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情结

2024-05-12 17:10马建斌
回族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锅盔小云牛肉面

马建斌

中国人喜欢吃,更讲究吃的花样和味道。所以,天南地北,形成了五花八门、各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单就面食来讲,炸酱面、担担面、打卤面、刀削面……至少可以列举出几十种上百种吧,而且每一种面食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色泽,不同的味道。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对牛肉面情有独钟。早上跑完步,洗个澡,穿身干净的衣服,找个环境优美、味道正宗的牛肉面馆,来一碗清汤牛肉面,外加一份小菜,那是多么惬意,多么享受的事啊!尤其是冬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会暖和一整天的。

牛肉面具有“一清、二白、三綠、四红、五黄”的特征,且色香味美,价格低廉,享誉全国。我喜欢牛肉面,自有我的理由。首先是喜欢牛肉面的味道,吃在嘴里滑溜细腻,满口生津,回味悠长。而且牛肉面不挑时间,早中晚都适合吃,每个时间点都有不同的口感和味道。新疆人到疆外出差时,最受不了的是天天吃米饭,没过几天,胃里就反酸了。这时,找一家牛肉面馆,美美地吃一碗牛肉面,既解馋还能治胃酸,是外出后的首选。其次,我的祖籍在甘肃,长这么大虽然还没有去过老家,也不知道老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那里是父母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我对那一方水土,有一种出自本能的亲近。一碗牛肉面,是一份乡情,是一份牵挂,更是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三是和第一次吃牛肉面有关,虽然已经相隔三十多年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是那样地清晰如昨,久久不能忘怀。

我出生在木垒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子到底有多小,地图上找不到,在木垒县内可能还有人知道,出了县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了。四十多户人家,散布在一个小山洼里,像邋遢婆娘的家,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村子小而且还很穷,每年年初,乡亲们把满满的希望播种下去,秋天却收获不了多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因为穷,时时处处显得比别的地方的人低一头,外地来的人到村子后的第一句话基本上都是“这地方咋这么偏僻,这么荒凉啊?”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天放学回家,看见路上走着一个人,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一副城里人的派头。只是,这个人的腿有点不对劲,走路时,一瘸一拐的。他不一样的穿着打扮,还有他的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用孩童顽皮的天性给他起了个名字“瘸子贵人”。

下午,我到邻居赵大妈家去玩耍,却发现这位“瘸子贵人”也在。他依旧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像我家里的大公鸡,头抬得高高的。而且,我还从赵大妈嘴里得知,这位“瘸子贵人”,马上要和她的女儿小云订婚、结婚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十分吃惊,也很不理解。小云温柔、纯洁,就像蓝天上的一片洁白的云彩,长得好看,尤其是饭菜做得很好,我经常发现一群馋嘴巴的人去她家里蹭饭吃。这样一个好姑娘,现在却要嫁给一个瘸子了,我十分不理解,便追问原因。赵大妈说:“这小伙子家在邻县,家里很有钱,小云嫁过去后就脱离苦海,可以享福了。”

小云不是我的家人,甚至连沾亲带故都靠不上,最多算是喝着同一渠水长大的老乡。但是,当得知她要嫁给一个瘸子时,我还是很不舒服,心情瞬间变得像即将下雨的天空,阴沉沉的。我第一次为贫穷的家乡感到失望,也为小云感到不平。

我家在村子里算是中等收入水平。父母用自己的勤劳,把十个子女拉扯大已经不容易了,还决定要供我上学,培养出一名大学生。这也成了村里的一个新闻,甚至有些爱嚼舌根的人还到处说风凉话,感觉供我上大学简直是异想天开,不可思议。

我也还算争气,以较好的成绩从村里的小学毕业,然后又在乡上的中学读了三年初中。这在当时的村子里,已经是不容易了。遗憾的是,我因为贪玩,没能考上县上的高中。这对我的打击是沉重的,父母也感到失望。只是,要强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要供我上学的初衷。

后来,父亲又把我送进了县一中,复读初三。我开启了读书的新征程。

家里不富裕,上学期间的生活费,自然给得很少,有时甚至没有。每周一早晨,我会背着母亲用平板锅烧制的锅盔,和农村人春夏秋冬都在吃的咸菜,骑着自行车,进城上学。我在学校的三餐,基本上是早餐锅盔就咸菜,中午到亲戚家吃一顿饭,有时亲戚不在,还是锅盔就咸菜,晚饭依旧是锅盔就咸菜。后来,母亲心疼我,炒了一瓶辣皮子,刚开始觉得很好吃,可是一周后胃就受不了了。我又回到了开水泡锅盔的最寡淡的生活里。

但也有例外。有一天,学校组织体检,没吃早饭,等体检完时已经快到中午了。天空又飘起了细雨,整个县城笼罩在细雨编织成的网里,朦胧而凄凉。我的肚子饿得已经开始咕咕叫了,浑身冷得发抖。这时,我想起周一上学走时母亲偷偷塞给我的五元钱了。买作业本花去了两元,剩下的三元钱,还装在我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现在,像一味美食,刺激着我的食欲,让我愈加地饥饿了。

我站在细雨飘洒的路边,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要不要花这三元钱吃一顿饱饭。最终,饥饿占了上风,我决定犒劳一下自己,像有钱人一样,像模像样地吃顿饭。可能是对这三元钱的期望太高,我竟为吃什么饭好发愁了。这第一要吃饱,第二要吃香,肉要多,菜也要多。我开始在木垒县不大的城区里寻找能够满足我条件的餐厅。

终于在一栋老楼房的一楼,发现了一家牛肉面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店面上画的那一头健壮的牛,还有十分诱人的“牛肉面”三个字。牛肉面,既有牛肉也有面,这和我的期望值很接近。我念叨着走进了餐厅,里面干净整洁,有一种家的温馨和亲切感。看看价格表,三元。我口袋里的钱刚好能买得起。

我大声地向后堂叫了一碗牛肉面。因为兴奋,当时我的声音很洪亮,动作也很潇洒。可是等饭端上来时,我却蒙了,一碗拉得很细很均匀的面条,几片牛肉,几片黄白萝卜,一些葱花末,看起来很美,但却和我一路想的饭落差很大,我有点失望。

我无奈地开吃了,吃得很慢,很认真,细细地品着每一根面条,每一口汤,每一片牛肉的味道。味道很不错,汤汁的咸香,面条的芳香,牛肉的鲜香,菜叶的清香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牛肉面特有的香味,在我的唇齿间逗留、回味了很久。

这碗面,虽然没有吃到我想要达到的饱度,肉菜的量也少了很多,但依旧让我很满足。那是我第一次吃牛肉面,而且是在饿得快要走不动路的时候,吃的一顿饱饭。正因为特殊的时间和节点,那一碗面的香味便长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像我的影子,再也挥之不去了。

从那以后,我知道了牛肉面这一美味,还知道名字有时候是会哄人的,就像老干妈里没有妈,牛肉面并不是牛肉做的面。

在坚持和努力下,我顺利完成了复读,而且中考成绩还不错。当时班主任建议我上高中,将来考大学。但我选择了读中专,理由是想尽早走上工作岗位,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我也真怕了一日三餐锅盔就咸菜的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雨落下,雪飞扬;熟悉的雁群向南去又往北来;母羊开始产羔,过不了多久,又要脱毛了。转眼间,我中专毕业了。我通过考试当了一名老师,后来又成了公务员,离开家乡到了更大的城市去工作生活;再后来,我结婚有了女儿,过上了上班、买菜、健身的城市人的生活。生活条件好了,我会经常带着妻子和女儿外出吃饭。这时,我们吃的饭的花样已经很丰富了,炒的、炸的、煎的都有。但我却始终忘不了,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那一碗牛肉面。后来,我曾抽空专门回木垒县去找过那家牛肉面馆,遗憾的是,这家深藏在我记忆里的牛肉面馆,在棚户区的改造中已经找不到了,原地址上霸气地矗立着一幢高楼。

可能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是牵挂,越是怀念。尤其是每次带着女儿去吃牛肉面时,我总会想起那一碗牛肉面,一遍又一遍地给女儿讲述我第一次吃牛肉面时的情境,也讲述童年时的清贫,父母为了供我读书付出的艰辛。

女儿聪明乖巧,每次都会像个大人做出很认真听的样子。我很羡慕女儿,她在一所高大的医院里呱呱坠地,睁开眼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病房,穿着漂亮工作制服的医生护士;上学时,又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知识渊博的教师,漂亮的书包,精致的文具盒,这些都是我那个年代所没有的。女儿从小就很懂礼貌,对我每一次翻来覆去的唠叨,都听得很认真。虽然有时也会显现出小孩子的不耐烦,但她都会很聪明地掩饰起来,可能是怕影响我的情绪。

也许是我不厌其烦的讲述,也可能是女儿血脉里的基因,她对牛肉面也表现出了异样的热情,而且还对牛肉面的粗细、味道、颜色有了一定的研究,对哪家的牛肉面好吃,哪家的味道淡了点,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给店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每次吃饭时,都会问我很多問题——爸爸你的家乡现在还很穷吗?那里的人还吃不起牛肉面吗?爷爷吃过牛肉面吗?等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女儿简单的提问,总是会激起我记忆深处的波澜,我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会想起我的家乡和父亲。

家乡,这个父辈们扎根、繁衍,并将自己掩埋的故土,是我落地、生长,并走向远方的地方,已经成了我走不出去的牵挂。让我欣慰的是,家乡变了,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普照下,乡亲们用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大部分人把家搬到了县城,住上了楼房,有的还买了车;皮鞋锃亮了,衣服时髦了,走在大街上俨然就是城市人了;留在村里的,也都住上了规划齐整、红瓦白墙的抗震安居房,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庭院里种了树,栽了花,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里。

我常常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也为乡亲们过上富裕的生活感到幸福。是党的好政策改变了老乡们的生活,他们的下一代上学时再也不会因为贫穷啃干馕,喝白开水,吃不起三元一碗的牛肉面了;村里的姑娘们,再也不会因为贫穷,匆忙地把自己嫁出去了。

有个问题常常萦绕在耳畔,那就是,父亲在有生之年吃过他老家的名小吃——牛肉面吗?至少我在他的嘴里没听说过。我也向母亲求证过,母亲总会叹息地说:“那时太穷了,你大为了你们能吃饱肚子,省吃俭用的,哪有多余的钱去吃牛肉面啊。”每每这时,母亲都会陷入悲痛里,用她枯枝一样的手抹去眼角的泪珠,哽咽着说:“你大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回一趟甘肃老家,看看他出生的地方,看看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水土,但因为穷,直到他离开也没能实现……”母亲的表述断断续续的,但每句话都像一枚针,刺痛着我的心,让我痛苦不已。父亲啊,您走得太急了,急得没给子女们留下尽孝的机会;急得没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急得没有回一趟老家,吃一碗老家的牛肉面。

可能是想的时间久了,我突然萌发了要替父亲回一趟老家的想法。我要带着年迈的母亲,风风光光地回趟老家,算是一次寻根之旅,也算是为父母了却一个心愿。我还要去一趟兰州,去看看是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面粉,什么样的牛肉,什么样的人,成就了这风靡全国,走向全世界的美味——牛肉面。

一碗牛肉面,我们父女吃了很久。其实我知道,我们俩吃的是一种情结,一种念想,更是一种乡愁。吃完饭往家走的时候,看着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舒展宽广的柏油马路,身着各色时髦衣服的行人;看着女儿漂亮的衣服,花一般的笑容,我的情绪再次被点燃,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福,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更为今天的好生活感到自豪。

一阵清风吹来,我的耳边又响起了熟悉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我知道,这是一个农民孩子内心最深处的心声,也是生活在当下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的心声,此时的我已经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了。

猜你喜欢
锅盔小云牛肉面
能吃的惊喜
穆锅盔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锅盔凉粉
锅盔助秦灭六国
云彩大作战
变化的小云
关中大锅盔
白象 红烧牛肉面
打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