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正
风摇头,雨摇头,略一低沉吟咏,暗暗流转出歌声。是孩童的咿呀吗?透着朦胧月色,远远瞥见熟悉的轮廓,树影透过窗上的丝丝刻痕,漫步过窗前斑驳的栏杆。它们一个一个走进我的眼眸。
它是老屋门口站立着的那棵大柳树,一棵由母亲亲手栽下,而我不断仰视的大柳树。暮去朝来,它总是从容地立在那儿,静观眼前的人、事、物,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那柳枝笼罩着的,有孩子的笑语和欢声,那是我骑着姥爷的三轮车,在青绿色的石砖路上颠簸前行,咿咿呀呀唱着儿歌;也有夜夜老人们轻柔又腻人的软语,哄着我沉沉睡去,话语轻轻,不愿打扰这静夜,更唯恐惊醒了梦中人;更有瓜果细细地读着土地,母鸡细细地读着苞米,游鱼细细地读着浮萍……它大大的树荫下,包含了我对诗和远方的一切想象。可羽翼丰满的鸟儿注定要离开巢穴、飞向远方,它那纤细的柳条挡不住我渐渐长大,树下花草依旧长,瓜果依旧甜,而孩童的笑语却不复从前。
它是一扇平凡却独一无二的玻璃窗。暴雨不曾损伤它,狂风也不曾沾染它,而岁月在它坚实而透亮的身体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划痕。它一面看向屋内,记录着我鼓足腮帮,铆足劲儿挺直腰板,终于超过了墙上最高刻痕的欣喜;另一面望向屋外,欣赏着我学着姥姥的手法,在小被上沿着阳光缝出歪歪扭扭线条时的快乐。刻痕从它的腰间一路爬升到头顶,等它终于再也刻不下更高的刻痕,我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顽童离开了,它沉默着,身后只余空荡荡的老屋和寂静的庭院。
它是朴实敦厚、屹立不倒的铁路桥。紧靠车站的它,饮潺潺溪水,食人间百味,见过世间太多美好的事物,其中也包括我的好奇和想象。数以万计的金属零件在它身上乒乓作响,一条又一条绿色的长龙在它身上飞速驶向远方,它的一切都令我无比好奇。儿时的我曾倚靠在它背上,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一边打着水漂,一边猜测着桥上旅人的故事,无忧无虑地编织着我心中的童话,任凭想象力信马由缰。如今,我在它身上横跨两岸,远眺熟悉的村庄,凝视桥下打着水漂的孩童,有些什么似乎再也找不见了。
它是角落里的那棵棗树,在青绿的狭缝中将命运的苦难化成一身荆棘,再报之以甘;它是巷子尽头吱呀作响的铁门,锈红铜绿不过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它是地下室里封存多年的计算机,曾用模糊的画面向我介绍大千世界;它也是河东的一片红瓦绿树,将往日的熙熙攘攘长眠地底,重塑了高楼大厦的地基……它们消失了或正在消失。然而时不时地,它们却在黄昏的车水马龙中,抑或深夜的霓虹灯下,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思绪,如基因密码般指引着故乡的方向。
不,它们还没有消失,它们仍在我的记忆中,翘首盼望着,沉声低语着:何时归,何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