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道德的张力

2024-05-13 13:08王建华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世俗化公立学校合法性

王建华

虽然教育与道德之间一直存在张力,但自人类组成社会以来,道德本身就不可能作为一种纯粹的自发机制而存在并起作用。从古至今,无论以何种形式,道德的教育都必不可少。如果没有道德教育机构,社会必然会趋向瓦解。传统社会中,家庭和教会一直是人类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现代以降,随着宗教的祛魅和教育的世俗化,公立學校开始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场所。在欧洲,公立学校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知识,对于世俗化的公立学校是否能提供道德的教育,人们一直存有巨大争议。最终在社会分工和教育制度化的巨大压力下,无论是否愿意,道德作为知识问题的一部分被引入学校系统中。从此以后,道德教学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受到知识人教育信条的消极影响,现代学校里道德教学成功了,而道德教育却可能失败了。尽管如此,在新的道德教育机构被发明或被创造出来之前,现代社会中学校仍然是进行道德教育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场所。

考虑到现代社会中“悖论现象”普遍存在,道德与教育间的张力也永远不会消失。因此,一方面,制度化的学校很难有效地开展道德的教育,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又无法脱离学校教育而独立存在。换一个角度,道德绝非只是现代教育的代价,更是现代教育的生长点和学校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在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或网络社会中,对于学校而言,知识的传授将具有极大的可替代性,唯有道德及其教育才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最稳定的合法性来源。早在20世纪初,涂尔干就认为,在宗教祛魅以后,学校就是道德教育的适当环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加剧,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社会网络来获取知识,但至少在当前还没有出现足以取代学校的更好的道德教育机构。自民族国家普遍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以来,学校虽然没有能够成为人类道德的复兴之地,但它依然是最为重要的道德教育机构。至少目前还没有比学校更好的或更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现代学校里,人的可塑性是一切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包括道德。“天赋论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所有教育家应当看到托付给他的个体都具有可教育性。在这些个体身上尽可能地寻求和找到进步的途径。”根据现代社会理性主义的原则以及关于人的可塑性的假设,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可能实现人的“灵魂的转向”,才能产生“全新的存在”或“新人”。

(摘自《教育指归》,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世俗化公立学校合法性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Westward Movement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