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基于个体经验的私人叙事

2024-05-13 08:02徐军新吴建新尤丽霞
青年文学家 2024年8期
关键词:大雅小雅诗经

徐军新 吴建新 尤丽霞

论及中国古典诗歌,似乎很难绕开两大主流观点:一是“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二是“诗缘情”,最早见于陆机《文赋》,所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二者并不冲突:就总体倾向而言,都强调诗的抒情性;就各自指涉而言,前者试图揭示诗的内容特质,后者则试图揭示诗的创作动机。至于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春秋左传正义》)和李善“诗以言志,故曰缘情”(《文选注》)之说,其实已经注意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有人认为“诗言志”即“诗缘情”,或是对孔颖达“情、志一也”一语断章取义的误读。

当然,无论“言志说”,还是“缘情说”,均以“情志”为诗的本色。这一观念的生发、延展,使诗的抒情性不断强化,叙事性则自然而然被排斥到诗歌研究的边缘,很难得到应有关注和充分挖掘。事实上,即便我们承认“情志”是诗的唯一本色,也无法完全避开“叙事”来论诗。闻一多先生曾经在《歌与诗》中指出:“歌”与“诗”是《诗经》的两个源头,“歌”的本质是抒情,“诗”的本质是记事;“诗”即“志”,具有“记忆”、“记录”、志向、感情等多方面意义,“诗言志”的命题,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诗表现人的志向理想,而应包含记事、言志、抒情等多方面内涵;“歌”与“诗”的平等合作,“情”“事”的平均发展,才是《诗经》的特质。在他看来,《国风》《小雅》既是《诗经》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歌、诗合作的典范。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国风》《小雅》这样偏于“抒情”的篇章,同样具有“记事”的成分。探讨《诗经》文本的“情”“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

考察《诗经》“三颂”及《大雅》的主流叙事形态,不难发现,无论是叙昭穆、述功德、表神圣的早期祭歌,还是展演周族历史记忆的《生民》诸诗,其记事均建立在集体经验的基础之上,其本质都是集体情绪的宣泄,其行动主体都是始祖、开国之君、时王等重要历史人物,其叙事者都是史官、巫祝等部族历史的代言人,具有题材宏大、风格宏伟的史诗性质,显系“宏大叙事”的范畴。比如“颂”,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仪式叙述”,颂诗“就是用于仪式的叙述之辞”(韩高年《颂为“仪式叙述”说》)。又如《大雅》之《生民》诸诗,历来被视为“周人开国史诗”。与之相比,《小雅》则逐步将叙述的焦点转向个体经验,呈现出某种“私人叙事”的倾向。

所谓“私人叙事”,在格雷马斯看来,就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记事,内容涉及个人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结构语义学》)。《小雅》收诗74篇,梁葆莉、苗贵松按所涉题材在《〈诗经〉大小雅题材及作者比较研究》中将其分为典礼诗(含祝颂之作、祭祀诗、宴饮诗)、政治讽刺诗和类风诗三类:典礼诗33篇,其中《天保》《蓼萧》《菁菁者莪》《六月》等19篇为颂美之作,《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4篇为祭祀诗,《鹿鸣》《棠棣》《伐木》《鱼丽》等10篇为宴饮诗;政治讽刺诗20篇,包括《沔水》《节南山》《正月》《雨无正》等;类风诗21篇,其中《四牡》《采薇》《出车》《禞杜》等10篇述服役之苦,《白駒》《小弁》《何人斯》《谷风》等5篇叙男女情事,《黄鸟》《我行其野》《鹤鸣》《蓼莪》等6篇从其他角度写人生境遇。如果说典礼诗的颂美、祭祀和宴饮题材尚且处于庙堂之上,所咏多为王室、贵族、士大夫群体,符合“宏大叙事”的特征要求,那么,从政治讽刺诗开始,特别是到了类风诗当中,叙事触角则已明显走下庙堂,逐步摆脱了集体意识,伸向贵族、士大夫乃至下层士人等独立个体,伸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裹挟着越来越浓重的个人情绪,透过个体经验,触及了心灵的历史。具体而言,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叙事主题由颂美转向了讽谏和感伤。统计可见,《大雅》31篇典礼诗占比77%,政治讽刺诗不足23%;《小雅》74篇典礼诗占比不及45%,政治讽刺诗、类风诗分别占比27%和28%。题材的差异,显示了叙事主题的微妙变化。朱东润先生也曾指出:“持《小雅》与《大雅》比,则《小雅》多言人事,而《大雅》多言祖宗……即同一言征伐,《小雅》所言者为将士行役之事,而《大雅》所言者则为命将出征之事……”(《诗三百篇探故》)这说明,即便同类题材,在《大雅》《小雅》中同样处理有别。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视野投向整部《诗经》,就会察觉,从《商颂》《周颂》到《大雅》《小雅》以至《国风》,所涉之事大致呈现出一个从纪祖颂功到郊庙祭祀、朝会宴飨、时事朝政、个体悲欢的蜕变轨迹,与之相对应,诗之功能亦按现实政治需要,总体上沿着“宣扬天命—美刺时政—感时伤事—自由狂欢”的脉络渐进。简言之,《颂》及《大雅》叙事的主流在于颂美,仅在《大雅》之《民劳》《板》《荡》《抑》等少数篇章中偶见美刺,显示出政治讽谏诗的滥觞;《小雅》叙事的主流则开始转向讽谏和感伤,不仅政治讽谏诗数量大增,在《大雅》中尚无先例的类风诗也大批出现,显示出随着天命观的衰微和礼教传统的下延,作为庙堂之音的诗歌进一步走向民间,“《颂》所具有的神圣、庄严色彩荡然无存,而代之以冷峻、严酷、琐碎,原始宗教意味被世俗宗法政治现实代替,雍容气度变为忧患感”(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

第二,叙事者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在《颂》及《大雅》多数篇章中,叙事者个人并非作为叙事主体存在,而是以王室、贵族及士大夫群体“代言人”的身份,站在人群中,传递着群体意识、集体情绪和部族记忆。即使是在《大雅》讽谏篇章中,叙事主体也依然处于“昏睡”状态,压抑着个人情怀,传达着政治使命。比如《大雅·荡》,开篇直斥暴君,言辞激烈,随后托文王之言,直刺时王,结尾以枝叶、本实作比,借殷为喻,倾情劝谏,虽然也闪现着叙事者个人的身影,弥漫的却是贵族、士大夫群体的情绪。到《小雅》,叙事者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增强,从群体当中独立出来,从故事背景里走到前台,悲叹人生境遇,传达个体感受,在故事人物之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如同为讽谏,《小雅·节南山》即与《大雅·荡》不同,以“家父”之名斥尹氏太师,陈尹氏“不自为政”、委政姻娅,导致“天方荐瘥,丧乱弘多”“国既卒斩”“卒劳百姓”,究幽王昏聩无道、用人不当,义正词严,激情奔涌,一个为社稷焦虑、为苍生呼号的士大夫形象透过纸背,跃然眼前。至于类风诗,则使叙事者基本摆脱了以往群体“代言人”的身份,在浅吟低唱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普通事件中渗透着主体的感受。比如《小雅·采薇》,全篇笼罩着悲伤的家园之思。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由,以采薇充饥,见出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以薇菜的生长过程,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面对玁狁之患,叙述者不再单纯是战斗意识的符号,在为国赴难的责任意识之外,更多显示出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怀。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有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有激情燃烧的战斗场面,但追昔抚今,痛定思痛,又不能不令“我心伤悲”。因而,末章从追忆再度回到现实,战争似乎已经否定了生命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叙事主体所体验到的,仿佛只剩下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虚耗。很明显,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个体的,而非集体;无论叙事主体是出征将士还是民间歌者,都是清晰地站在受述者面前,歌唱自我,歌唱心灵,而不是站在政治功利的阴影下,淹没在仪式人群的面目里,歌唱别人的故事。此外,像《小雅·节南山》中“家父作诵,以究王讻”那样的旁白式结尾,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已非个别现象,《小雅·何人斯》之“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巷伯》之“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以及《大雅·卷阿》之“矢诗不多,维以遂歌”等均可为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叙事主体的自我表现欲望。

第三,叙事结构渐趋完善。如前所述,《商颂》《周颂》等早期祭歌往往意在颂美,叙事进程一般按照某种特定的仪式展开,所叙之事主要隐含于“颂神”“述祭”“告白”等部分,因而基本呈现为一种“拼盘式”的叙事形态,各叙事单元相对独立,事件材料之间明显缺乏整体性设计和基于故事完整性的内在联系。《大雅》之《生民》诸诗或以先王之系世为叙事梗概,选择特定时间节点组织事件材料;或以始祖或某一祖先事迹为中心,按照颂美需要组织事件材料,因而呈现为一种“串珠式”的叙事结构,时间或中心人物成为贯穿事件材料的基本线索,叙事的完整性相对加强,但相关事件材料依然不能构成一个自足的故事系统。例如,《生民》先叙后稷之诞生、成长、建功立业,故事演进的时间链条尚算完整,但为表其稼穑、肇祀之功,又在后半部分用较多篇幅插入了稼穑场景的描述—“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还有祭祀场面的铺陈—“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以情挟事,以事传情,使叙事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意外受阻,形成断层。至于《小雅》之《采薇》等诗,则开始呈现出线性叙事的特征,正如谢德胜博士所言,“在断面式叙事充分发展的背后,以时间发展为轴心的叙事方式进一步明晰,情节因有了时间线索的引导,逐步走向完整,虽然这种情节依然不够丰赡,但相比之下,读者从中已经可以感受到故事的存在”(《〈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随着叙事主体的切换以及叙事意识的逐步清醒,至《国风》层面时,诗的叙事形态趋于多元,“线性叙事”基本定型,“空间叙事”“原点叙事”等叙事尝试也推出了一批经典作品,对此,吴建新《线性叙事:〈国风〉的基本叙事形态》《〈诗经〉空间叙事管窥》《原点叙事:〈卫风·氓〉叙事新解》等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

总之,从《商颂》《周颂》到《大雅》《小雅》,虽然未必存在时间上的自然递推,但总体来看,诗歌叙事仍然处于一个探索、提高的嬗变过程,具有相对清晰的推进脉络,似乎总在表现与再现的纠结当中寻求着二者的完美融合,并最终促成了《国风》叙事经典的出现和中国古典诗歌叙事形态的成型。

猜你喜欢
大雅小雅诗经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