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妮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成熟的果实,时至今日也卓有影响。维特爱憎分明、感情细腻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走进维特的一生,我们能够感受到“矛盾”与“悲剧”两大特点。本文将借助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剖析维特人物形象中的矛盾,揭示其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为爱痴情,不顾世俗的“本我”
“本我”由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包括饥、渴、性。产生“本我”需求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维特的“本我”从他对绿蒂的爱恋中体现出来。
维特在发现与绿蒂有很多共同爱好、契合之处后被绿蒂深深地吸引了,即便知道她已有婚约,却仍然“忍不住把头伏在她手上,喜泪纵横地吻着”,可见维特的情感丰沛、至情至性,也暗含着他对绿蒂的欲望。维特“本我”的欲望在现实中被压抑着,但在日记中有所吐露—他通过做梦表达无法展现的爱欲:“这一夜我把她搂在怀里,紧贴在自己心口,用千百次的亲吻堵住她那说着绵绵情话的嘴。”
然而,当维特出走后再次返回山村,回到绿蒂身边后,他被爱意吞噬,被压抑的“本我”彻底挣脱理性的束缚:“他用胳膊搂住她的身子,把她紧紧抱在怀中,同时狂吻起她颤抖的、嗫嚅的嘴唇来。”情感催化的意乱情迷使长期压抑的性冲动冲破伦理限制,遵循唯乐原则,只求用欢爱忘却痛苦,使原本平衡的人格结构走向失衡。
二、鄙夷腐朽,怯懦妥协的“自我”
“自我”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当“本我”需求在现实中无法立即满足时,“自我”就要迁就现实限制力求获得满足,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维特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以及保守迂腐的官场。但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打击,他没有奋起反抗,而是服从和妥协,存在怯懦的“自我”。
面对舞会上自持身份高贵而让伯爵劝说维特离开的封·S太太,维特虽然内心觉得“我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但在伯爵还没讲完逐客的话语时自己就找了台阶鞠躬离开。维特的“自我”基于现实对“本我”的压抑,但問题没有被解决,他的人格也在“自我”的重压下逐渐失衡。
三、寻求解脱,反抗叛逆的“超我”
“超我”由个体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逐渐形成,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构成,受完美原则支配。在追求真善美的维特看来,爱情应当是纯洁无瑕的,但他为了爱情将自己放在“第三者”地位,为了守护与绿蒂的纯洁爱情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感到痛苦。饮弹自尽既是他为了守护纯洁爱情的选择,又是他寻求解脱、摆脱痛苦的手段。
此外,维特的自杀是对腐坏社会的反抗,他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走向了自杀。作为觉醒者,他敏锐地看透社会问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通过死亡来留存内心的理想,以生命为代价表白自己的革命理想,坚决与腐坏的封建社会割席。
但不能否认的是,维特的自杀是自私的。自杀虽与“超我”行为符合,但与自己理想的标准不符;自杀虽能使维特逃避痛苦,但也将痛苦转嫁到了绿蒂、阿尔伯特等人身上。“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但维特的“超我”指导他在残酷现实面前转身离开。
四、维特悲剧人生的多重原因
“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协调平衡,能够保证人格正常发展;但如果出现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乃至威胁生命。
追求解放和自由的维特与希望儿子能够拥有稳定工作的母亲观念不同,两人渐生嫌隙,难以彼此理解,家庭环境较为压抑,致使维特在面临困境时缺乏家人的精神支撑。维特的情感细腻充沛又脆弱敏感,他对绿蒂的爱意真挚而深沉,但也明白自己与绿蒂难以修成正果。随着对绿蒂的爱逐渐浓厚,他的爱欲与理性也常常缠斗,这种相互的拉扯使他空虚又疲惫。
社会和宫廷中的多次打击令维特愤懑痛苦,但他无法奋起反抗,只能选择返回山村。回到家乡后,他发现二十多年未见的故园失去了记忆里的平和安宁。温馨的自然环境惨遭破坏,淳朴的农民在情急之下犯错却受到重判,童年里熟悉的人和事惨遭现实的毒手面目全非。此时,维特想要寄托于精神家园的理想幻灭,在宫廷和自然生活环境中都无法找到安慰。
爱情上受挫,事业里无望,生活中失意,维特在对抗中屡占下风,不得不臣服于现实,却又抛不下心中人道主义的革命理想,在撕扯中痛苦,最终选择了自杀。
此外,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书于1774年,此时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资产阶级时代即将到来。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追求“个性解放”“情感自由”“返回自然”,他们发动狂飙突进运动,抒发对社会等级偏见、封建社会的不满。但封建贵族掌握国家统治权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受到多方围剿,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难以实现。小说作为该运动的代表作品,深刻体现出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发展的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悲剧宿命。
维特的悲剧人生具有悲剧美,它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肯定美,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读者产生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虽然维特没有成功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但在他屡遭打击,仍坚持抗争的人生中,人们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崇高。最终,维特通过自杀来宣泄宁折不弯的人道主义的理想,不愿向社会现实妥协的反叛精神,体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类的渴望自由,以及人类的尊严和追求。
立足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我们能感受到维特的挣扎和矛盾,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角色身上所寄托的情感和思想,在探寻其悲剧原因的过程中触摸作品“矛盾”与“悲剧”两大特点,品味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