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选文的有序与侧重

2024-05-12 14:53吴永福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学作品

吴永福

摘 要 语文单元原先多是一单元四篇选文,且一课一篇。而当前的大单元突破了此种格局,可以一单元不止四篇,一课也可多篇,这无疑容量更大。但就组合而言,选文最好能有序呈现,再就是有所侧重,便于教学。

关键词 选文  有序  文学作品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以选文为主,选文如何组合,方式不一,且不无争议。朱自清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选文的标准如何?据我所知,不外三种:从内容分,从体式分,从时代分。我以为初中选文,宜以内容为经,体式为纬;高中则宜以时代为经,内容为纬。以内容为经者,使学生的注意不至太散漫,且与读书的实际亦较相合;因同类的文字的集合,大致可抵得一本小书。但以一类文字为一单元,纵不过繁,却也须防学生感着单调;故又以体式为纬,使常有变化。至于以时代为经,则因高中须加重世界文学思潮与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依时代逆溯而上,较易显明迁流之迹;关于本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学,用各时代的代表作;关于别国文学思潮,则用代表作的译本——短篇选全篇,长篇节选。以内容为纬,用意同初中之以内容为经;不言体式者,初中三年,体式大致略备,总之,不外抒情、叙事、说理三端;到高中时,可令学生自己留心,不必再由教师谆谆告语了。”笔者是综合了不同看法,再有所折衷取舍的。这里讲了选文组合的三种办法,或内容或体式或时代,认为初中应以内容为经,体式为纬,这相当于后来所说的群文阅读,即注重内容的重要与适宜,体式能与作文对接即可;高中则以时代为经,内容为纬,还要注意思潮或思想的流变,依时代逆溯而上,则要读文言文,且多是由今及古,即先白话文后文言文。既由今及古,又由中而外,从而兼备古今中外。

朱自清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中又说:“选本的标准不同:或以时代,或以体制,或以事类,或以派别,或以人,或以地;也有兼用两种标准的。为中学生起见,我主张初中用分体办法;体不必多,叙事、写景、议论三种便够。因为初中学生对于文字的效用还未了然;这样做,意在给他打好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基础。类目标明与否,无甚关系,但文应以类相从。材料取近人白话作品及译文为主,辅以古今浅近的文言,不必采录古白话,古白话小说可另作参考之用。去取看表现艺术,思想也当注意。高中用分代分家办法,全选文言。分代只须包括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的文和诗,加上宋词、元曲。”这里则强调体制或体式。初中采用分体编排,重阅读及鉴赏,表现上仍是为了更便于与作文对接;高中则分代分家,更在意于年代的先后。此外,学生可多读小说,古今作译,只要著名的都行,小说增加人的经验,提示种种生活的样式,又有趣味,最是文学入门的捷径。教材容纳不了过多的小说,但小说可作为课外阅读的首选。

再如黎锦熙在《中等学校的“国文科”要根本改造》中说:“凡中等学校四年间国文科的‘讲读,分为两大类:模范文选纯粹地选那些用现代国语著作和翻译的文学作品,绝对不阑入文言文。文学史的教材从三百篇的‘关关睢鸠起,直到今人章炳麟、严复、林纾、梁启超的作品止,依时代分期编次。——我很反对‘逆溯,因为实际上反比依时代‘顺进的事倍功半。——最要紧的,就是和‘歷史科联络:历史讲到什么时代,国文也就讲读这时代的代表作品。讲读时,加一点文学史和学术思想史上系统的说明,就可以把定章里‘文学史这一门废除。同时介绍参考书给他们,指导他们怎样去看书——研究国故。”笔者认为,由古及今应当是较好的编排,正如树有根,水有源一样,模范文与文言文的区分也是必要的,前者可被用来训练读写能力,后者则多被用于文学史的学习。为什么要讲读文言文,而作文又要绝对废止它?须知文言文的用处,只在‘阅览一切文言的书籍,它只是我们民族遗传下来的一个知识仓库的锁匙。所谓中等学生总应该懂得本国文学的变迁大概,因此自然不能抛弃文言文。读文言文,就好比是开启传统历史文化的钥匙。讲读文言乃是涵养历史的趣味,使人生的意义更加丰富,而绝对不是拿来做‘文学的模范的,因此可以不必再去写作文言文。语体文在应用上,固然比文言文容易学习些;可是在“文学”上,还正在建设中。“文法”“修辞学”等等功课,全仗作文做总练习场。语体文的文学建设,即为模范文。

文言文或古诗文和语体文或现代文,或许还可分上下编来设计,更为明确。学文言文,是要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学现代文,则要关联读与写,尤其是由读而写的训练。文言文的编排,是要以年代为主,再顾及体式、名家等。现代文的选编,仍可分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及戏剧。选文的呈现,大致说来仍要遵循古今中外的顺序,才是有序的。选文编排有用主题词或关键词来标明的,如“青春”“劳动”等,可试编一些单元,却不宜整本教材都如此,因为选文是可供多向度开掘的,也就是价值多元。此种选编,就如同群文阅读的单元一样,只是为了便于比较。

教材选文,自是文学作品居多。文学有古今中外,可由古而今再由中及外。顾随讲沈约的《恩幸传论》:“法朗士(法作家)说他在中学时读拉丁文、读很古的法文,读时自然困难,且挨罚,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直至老年还以为学古文是一件应当之事,因为在学古文时,可以养成人的美的品格——崇高明净之品格。”古典文学就是这样,既明净又崇高。再如吕思勉在《国文教学祛蔽》中说:“欲通中国文学者,自古及今易,由今溯古难。”这是强调读文要从源头读起,更便于提纲挈领地把握。就时代而言,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序中有这样的言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这也为读者提供了读书线索,即读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朱光潜在《欧洲文学的渊源》中说:“有了‘史的意识,我们才知道区区一花一果都承受着悠久年代的风雨滋润与晴光涵煦,也才知道一个文学从古至今有它的联续融贯的生命。”有史的意识,阅读及教学才有头绪,才有全局或整体的观念。教材除了以文学作品为主外,还要有文化方面的选编。文化有广狭之分。广义地看,凡人所创造的都可称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狭义地看,又多指精神方面的,但仍有多种多样的区分。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列举了七要素: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其实还有历史、哲学、社会、教育、法律等。但多样或多元的文化表现,仍旧是人的作为。

选文体式甚多,为便于教学,还可有所侧重。比如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现在中学教国文的大概先教近代文,次明、元、宋文,一直逆溯到古代;否则便由教员东选一篇西选一篇。这两种办法都不对。先教近代后教古代,是以为近代文易于古代,却不知道古代文不一定都是难懂,近代文不一定都是容易懂。若是要东选西选,结果便是一种都不到家。我主张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教记述文,一学期教论辨文,由简单而复杂。记述文先静后动,论辨文先说喻、倡导,而后对辩。论小事的在先,论大事的在后,使学生知道理法,可以事半功倍。”

对于选文体式,笔者采用的是二分法。记述文是或记或述,论辨文是或论或辩。教师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别详细地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如此教学,则一类文章的写法及特点等更便于掌握。而与思维对应,也可分为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形象文本多是记叙的,抽象文本主要是论述的。就阅读及教学而言,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是有区别的。对形象文本来说,是要能感知到形象;而对抽象文本,则要关注概念及演绎。选文要分组选,主张一组一组地讲,进而将记述文分为四类:记物件之内容或状态,记地方之形势或风景,记个人之言论行事及性格,记事件之原委因果。又分论辩文为五类:说谕,即发表一种意见的;倡导,标举一种主张或见解的,得扼要申述理由;剖释,对某种事理或倡导之说进行较为详密的分析论证;质驳,据理反驳他人的说谕倡导或剖释,要讲究驳诘问难的充分根据;批评,得有破有立,在批评中彰显自己的是非观。再如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这里所说的学理的文字,需要的是理性的阅读。读书的年轮也要顺应此种思维,或者说促成思维的转变,即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又如《文章正宗》分文体为辞命、议论、叙事、诗赋。文体多了,也可以删繁就简,从而有所侧重。这里除了辞命失去时效外,议论与叙事仍可与作文对接,诗赋则指向于鉴赏。

大单元突破了语文单元原先一单元四篇选文,且一课一篇的格局,允许一单元包含更多的篇目,一课也可多篇,体现出“大容量”的特点。但进行选文组合时,选文不仅要有序呈现,还要有所侧重,如诗赋类的唐诗宋词。下面笔者试将新一轮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古诗文和文言文篇目稍作调整,以表明个人的一得之见。

【古诗文部分】

《诗经》与《楚辞》:《静女》《芣莒》《无衣》《氓》;屈原《离骚》

汉魏六朝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鲍照《拟行路难》

唐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将进酒》、李白《蜀道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蜀相》、杜甫《登岳阳楼》、杜甫《登高》、杜甫《客至》、高适《燕歌行》、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

唐宋词:李煜《虞美人》、柳永《望海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诗:黄庭坚《登快阁》、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书愤》、杨万里《插秧歌》

【文言文部分】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十二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庄子·庖丁解牛》、《庄子·五石之瓠》、荀子《劝学》、墨子《兼爱》、《礼记·大学之道》

历史散文:《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司马迁《鸿门宴》、司马迁《屈原列传》、班固《苏武传》

議论: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师说》、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洵《六国论》

记叙及抒情:李密《陈情表》、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杜牧《阿房宫赋》、苏轼《石钟山记》、苏轼《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姚鼐《登泰山记》、林觉民《与妻书》

古小说及戏曲:关汉卿《窦娥冤》、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汤显祖《游园》、蒲松龄《促织》

[作者通联: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