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连 彭凤艳 李 静
江西省芦溪县中医院 337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类持续气流受限的阻塞性肺疾病,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等症状[1]。COPD患者气道内分泌物较正常人显著增多,可出现脓痰不易排出的情况,为病原体定居肺部提供良好的环境,极易影响肺通气换气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ACT是基于生理—物理理念设计的一系列呼吸治疗手段,通过应用外力辅助松动呼吸道内分泌物,打开封闭气道从而促使机体咳嗽,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科和呼吸内科[2-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通过循经手法按摩经络与穴位,配以穴位贴敷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化痰功效,疗效甚佳。基于此,我院开展ACT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旨在探讨是否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4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25±5.25)岁,COPD平均病程(5.47±1.20)年;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11±5.43)岁,COPD平均病程(5.23±1.1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1)病情严重程度在中度以上;(2)静息状态下存在动脉血氧PaO2低于55mmHg(1mmHg=0.133kPa),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低于88%;(3)处于急性加重期。排除标准:(1)心功能不全;(2)认知功能障碍;(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重度肺动脉高压;(5)肺癌;(6)合并严重感染;(7)严重手术外伤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单纯采取ACT排痰,具体方法如下:(1)腹式呼吸:嘱患者两手贴于腹壁,用鼻吸气尽量使腹部隆起,而后缓慢用口呼吸使腹部内收,加大膈肌上下移动范围,提高肺泡通气量。(2)缩唇—腹式联合呼吸:若患者掌握以上呼吸要领后,给予缩唇—腹式联合呼吸训练。嘱患者一手贴于胸壁,一手贴于腹壁,闭口后缓慢用鼻吸气,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手向内压腹壁,缩紧口唇如吹口哨样尽力呼出气体,一个循环3次,呼吸时间比设置为1∶3,10~15min/次。(3)体位引流:根据患者病灶所处,调整体位使病灶向下开口,指导患者借助重力用力咳嗽排痰,选取饭前或睡前训练,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10~15min/次。(4)吸入训练:选取祛痰平喘药添加至湿化液中,借助雾化器分解成细小颗粒,从而湿润气道黏膜。在训练过程中,呼吸道浓痰受湿化的影响而膨胀,如果吸出不及时则可出现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因此医务人员在训练中应协助患者拍背加速气道痰液的排出。(5)器械疗法:嘱患者穿戴高频胸壁背心,吸气形成正压环境,呼气则相反形成负压环境,快速交替空气注入背心或撤回,振荡频率10~12Hz,强度2~3,12min/次,2次/d。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具体方法如下:(1)肩背部按摩:嘱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一手妥善固定患者,另一手掌根压力均匀于背部,动作协调并带有节律,自胸廓底部自下而上依次按摩,梳理按摩次数达10余次;采取掌柔法着力于大椎、天宗、肺俞等穴位做环旋揉动各30s,或采取指捏法提捏肩井,松紧适宜,当患者感到局部酸胀感停止按摩。(2)背部拍叩:选取足太阳膀胱为初始拍扣穴位,用虚掌由外下而内上拍打3min,再同样方位叩击背部,时间同上,2次/d。(3)分推胸胁:用拇指分推膻中,或采取点按法对天突、云门作环旋揉动各30s,2次/d。(4)远端穴位按摩:以指端着力于合谷、少商、太渊、列缺穴位做环旋揉动,每穴揉30s,2次/d。着力部位要紧贴穴位,从而将力量带动至深层组织。(5)穴位贴敷:白芥子100g,莱菔子100g,菟丝子100g,吴茱萸100g,苏子100g,研粉后加入姜汁,固定为膏状后贴敷于穴位,1次/d,4h/次。以上治疗方法疗程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测定:于患者入组时和治疗后测定患者做最大呼气第1秒所呼出的呼出气容积(FEV1),以及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FVC),同时计算两者之比称为1秒率(FEV1%)。(2)动脉血气分析:使用动脉血气分析仪(PT-100,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收集患者入组时和干预后的氧合指数(OI)、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3)呼吸困难判定:引进由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嘱患者于干预前后填写,0分表示无任何呼吸困难;1分表示仅在剧烈运动出现呼吸障碍;2分表示大步快走或登山时出现呼吸困难,或相对于正常人,平地行走速度更加缓慢;3分表示行走数百米需停下调整呼吸,4分表示呼吸困难到根本不能离开病房。分数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4)嘱患者于干预前后填写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总分40分,分值<10分表示轻微影响,11≤分值≤20分表示中等影响,21≤分值≤30分表示影响严重,31≤分值40分表示影响非常严重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FEV1、FVC和FEV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FEV1、FVC和FEV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比较
2.2 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OI、PaO2和PaCO2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OI、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2.3 两组MMRC评分及CAT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水平MMRC评分及CAT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MMRC评分及CAT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MRC及CAT评分比较分)
COPD患者多引起肺水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则是常见的危重症,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精神错乱、心肌损害等。中医认为COPD属“肺胀”类疾病,最初被记载于《灵枢·胀论》,主要表现为虚满而咳嗽。多种呼吸道疾患迁延不愈,致使肺气胀满,敛降无能,以胸腔憋闷,浓痰较多,甚则唇色发绀、面容晦暗等一系列病症。《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外因是受邪气侵入形成肺主气机等功能的失衡,内因是先天禀赋缺乏,脾运化水谷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致脓痰的生成。肺胀辨证为痰湿蕴肺证,脾失运化则湿聚成痰,气逆带走痰湿,发为肺胀,痰浊壅滞。痰液凝滞导致肺气胀满,因此有研究指出治气的根本是治痰。但传统体位应用于呛咳反射减弱等患者的引流效果较差。有研究表明,ACT即利用物理或机械方式作用于气流,帮助排出气管、支气管内的痰液,或诱发咳嗽使痰液排出[4]。循经手法按摩配以穴位贴敷有润肺下气、调节气血之功,通过多靶点整体调理,维持脾、肺、胃三者平衡。
肺功能检查通过检测气道阻塞问题、肺泡通气量的容积,可灵敏检出肺、气道病变,对监护呼吸困难等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实验组FEV1、FVC和FEV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ACT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究其原因,ACT中加用震动背心可促进痰的排出,通过改变气道内分泌物黏弹程度、提高纤毛摆动速率、产生呼气相流速,使痰液与气道壁相分离以上三个机制,实现辅助排痰的目的[5];缩唇呼吸可增加呼气时气道压力,减少肺泡残气量,有效改善异常呼吸方式;而联合按摩和穴位敷贴使络通痰消,内外结合,对增强痰液排出效果起到协同作用。运用中医特色固定特效穴位,顺筋推拿,达到营养神经、恢复气机的作用。医者无须借助任何工具,借助身体力量以气灌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使疾病康复。有研究表明,ACT可明显减少痰量,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6]。动脉血气分析通过测定酸碱平衡的有关指标,评定COPD患者通气功能、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在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中尤为重要[7]。本文研究结果中,治疗后实验组OI、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氧合和时间肺活量,提高肺泡水平气体交换效率以及呼气流量峰值。究其原因,祛痰平喘药雾化吸入可湿化气道,降低痰液黏稠程度,并在局部发挥药效起到解痉、平喘的目的;多选用炙白芥子、菟丝子等轻清宣肺之品进行对症治疗,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方能平息咳嗽[8]。本文中的中药穴位敷贴利用了白芥子、莱菔子、菟丝子、吴茱萸,苏子等成分,白芥子利气燥痰,散结消肿,镇咳效果明显;莱菔子下气、祛痰,用于咳嗽痰喘;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选用夏季三伏天及冬季三九天开展中药穴位敷贴以扶正固本,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未病先防、既病传变”中的作用,既针对急性发病期的高效治疗,又重视疾病康复期的巩固治疗[9]。有学者指出,穴位敷贴可延缓痰热壅肺型肺胀病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10]。此外,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实验组MMRC评分及CAT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证实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究其原因,大椎、天宗、肺俞主要用于胸肺疾患者,如胸胁支满、咳嗽、气喘等,通过经络按摩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持久抗病能力。但本文的局限在于需要更多大型多中心、多样本前瞻性研究,以推进ACT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COPD患者的临床应用,从而提高COPD的非药物治疗水平。
综上所述,ACT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