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礼仪种子,绽放文明之花

2024-05-13 13:08卢建荣
新课程·上旬 2024年5期
关键词:待人礼仪文明

卢建荣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注重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以礼待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内化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要求主要体现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这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为: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以礼待人”的素养要求学生初步具备道德评判能力和选择能力,能够自觉践行礼仪要求,做合格的社会成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礼仪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要知道礼仪是维系人与人正常交往的桥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教师应该将礼仪的观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认真学礼仪、知礼仪、明礼仪、守礼仪的人。

二、教材分析

“以礼待人”一课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二框的内容。本单元以“社会规则”为主题,而作为社会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待人,承接第一框的“尊重他人”,本框主要包括“待人礼为先”“做文明有礼的人”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什么是礼以及礼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礼主要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和举止文明等方面。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在态度、用语、举止和仪表等方面做了具体的介绍。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如拓展到我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在各种活动中恪守礼仪规范,进而体现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以引导学生作为国家的一员,更应该从态度、用语、仪表和举止等各个方面用“礼”来规范自己和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学会以礼待人。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三课学习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了道德是社会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八年级学生对文明礼貌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但是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还比较片面。而且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自制力差,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但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还不够全面、客观。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订如下。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懂得礼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作用,弘扬讲文明礼仪的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修养:树立以习礼仪、懂礼仪、讲礼仪为荣的交往态度。

法治观念: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礼仪,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

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文明有礼的意识。

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歌曲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堂课的开头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以礼待人”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礼”有初步的印象,教师运用了歌曲导入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歌曲《礼》,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教师用播放歌曲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到歌曲的韵味,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节二:自主学习

在新课引入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找到什么是礼以及它的表现。截取部分课堂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教材中已经给大家阐释了什么是礼,礼有哪些表现,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找出来吧。

学生开始阅读教材第37页“以礼待人”第一部分的内容“待人礼为先”。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什么是礼呢?

生:禮是体现一个人尊重、谦让和与人为善等的良好品质。

师: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我们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大家可以说一说礼有哪些表现吗?

生: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和举止文明等方面。

师:既然大家知道了礼是什么,那么礼是不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它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呢?

▲环节三:合作探究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意识,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

1.角色扮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的“运用你的经验”。学生进行“不讲礼仪的小明”的角色扮演,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思考:小明的哪些做法不合适?应该如何做?如果你是小明的客人,你会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并开始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请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师:你们的演绎真棒。大家可以就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来回答。

组1:小明刚进屋就抢先坐在沙发上,还把脚直接放在桌子上,开始玩手机,说明他没礼貌。当朋友来了后,他还不主动打招呼,还在玩手机,说明他对客人很不尊重。菜刚上齐,他就先开动,说明他不懂餐桌礼仪。

组2:妈妈提醒了他,他生气的表现也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棒,如果你是小明的客人,你会如何做呢?

组3:我觉得我会生气,然后离开。

师:看来以礼待人很重要,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优雅,还能让别人也尊重我们,所以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可,相反,则像小明一样引起他人的厌恶甚至反感。

2.合作交流

自主阅读教材第38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讨论:小区中不文明的行为,可能会给居民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

学生经过合作交流后,纷纷表示小区中的垃圾乱扔、车辆随意停放,使大家的出行特别不方便,有的时候还很危险,要是人人都可以文明有礼,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

3.阅读感悟

展示图片:学生向烈士纪念碑鞠躬、新闻主播给观众作揖拜年、学生面向上升的国旗行注目礼。

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些动作背后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2)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礼仪?

(3)中华传统礼仪有很多,不变的精神内涵是什么?被一直传承不变的有哪些?

(4)你能总结出礼仪的特点和它的重要性吗?

学生根据教师分好的小组,开始结合材料探讨:我国是“礼仪之邦”,图片展示的这些动作背后都是礼仪,从古到今,中国的礼仪有很多,如餐桌礼仪、待客礼仪、祭祀之礼、拜访之礼等。

教师总结: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个人的修养,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评价、总结等方式,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小组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环节四:“我是礼仪践行者”

情境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一定视频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对礼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教师可结合以下材料,为学生设计“文明有礼,从我做起”的即兴演讲。

材料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中式婚礼。

材料二:升国旗、唱国歌时,有的同学站姿不端正,不知道该有的礼仪。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作为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知礼、懂礼、守礼?

学生1: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知道中华传统礼仪的重要性,虽然文化多元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礼仪不能被西化,我们应该恪守中国的传统礼仪,让礼仪之花绽放在中国大地。

学生2: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从言谈、举止和仪表等各个方面入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语要文明、举止要大方、仪表要端庄,让礼成为规范我们言语、行为的重要标尺。

学生3: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出现材料二中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相关的礼仪知之甚少,我们应该如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多学习和践行礼仪规范,才能真正把礼仪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师总结:同学们对如何做一个知礼仪、懂礼仪、守礼仪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不断去思考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只有不断去践行,才能真正将礼仪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加深了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一個文明有礼的人,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对生活中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进行探讨交流,通过生生对话、师生交流的方式再次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逐步消除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让文明礼仪之花绽放在学生点滴的行为中。)

总之,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其内容、结构、逻辑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出发,以鲜活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获得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松树镇中学)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待人礼仪文明
日子
日子
请文明演绎
日子
日子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