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手艺

2024-05-13 13:04范智荣
青年文学家 2024年8期
关键词:手艺人手艺古城

范智荣

尘封发黄的白纸袋内藏着一张剪纸,状似满脸沧桑的奶奶。剪纸是奶奶留下的手艺,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念想。

小时候,古城每天总有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吆喝着转悠到我老家门前:磨剪子、戗菜刀的,补锅、补碗的,染衫、染裤、染布的,阉猪、阉鸡的,还有篾匠、木匠、箍桶匠、油漆匠、弹花匠、剃头匠……各有特色,又都声嘶力竭,吵扰得原本食不果腹的我更加饥肠辘辘了。我忍不住会对他们抱怨出声,那就难免惹怒自家的一位手艺人,也就是平时慈祥和蔼的奶奶。她往往会搁下手头的活儿,板起面孔,瞪我一眼,随即没完没了地唉声叹气,“唉—人家靠手艺讨生活,却讨得你这小孩子的厌恶。唉,做手艺人难啊!唉……”非得等我乖乖上前,一面认错,一面替她揉肩捶背,再说上一大堆好话,奶奶才会止住唉声叹气,重做裁剪缝制的细活儿。

奶奶的一双小手特别灵巧!她年轻时就在娘家夯实了女红基础,出嫁后便靠一手针线活儿挣些现钱,贴补家用,时间一长,手艺越来越好。她的手工艺品价廉物美,声名远播,以至四面八方的顾客都会上门来选购或订货。奶奶最拿手的是做鞋,什么鞋好卖就做什么鞋,前期专门做绣花鞋,后期主要做普通布鞋和婴幼儿老虎鞋,生意一直不错。

在奶奶或举剪操锥,或飞针走线,变化多端的手艺中,最吸引我眼球,也最令我难忘的是她那手剪纸的绝活儿!

有一回我正在自家堂前喝着腊八粥,但见奶奶坐在古旧的八仙桌前,手势娴熟地将四张裁得均匀整齐的方形红纸逐张折叠那么几下,都折成了与我平时玩儿的尖头纸飞机差不多的三角形状。然后,奶奶拿起铅笔逐个在纸上描画一番,随即操起剪刀照着上面的图纹去剪,剪完便一一展开,呈现在我眼前的便是四朵样式各异,却都鲜艳漂亮的团花。那时年幼无知的我,还以为奶奶在耍魔术呢!就在我惊喜不已之时,她已将“魔术成果”分别张贴在四扇窗上。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明白:那是剪纸窗花。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古城会剪纸的手艺人不在少数,光是我家住所附近的老街坊便有能剪“诸色花样”的张家婆婆,会剪“诸家书字”的徐家奶奶,专攻“剪影”的茅家大娘和擅剪“十二生肖”的王家大婶等好几位。她们这些“单项冠军”只因术业有专攻,平时又缺乏交流,所以全都自以为是,谁也瞧不起谁,但她们都与我奶奶交好,一个个常拿作品来我家探讨,好像很佩服奶奶似的。其实,与她们相比,奶奶根本没有一项能与她们互分伯仲的手艺,她只是每项达到中流或中流以上水平罢了。然而,恰恰是凭借各项均衡发展的“全能”表现,奶奶成了古城剪纸艺人中强势的存在。

我儿时的邻居朱阿姨几次三番上门来恳求拜师学艺,奶奶总是诚惶诚恐地拒绝。她说,自己也没有专门拜过师,只是早前在娘家时向同一台门里几名会剪纸的前辈讨教了一些技艺,本身是个野路子,学艺还不精,不敢造次收徒,后来见软磨硬泡的朱阿姨确实是诚心想学剪纸,奶奶才答应教她,却再三强调:“只是切磋技艺,不算师徒关系。”也就是单行为师授艺之实,却放弃了师父的名利。朱阿姨自然感激涕零,要知道,按我们家乡当时的规制,一个学徒从拜师到满师理应付出的代价绝不是笔小数目。

奶奶虽没读过书,却很明事理,只是表达水平稍差了些,所以老是一副喋喋不休的口吻。她告诉朱阿姨:“作为一名手艺人,一定要敬畏本门手艺!”为此,她经常讲些有关剪纸的史实,曾多次提到:古城早在人们刚有“百戏”可看之时,民间就有了剪纸手艺。后来,我专门考证得知:所谓“百戏”,乃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产生于汉代。也就在那个时代,古城民间已流行将各色丝织品剪刻成小幡的“剪彩”,而这也正是剪纸的雏形。由此可见,家乡的剪纸,委实历史悠久!它早已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呼应着古城的民俗,一直以来在婚庆寿喜、殡葬奠祭、迎神赛会、逢年过节中被广泛应用,目的是讨彩头、避邪气、图吉利。

奶奶认为:学艺者既要打实功底,又要博采众长,因此她在督促朱阿姨勤学苦练剪纸基本功的同时,常邀请张家婆婆、徐家奶奶、茅家大娘、王家大婶分别上门来“传经送宝”,借机让朱阿姨接受“客座教授”的一对一专门指导。记得奶奶和那几位剪纸高手,虽老眼昏花,但每每剪纸的时候,总是全神贯注,忘我投入,极其虔诚。而事实上,像她们那样的剪纸艺人,古往今来就用剪刀,在纸张和约定俗成的纹样符号里,在阳线相连、阴线相间的非文字化体验中,感受生命,祈愿祝福,寄托情感。

奶奶还不时告诫朱阿姨:“学无止境,要精益求精!”她的剪纸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刺繡剪纸,二是民间婚庆寿喜剪纸,三是道教剪纸。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每部分剪纸的特点和要领讲给朱阿姨听。记得她教的手艺,不像当今一些剪纸人以刀刻为主,她都是用剪刀剪成,很少用刀刻制。据我观察,奶奶的剪纸构思多为对称形的图案,一般都多层折叠,并用剪刀尖在纸上轻戳,使纸与纸形成针刺状的纸毛孔而达到无胶水的自然物理黏合。这样做出的剪纸既黏合牢固,不会移形走样,易分易拆,又不损花样,便于一次性剪出多个相同的花样。奶奶强调:“花样的剪制,全靠剪纸艺人巧妙的构思,熟练的刀法。”在她手把手的传授下,朱阿姨终于也能在一叠白纸或彩纸上剪出多姿多样、千变万化的花纹图案,乃至花卉、花鸟图案,在与文字巧妙结合后,显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0世纪70年代后的古城人家办丧事,虽不再做法事,却少不了道教剪纸,就是根据以往法事需要,把剪纸花样裱糊成多种制品。这等业务,是最好做的剪纸生意。受到雇请的奶奶每次带朱阿姨出场收费后,总是执意将钱与她均分。待到朱阿姨出嫁后,奶奶索性把此类生意全推让给了她。

记得奶奶最后一次剪纸,剪出了神似她自己的两张人脸。当时奶奶已经老了,整天笑盈盈的,脸蛋儿上也带着“婴儿肥”,笑容间也带着孩童般的天真。她将一张剪纸给了我,另一张留给了朱阿姨,同时说,手艺要代代相传,要求朱阿姨早日收徒授艺。当晚,她老人家早早地睡着了。次日,奶奶迟迟没起床,等我去叫她、推她时,却发觉一脸安详的老人家整个身体都是冰冷的,已经发硬了……

葬礼一结束,我就精心糊制了一个白纸袋,将奶奶留下的那张剪纸收藏进去。每每想念她老人家时,我再拿出来端详一番。

多年后,我才懂得:奶奶传给朱阿姨的剪纸手艺,是古城滋生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也是家乡人文、民风的现实表现,而且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这种手艺是完全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质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对丰富民间美术历史有着相当大的学术作用,同时对研究家乡古城民间艺术的传承、演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年轻人审美价值观的转变,人们对这些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兴趣淡然,这影响和制约了古城剪纸的健康发展。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剪纸艺人相继过世,仅存在世的也日渐疏于剪纸创作,而年轻一代的剪纸新秀,对传统民间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手法上都难免有所局限,古城剪纸无人继承,悠久的剪纸技术面临失传的危机。

我最近一次回家乡,在古城一条仿古修复的风情老街上遇见了正在向游客们展示剪纸手艺的朱阿姨。七十多岁的她已日益感到力不从心,至今没收过一个艺徒。提起这,朱阿姨深感懊悔和无奈:想当初,她唯恐“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没听我奶奶的临终嘱咐,迟迟不肯收徒,现如今,她一心想收个徒儿将老手艺传承下去,可惜已经无人肯来拜师学艺了。

眼看着我奶奶传下的老手艺将要失传,她带着一脸的愧疚之色。直至我告别离开时,还听到她自责地喃喃着:“我只学到手艺,没学到艺魂……”

回家之后,我立马将奶奶留下的那张剪纸塑封珍藏起来。它不仅仅是老人家手工制作的一件艺术品,它还凝结着一代灵魂不灭的手艺人的希冀。一张剪纸是一个故事,故事里浓缩时代的历史,而这条历史的长河里又汇聚着这些手艺人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猜你喜欢
手艺人手艺古城
手艺
A new beginning
维吾尔族手艺人
最贵的不是手艺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