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2024-05-13 13:08王云凤
天津教育·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知识情境

王云凤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心由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弊端日趋浮现,转变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课改,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展开探究。首先,深入研读新课标,解读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其次,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性与认知需求,以兴趣导向、能力驅动、应用中心为主线,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以期让新课标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地生根,实现教学提质增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发生重大变革,引发关于育人定位的深度思考。小学数学作为理性思维的启蒙课程,在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为了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作出修订,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从内容构建与方法选择多个维度提出新要求,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策略成为亟待探究的重要议题。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虽然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形成清晰的核心素养内涵,素养化教学改革缺乏明确的理论导向,新课标的修订打破了这一现状,确立了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轴心。

首先,从宏观角度而言,新课标围绕数学课程特性,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确定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一个要素。核心素养内涵的提出促使教师改变知识本位、依参而教的封闭教学思维,从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数学课程育人定位。

其次,从微观角度而言,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多个维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例如,教学目标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体现整体性与阶段性;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结构化;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等,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型提供整体方向以及精细化的切入点。教师不应秉持“拿来主义”,机械地套用教学建议,而是领会其中的核心精神,根据校本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优化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新课标内容紧扣学生主体这一理念,无处不体现“学”为中心。在课程理念模块提出“使得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整体要求,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做出清晰的诠释,强调“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步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建议模块指出“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促进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精准把握师生角色关系,调整教学着力点。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与探究性,为学生创造更宽松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变。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学设计的启发性、互动性与思辨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认知支架,突出数学知识的发现、探索、理解、内化与迁移的完整过程,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一)以兴趣为基础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兴趣是持久稳定的学习驱动,特别是对数学这一较为抽象的课程而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引发更多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行为,是实现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目标。

1.情境激趣。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达。情境教学生动、具体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谋而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新课标准提出“强化情境设计”的教学建议,并指出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着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围绕目标知识构建多样化的情境,减缓学生的认知坡度。以“相交与垂直”教学为例,本课的认知重难点为感知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特征,能够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理解垂直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根据核心教学内容,从体验着手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首先,构建感官情境。教师选择相交与垂直有关且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图片,如剪刀、十字架、交会的路口等,让学生观察图片中事物结构特征,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两个部分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尝试运用直线表示出来。借助感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象化的载体中抽象出相交和垂直的概念,对数学知识建立表征认识。其次,构建操作情境。在学生对相交和垂直建立初步认知之后,教师组织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的动手操作活动。例如,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造型,并尝试旋转铅笔,调整两支铅笔之间的角度,找出垂直这一特殊关系。借助操作激活学生的具象化认知,进一步深化对相交与垂直数学概念的理解。

2.游戏激趣。

游戏是伴随学生成长的娱乐形式,对小学生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将游戏元素融入数学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设计游戏化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灵动起来。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本课的认知要点是能够在特定的情境内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首先,以游戏导入新知。教学伊始,学生的思绪未能完全集中于课堂,若直接讲解知识,容易出现师生认知进度的落差,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借助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引入新课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例如,围绕确定位置这一关键点设计寻宝游戏,教师事先将各种小物品藏在学生的课桌里,并设计适当的线索,如第几组、第几排、第几行等,组织学生展开寻宝竞赛。完成游戏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能够快速找到‘宝藏呢?”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思考确定位置的方法。其次,以游戏探索新知。教师借助游戏将数学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关联起来,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设计“猜猜他是谁”游戏,学生任选班级中的一名同学,用数对的方式描述他的位置,其他学生抢答,答对一题可以得一分,累计得分最多者获胜。借助游戏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所需的条件,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事物。

(二)以能力为关键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议题,教学重心需要由传递事实性知识向塑造核心能力转变。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的启发性与自主性,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提升数學能力。

1.问题塑能。

数学素来有“思维体操”的美誉,思维能力是决定学习深度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至关重要。自古有“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启发数学思维最常用的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时刻保持活跃,并由肤浅走向深刻,进而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为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及其性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及其公式。教师借助问题形成清晰的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理解目标知识。首先,设疑促思。教师展示宽宽胖胖和尖尖瘦瘦两个三角形,提出问题:“哪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比较大?”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直观感受做出合理推测,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对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做出过多评判,旨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推测展开进一步追问:“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你们的推测呢?”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找出支持自己推测的依据。教师借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如“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

2.互动塑能。

新课标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师采取互动共学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提升关键能力。以“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为例,本课的认知重点为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采取小组共学在前、点拨指导在后的课堂组织形式。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共学小组,增强成员之间的互赖关系,促成有效的组内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发放研学道具,长度分别为3、5、6;3、4、5;3、3、6;3、2、6四组木棒,布置共学任务:“试一试哪几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索,并详细记录探讨过程和所得结论。其次,各小组分享探讨结果,教师则根据共性问题展开集中讲解。例如,在四组木棒中,学生对3、3、6这一组合能够建构出三角形产生了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小组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由组内探讨引申为组间交流,扩大互动范围,并启发学生根据特例推导出组成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形成深度的思维碰撞,深化知识理解的同时,淬炼关键能力。

(三)以应用为中心

新课标突出了数学课程的实用性价值,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以致用是改革的落脚点,教师要打破刻板、封闭的教学思维,打造获取、内化、应用的认知闭环。

1.循序促用。

数学知识的应用不是机械地套用,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确定相关知识点,选择最恰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精准高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摆脱题海战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循序渐进的练习,落实减负增效目标。以“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本章节设计了各种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教师围绕不同的认知要点,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练习题。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模块:一是小数乘法口算,如0.3×0.4、1.8×0.5等,让学生直接给出得数;二是竖式计算,如2.57×4.8、2.8×0.15等,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列竖式的方法;三是脱试简便计算,如2.65×8×12.5、1.2×99等,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运算法则的理解;四是解决问题,如每千克苹果3.25元,小明的妈妈买了14千克苹果,支付5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将小数乘法与实际问题相关联,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五是思维训练,如“把一个数先乘以100,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之后为5.8,问原来的数是多少?”通过梯度性的应用训练,使学生真正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属我”素养。

2.实践促用。

新课标提出“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建议,提出以真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数学真好玩”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以此为着力点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达到学以致用的认知目标。以“滴水实验”为例,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滴水实验,推算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分为课堂和课后两个实践环节,首先,课堂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需要哪些数据,应该怎样测量这些数据,需要运用哪些测量工具,形成完整清晰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其次,课后实施实验操作。学生利用家中的水龙头模拟滴水状态,用量杯测量出一杯水的体积是多少毫升,再测量滴满一杯水需要多长时间,计算出一个纸杯平均一分钟滴多少水,以此为依据推算出一年的滴水量。由此打造课内学方法、课外做延伸的综合实践探究模式,促成知行合一,落实学以致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力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教师要改变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积极吸收新理念,敢于尝试新方法,在实践、反思与修正中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优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