漂移的陷阱而失去职业教育应有特色,又要避免只是高职专科教育的简单翻版而失去本科层次教育应有质量。

2.科教融合难,服务水平不高

当前,将教师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或科研教学型、教学型的高校不在少数,按照这种典型的科教分离思维,绝大多数职业本科学校教师皆是教学型教师,即便是国家“双高”建设高校也如此,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这导致职业本科学校科教融合难、科教融汇更难。在35所职业本科学校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1 000万元的只有8所,有12所学校不足10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500万元的只有4所,有13所学校不足10万元。可见,当前职业本科教育社会服务水平较低。

3.条件建设难,师资达标度低

在教育部出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之前,有21所职业本科学校获批,除1所公办学校外,其他学校在学校条件、实训室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民办职业本科学校很难达到的一些指标,如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建筑面积、生师比等,只能通过加大投资、缩减规模、提高学费等措施加以解决。

4.机制不健全,内涵建设不足

在升格或转设为职业本科学校后,随着科教融汇的深入和产教融合的推进,原有的教学与质量管理制度、教师激励措施、科研管理机制、教学资源分配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已经不适应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教研、科研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人为加大了科教分离程度;一些学校在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激励不到位,导致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缓慢,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此外,学校组织结构、治理体系、相关流程、信息化投入等方面也不适应职业本科学校发展。

5.标准不明确,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有差距[6],几乎每所职业本科学校都存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尚未发布267个职业本科专业的教学标准,只有专业简介。从专业简介中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培养定位、能力要求,还是课程体系,职业本科的“高层次”特征不够明显,指导意义有限。另一方面,职业本科专业中新兴技术专业、复合型专业和智慧型专业居多,许多职业本科学校由于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科教融汇不够深入,导致对人才培养标准把握不准、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不夠完善,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选择与作为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较高层级,职业本科教育承担着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责任。职业本科教育应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试点引领、贯通培养、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1.推进产教融合,实施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职业本科学校应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产教对接机制,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做深做实学徒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教师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针对科教融汇这一新方向,职业本科学校一方面应依托学校科研平台,聚焦区域内重要产业领域及其重点企业[7],借助产教融合“两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另一方面,应将科技思维、最新科学技术融入课堂,将科技项目改造成教学实践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承揽企业技术攻关课题。

2.发挥试点引领,探索贯通培养

利用職业本科试点机会,职业本科学校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体制与机制等的创新,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真正起到引领职业教育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长学制培养模式,如中职+本科“3+4”贯通、高职专科+本科“3+2”贯通、中高职+本科“5+2”贯通等培养模式[8],条件成熟时再探索本硕“4+3”或“3+3”培养模式,以纵向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3.服务乡村振兴

职业本科学校也应承担乡村振兴责任。结合县域乡村发展规划,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把职业本科教育办到县上[9],将职业本科乡村振兴作为专项计划进行招生,建设职业本科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开展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革新等活动,精准赋能涉农产业、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事业将职业本科学生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4.开展国际合作

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国内国际跨国企业,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合体,开展面向国际的校际和校企合作及技术服务,推动国内职业本科学校“走出去”“请进来”。将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经验推广到海外,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化联合办学,探索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高端人才培训模式,打造职业本科国际化课程,树立职业本科国际化品牌,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三、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伟大创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提法乃我国首创[10]。尽管国外部分国家已有类似经验可供借鉴,但为了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教育,绝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

(一)增强理念与标准的先进性

在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之前,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并领会职业本科教育,主要理念如下:

1.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

坚持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摈弃规模和速度误区。一是开设的职业本科专业不能太多,必须是学校优势专业和区域产业紧缺专业,增设专业论证充分且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遵循成熟一个专业、开设一个职业本科专业的原则。二是控制招生规模,尤其是民办职业本科学校,要深入考量自身办学条件和自身发展实际,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三是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摸得着“石头”,即摸清规律才能“走”,而且步子不能迈得太快;同时也要强调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思考、全局谋划。“摸着石头过河”是顶层设计的基础,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11],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两者都需要坚持。

2.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一是坚持“三高三不变”原则,即“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12]。二是坚持高层次性原则,即“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坚持“基础理论高于职教专科、技术技能高于普通本科”的两个“高于”导向[13]。三是坚持“中高端性”原则,即面向中高端产业和产业的中高端,培养掌握中高端技术和中高端技能的人才。四是坚持“前瞻性”原则,前瞻性预测未来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面向未来5~10年培养高层次人才。五是坚持“较复杂性”原则,培养学生“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14]的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德”摆在首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三是致力于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4.坚持标准引领的发展策略

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标准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学生获得更优质的职业本科教育资源,以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产教与科教的交融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征,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是职业本科教育走深走实、试点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产教融合助力科教融汇加速发展,科教融汇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产教、科教需要一体式的交汇融合。

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增强产教、科教交融性的最佳路径。首先,推行以产业定专业、以专业定科研、以科研服务产业与专业的做法,实现产业、专业和科研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职业本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其次,职业本科学校应主动对接协会、产业园、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牵头做好“两翼”工作;实体化运作共同体、联合体,根据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建设、科研创新、技术开发、职业培训等职能,以工作组的形式开展内外工作,施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人员流动机制、科研攻关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创业项目开发机制等,促进产教融合实体内外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15]。最后,职业本科院校应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制度,每个职业本科专业至少与2个规模以上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或省级产教融合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推行校企共生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采取多维度、多领域及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促进职业本科专业深度对接产业,增强服务区域产业的适应性。

(三)提高组织与机制的适应性

升格或转设后的职业本科学校,其组织目标、运作形式和教育对象将会发生改变,原有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的不适应性将逐渐显现,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组织与机制的适应性。首先,职业本科学校应增设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评估组织的适应性。该机构可以采取挂靠或独立运作的形式存在,如挂靠到人力资源部门或战略规划部门,也可以是委员会的形式。该机构可以在学期末采取问卷调查、集中讨论、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决策性评估。此外,职业本科学校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及职业本科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规律,在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因时而变、乘势而动、随事而制、主动求变,以增强组织、机制的适应性。

职业本科学校应增设职业本科试点办公室、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或战略规划研究室)等部门,增设或重组学位授予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业本科教学委员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等组织。将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合作交流部门部分职能进行整合,成立科教处和社会服务处,专门负责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职能。

(四)优化制度与激励的指向性

制度是保障职业本科教育有序开展的前提。合理的制度既能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也能减少职业本科试点阻力及负面影响。有了制度,还必须狠抓落实,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教学管理制度、督导制度、评教评学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等应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以科教融汇相关制度为代表的新的制度应加紧出台。在教师激励措施方面,应向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等方向倾斜。例如,加大职业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手册编写的支持度,鼓励教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并将典型技术项目引入日常教学。

四、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打造科教融汇“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成功的关键,具有科教融汇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学校科教融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四个特质。第一,具有产业经验;第二,具有稳定的较为前沿的科学技术研究或技术应用方向;第三,具有至少3年及以上的职业本科教育教学经验,以主要成员身份至少将1个企业实践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第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或创业能力。

根据上述特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打造科教融汇“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职业本科学校应制定科教融汇“双师型”教师评价评级标准,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审前置条件。同时,健全职业本科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师资准入关。二是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促进教师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按照专业方向将教师编入教研室的同时,也让教师加入不同的研究组、工作室或工程技术中心,通过项目制和导师制等方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三是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制定相关制度,定期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进行锻炼,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或技术研发,通过“实战”方式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是创设条件,将大力引进企业高水平工程师作为专、兼职教师来源渠道,进一步丰富师资队伍结构。

(二)搭建高质量科教融汇服务平台

职业本科学校科教融汇平台承载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汇聚了志趣相投、具有科创精神的教师和部分学生,是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源头。职业本科学校应着力打造高质量的科教融汇平台,为职业本科教育集聚动能,以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大学基本功能的发展。

职业本科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搭建科教融汇平台。一是每个职业本科专业至少建设一个有一定基础的科教融汇平台,将其作为设置职业本科专业的前置条件之一,且有实质性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科教转化项目。针对国家或地区重点发展产业,每个科教融汇平台应有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或技术服务方向。二是确定科教融汇平台年度基本任务,建立科教融汇平台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采取基本运行费用加“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科教融汇平台发展。三是发挥科教融汇平台人才聚焦效应。每个科教融汇平台应配备参与实质工作的高水平科技带头人2名,一般应来自大中型企业和知名高校。同时,应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参加相关技术项目研发、开放性竞赛,培养学生科创精神。四是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联合主要企业、聚焦关键技术,共同搭建產科教融合平台,实现产教和科教协同发展。

(三)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与标准

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职教专科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16];同时,职业本科教育不是职教专科的“升级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简配版”。职业本科教育应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与本科教育的高层次性有机融合,在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并确保本科教育水准前提下,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

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针对产业迭代升级趋势和数智化转型浪潮,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能从事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解决生产现场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高层次性、复合型和适用型[17]的特征,在确定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时,不能照搬高职专科或普通本科的标准,必须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论证。调研的对象应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头部企业及重点企业。参与论证的对象应是领域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和职业本科教育专家,重点考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及人才培养标准是否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及适应性。

(四)构建合理的科教融汇课程体系

专业是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不同课程组合构成不同的课程体系,达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通过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现场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的“两个复杂”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岗课赛证创为抓手,科学、合理地构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一是采取模块化方式组织职业本科课程,在通识、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18]等板块基础上融入科教融汇课程。例如,在通识课程模块中增设短学时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前沿技术讲座等,在学科基础及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中增设学科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等内容,在专业实践模块中增设前沿技术实践课。二是设置子模块。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将专业核心课程板块分为3~5个不同技术方向的子模块,可设置必修、可选、限选、任选等类型子模块。子模块中也设置必修、可选、限选、任选等类型课程。三是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在各模块及子模块中,合理利用学分制管理办法,完善课程置换、学分兑换等制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的,可直接认定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在教师带领下,完成企业技术项目并获得企业、教师的双认可,可直接置换相关课程学分。另外,根据学校和企业等单位需要,立足人才培养和选拔,还可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委员会,接受企业捐赠和监督,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并将其纳入学分置换体系中。

(五)深入推进职业本科“三教”改革

“三教”改革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意在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19]。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和最终执行者,职业本科学校应建章立制,激发教师活力。一是强力推动职业本科教师践行职业本科教育理念和要求,深刻理解职业本科教育本质和目标,采取学习培训和督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说专业、说课程、教学能力大赛等比赛的方法快速提升职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素养。二是深入研究职业本科学生解决现场复杂问题能力及复杂操作能力的形成机制和实施路径,将相关解决方案融入教材、融入课堂。三是采取课程负责人制,在专业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的统筹指导下,深入研究课程内容、课程教法,实施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四是深入研究并开发职业本科教材。设立职业本科教材编写学术委员会[20],重点考察教材的政治思想性、正确性、先进性、适应性等要点,以及“四融入”执行情况,即考察是否将职业本科教育理念和要求有机融入教材中,是否将课程思政、科研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要素有机融入教材中,是否将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影响深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有机融入教材中,以及是否将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中典型项目有机融入教材中。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2]罗校清.职业本科推进科教融汇的现状、核心价值及路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9-24.

[3]邢晖,郭静.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实践探索与路径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33-41,86.

[4]朱德全,杨磊.职业本科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0-58,65.

[5]颜彦.科教融汇视域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8):56-62.

[6]王长旺.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首批15所职业技术大学的分析[J].教育评论,2022(11):22-27.

[7]董刚,周建松,王鑫.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4):5-11.

[9]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观点】熊丙奇: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可把高职院校、职业本科办在县上[EB/OL].(2022-07-31)[2023-09-1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256683.

[10]关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我国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1(3):52-59.

[11]孙凤敏,孙红艳,邵建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阻碍与破解进路[J].大学教育科学,2022(3):120-127.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9-10].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13]吴学敏.从“两个不是”到“两个高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设计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4):49-56.

[14]教育部办公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EB/OL].(2021-01-22)[2023-09-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29/content_55 83672.htm.

[15]张文.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的价值、原则、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36-43.

[16]吴学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5):5-13.

[17]张学,周鉴.本科層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逻辑与理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8):39-45.

[18]李忠云.科教融合学术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12-14.

[19]梁宁森,梁宇坤.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动因、内在逻辑及未来路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64-168.

[20]邢少乐,郭达.1+X证书制度下职业本科教材建设的障碍与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2(14):86-90.

(责任编辑:任学甍)

Realistic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Way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YANG Qiong-wei, PENG Guang-bin, ZHANG Xu-dong

(Chongq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echatronics, Chongqing 40276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i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advanced nature of concepts and standard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science research,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sm, and optimize the orientation of systems and incentives. By building a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 integrating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building a high-quality service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cientifically determining the idea and standard of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ucting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deeply promoting the "reforms of teachers,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pilot task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ll be completed with high qua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tegration between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者簡介:杨琼威(1988—),男,硕士,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彭光彬(1974—),男,硕士,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优化、职业教育;张旭东(1966—),男,硕士,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创新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编号:K22YC226044);2021年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探索”(编号:21JGS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