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霞
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烙印,记载了我国文化产生与进步的历程,由传统文化而代代传承的思想方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风俗人情等,已经与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精神融为一体,时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与行动。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符合当今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趋势,在两者融合并育的推动下,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传统文化等关键思想,也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对绘画作品进行创新,因此美术课堂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发展符合“双减”背景下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趋势。
一、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在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只有喜欢上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激发探究意识,促进二者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生硬地將传统文化搬进课堂,对学生只是灌输式地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导致学习兴趣不足,无法积极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
(二)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
在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上,不能充分体现美术教学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性,美术教学与语文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美术和语文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中才能体会到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学科的深刻内涵。
(三)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
在课堂中,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和教师往往忽略了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对语美教学的作用,导致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效果不够理想,无法取得积极有效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无法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不够深入。
二、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保留下了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在课堂中,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科教育内容,让学生享受到文学和艺术的熏陶,提高小学语文和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切地感受世间万物,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文学和美术作品自身具备很强的张力,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有层次地提升小学生的表现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和美术学科双重素养。此外,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又可以有力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融合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品质、思维品质、价值观念等,从而体现多元化特征,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并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进而有利于小学生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应该将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寻找到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有效方式,才能在实现学科教育价值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以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内涵,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探究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接下来,笔者以语文学科的《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为例,具体分析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在实践中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途径
(一)语美融合品读诗词,悟情得韵
1.品读诗题有方法。
当艺术走入诗意的能量场,当经典品读与李白的豪情碰撞,那些巍峨不变的群山,浩浩荡荡的江水,会激荡出原本的壮丽诗篇。在《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中,教师首先从回顾品读李白的经典诗句开始,引出这首诗,让学生思考“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的看才是望?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其次,从注释中去寻找关于天门山的介绍。这样的解读层次让学生在品读诗题中有了进一步读诗的兴趣。
2.品读诗眼有情境。
古诗简洁凝练,此时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的最佳选择就是找到诗眼并紧扣诗眼。诗眼抓得准确,就像王国维说的“着一字全盘皆活”。《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做铺垫,让学生抓诗眼、见诗境,依据学情顺势而导。在教学时,学生能看到诗句中的景物,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美景,分三步品读画面:首先找出描写的景物(意象);其次紧扣诗眼(即“断、开、流、回、来、出”这些动词),感悟景物的特点;最后在音乐和语言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将静止的画面化为流动的意境,体会静山中的动态之美,品诗句中的意味,以及诗人想象的精妙。聚焦“回”这一诗眼尤为重要,由于两山相对,浩荡的长江流过两座山之间的小小通道时会产生回旋,从而形成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助山势突出水的激荡,下一句便是由水势衬托了山的奇和险。这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回”字的三种注释,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理解,“回”是指“改变方向。”进而理解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一个“回”字写出了相对而立的天门山对雄浑楚江的巨大反作用。在聚焦“出”这一诗眼时,教师创设“相对出”的微情境,利用教室里桌椅之间学生行走的过道让大家展开想象:“看,这过道就是楚江,那么同学们就是座座青山了,请问这座‘青山跟谁相对?”教师扮演乘舟的李白,边行进边引导学生理解诗眼“出”的情境意义,难点在这样的微情境中得以突破。
3.品读诗歌有媒介。
学生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有节奏地读,是古诗学习的一大教学点。师生的互动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中,教师进一步巧用媒介引导学生悟诗情,适时给出一段天门山和楚江实景视频,印证诗中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奇险峻,以及楚江的浩荡壮阔,与作者产生共情,由衷赞美祖国的壮美山河,有效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在这节课堂上,教师运用视频、微课、音频等多种媒介,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品读诗歌,学生的兴趣大幅提升,对诗歌中的字、词、句也不再感觉枯燥。所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媒介效果就会不一样,不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语美融合创造了多元的学习环境。
(二)语美融合巧用支架,见境得意
1.巧用板畫分诗行。
在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确保教师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深层次的有效结合。这样,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教学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带来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熏陶。教师巧妙结合实际教学和学习运用,做到精准示范,让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中,学生从注释中了解了天门山后,教师边板画边提问学生:“天门山到底在哪儿?楚江又是一条怎样的江?”然后,教师边介绍背景边进行板画示范:“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他大概二十四五岁,离开了四川老家,一路沿长江由四川进入湖北地区。这里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地盘儿,所以李白把这一段的长江水就叫作楚江。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走到长江下游地区安徽当涂县附近了,也就是现在安徽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之间。长江水从这两座山中间流过,换言之,就是长江水东边一座山,西边一座山,隔江相对,天门中断楚江开,意思就是楚江冲开了天门山,将天门山冲成了东西两半,两山隔江相对,就像天然的门户。”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门山的形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示范的过程,掌握山的构图的几种方式,即左右、斜对角、上下等,并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体事物:天门山、楚江、太阳、孤帆等,了解这些就是诗意画的主体事物这一概念,再依次按照由近到远的构图步骤,将画面勾勒出来。这样,后续理解色彩也是诗意画的要素显然就更容易掌握。
2.巧用经典解诗意。
在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过程中,品读经典作品是重要项目,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致品读,可以从发现美到逐渐培养高雅的审美品质,在欣赏经典作品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背景,更完整地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缘由,由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那时那刻的思想情感,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例如,在《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中,为了突破融合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法,并迁移学法引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它既继承了青绿山水的传统,又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用学法,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意,为课后链接积累山水诗做好了铺垫,从而达到学而有方、学而有法的目的,更高效地提高了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效果。
3.巧用练习见诗境。
在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创作之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巧妙设计相得益彰的练习,在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比如,在《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与美术诗意画教学统整课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诗以赏心、画以悦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时,当学生在诗中赏尽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时,当学生用画笔绘出心中领悟到的意境与生命力时,诗便不再是远方,而是日常。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诗意画的三个要求,即要有主体事物、环境、色彩之后,可以让学生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先想象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再画成一幅写意画,然后配上这首诗,并分享各自的诗配画作品,这样,巧妙运用练习可以拓宽学生在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学习中的边界,使学生获得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不仅拓展了传统意义的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还能发展学生必备的多元思维品质,更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品鉴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观念,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有效途径来落实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效果,从而实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思维、创新表达方面的能力。美术与语文的融合并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起到有力的催化作用,在融合并育下,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作品、传统文化等相关理念,也能对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创新,因此,美术课堂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发展符合“双减”背景下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趋势。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的研究关键是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和融通点,力求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二者的个性神韵和生命活力都焕发得淋漓尽致。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美术与语文传统文化融合并育教学的行动研究”(立项标准号:FJJKZX22-6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