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校园建设

2024-05-13 13:08李丹华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电子书校园智慧

李丹华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无信息化就无现代化,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特点。智慧校园作为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形态,不断地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深入推进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怎样利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建设,是摆在广大中小学面前的普遍性问题。笔者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探索,以构建智慧校园为核心,打造智慧教育平台,重塑学校教育生态,为学校内涵式建设与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驱动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元、更实用、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支持。

一、升级基础设施,打造智能平台

学校的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学校各部门制订工作计划、方案等创设有利的条件,便于查阅相关资料,缓解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促进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笔者学校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模式、管理策略的研究,不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推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升级优化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各种信息管理平台、设备以及器材,它们能否良好地运行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学校不断推进数字网络建设、迭代硬件设施、升级校园数字网络,实现了教室、专用功能室有线网络千兆到桌面,办公室、活动室的无线网络全面铺设。不仅如此,学校为每一间教室及功能室配备希沃白板及一体机、实物展台等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升级人脸识别校园安防模式,配置数字监控等,为学校数字化转型打下有力的硬件支撑。

构建优良的教育教学智能平台。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学校教育教学开展的一场综合性改革,囊括了学校管理中各种场域的升级迭代。学校建立以数据为主、以生态为前提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建成集管理、互通、应用于一体的数据平台,强化数据资源的汇聚融合,构建整个学校共享的大数据中心,为学校管理决策、教学生活、文化建设服务,促进智慧校园高质量发展。

依托企业微信提升管理质量。企业微信的应用,重塑了班级管理、教师教学、校内文档等事务的管理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推动管理流程朝着更规范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在企业微信上打卡,还能在企业微信上请假、调课等,管理后台自动生成记录,无需人工统计,方便考勤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又降低工作量;校园的设备维修也可在企业微信上进行线上申请、审批,省去了传统申请、审批工作的繁琐流程;企业微信提供的智能化社团选课、学生课后服务签到管理等功能,打通了課后服务的家校联系网络,确保了课后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另外,学校基于服务器架构模式及局域网传输模式,建设公文传输系统。公文传输系统通过建立一个集中的公文交换平台,实现区域间资料的交换。公文传输系统中含有各部门的文件、缴交材料、活动记录、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料等,实现了学校内部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大提高了校内资源共享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二、深化智慧课堂,构建深度学习

智慧校园建设之要在于实现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之要在于智慧教学,而智慧教学的核心是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笔者学校以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工具为依托,通过“唤醒与启智—活动与体验—探究与提升—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五个模块,构建“生长课堂”教学模式。

“生长课堂”教学模式是融合深度教学理念,以电子书包为辅助工具来开展的教学活动,重在挖掘电子书包的功能以服务教学过程。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的教学为例,在“唤醒与启智”阶段,教师运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为把学生引向深入学习课文表达方法巧做铺设。在“活动与体验”阶段和“探索与提升”阶段,教师利用电子书包推送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和思想主题。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在线上交流自己的思考,实现“1”与“N”的互动交流。“迁移与运用”阶段,教师使用电子书包编制变式习题,引导学生以小练笔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课文的原有观点。同时,教师运用了电子书包的“拍照”“评分”等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一方屏幕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并为同学写的片段点赞、点评。教师不仅可以随时观看到学生呈现出来的观点或作品,还可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指导,启发其他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评价与反思”阶段,教师巧用即时性反馈功能,根据学生对同伴作品的打分,统计出排名前三的片段练笔,再拿这三篇学生心中的优秀片段在课堂上做互动点评,在互相评价中促进语用的深层内化,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生长课堂”以电子书包为载体,实现学习环境的互动性,学习资源的立体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掌握转变为深度的积极思考,从浅层性、零碎化的信息获得转变为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运用,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创建数字德育新方式,提升教育实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管理工作的便捷化,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方式。在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将德育工作与信息化进行融合,创新德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德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信息化支持。

学校借助信息化建设,从文化空间、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三个维度打造智能化活动体验场所——“红领巾电视台”,以数字化的“红领巾电视台”为基础,建设数字化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通过转播、录播等方式不断开阔德育平台,开展少先队讲座论坛、少先队知识宣传、主题队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传统的班级常规评比是学校督导队员通过纸质方式记录班级卫生、纪律、两操等情况,再人工统计评出每周的流动红旗归属。由于是纸质记录,无现场依据,缺乏一定的公信力。学校创新运用电子书包进行班级的常规评比。督导队员带着电子书包到现场进行拍照,把评比得分录入平板,现场实现数据的自动整理和统计分析,让文明班级评比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提高了信息收集和档案整理的实效。学校还运用电子书包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大队委竞选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电子书包欣赏到竞选者的竞选视频、竞选海报,并为自己支持的选手投票,这样一来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依托电子书包赋能学业测评变革。学校每学年通过电子书包开展各学科的竞赛活动和低年级的期末“游园”活动,从而实现低年级的无纸化智慧测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编制活泼有趣、极富挑战性的任务,通过电子书包平台将学生的答案自动生成个性化数据,这既呵护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又精准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学业水平评价提供数据来源。信息技术的加持,让无纸化测评兼顾了测评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学生个性化评价,进而为教师以“减”谋“增”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校园已经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应强化信息化改革意识,深化信息化教育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等领域相连接,把信息化教育提高到新的层次,从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德育等方面推进智慧校园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时代性的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群惠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电子书校园智慧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开心校园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