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没有烂书的公共图书馆

2024-05-12 11:35杨素秋
阅读时代 2024年5期
关键词:书商书籍爸爸

35年来,杨素秋一直生活在学校。但在36岁这年,她决定去政府挂职。入职不久,她接到一个实打实的任务,建设一座区级公共图书馆。

从选址、招商、装修到选书,建造图书馆的各个环节挑战百出。这一切跌宕起伏都被她记录下来,写进了一本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以下根据杨素秋的口述和书稿整理而成。

地下的图书馆

2020年9月,我去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副局长。在此之前,我一直在高校教文学和美学。

去挂职的第一周,就有人告诉我要负责建一个图书馆,我和被任命筹建图书馆的馆长小宁聊起来,才知道碑林区没有自己的图书馆。

让我更意外的是,这个新建的图书馆居然要建在地下。图书馆不都是明亮的吗?宁馆长告诉我,两年前,区政府开始策划一个大型文化综合体,体育馆、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各一层,其中图书馆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但是因为挖出了历史遗迹,这个项目就一直没能推进。

但是建图书馆的事儿不能再拖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评定条例规定,2020年底每一个区县都必须有公共图书馆,最低面积三千平方米。而且,图书馆对建筑物承重要求特殊,密集书库的荷载数值是普通建筑的好几倍。

我来挂职之前,局里选了一些阳光通透的地方,都不符合承重要求,最后只能选在地下。一个没有窗户的临时过渡的区县图书馆就这样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和紧迫性,等待我来搭建。

馆配书的秘密

我们刚在政府网站发布了建设图书馆的公告,就有一堆书商找上门来。这些书商还挺让我惊讶的,我感觉他们对官场的规则了如指掌。

第一个商人建议我买八万册书,八万册正好够我们明年评估的数量底线。我还在他这里学到了一个新词——码洋,也就是书籍封底上的定价乘以册数。第二个商人告诉我,他可以给我二五折,一百万经费保证能买到四百万码洋书籍,他的意思是书越多,领导检查的时候我越有面子。第三个商人特别擅长堆笑,他说他那里都是现成书目,几分钟就能给我配齐数据,根本不需要我挑。但我感觉这一切都不太对劲。

我让所有书商按照我的需求,分别发来一万种书目,我来筛选。接着我陆续收到书单,其中大部分都是情感鸡汤书籍和长篇小说,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书评网站查无此书。偶有经典作家,恰恰剔除成名作。偶有经典作品,全都绕开优质出版社。儿童书籍更是完全杜绝国际大奖和畅销绘本,可谓是煞费苦心。

这些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都被塞给了图书馆。我突然就知道了为什么某些图书馆书架被三流书籍占满。因为图书馆是公益场所,塞些“坏”书进来不影响图书馆“业绩”,反而会增加书商利润。于是,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我无法想象我一手建起来的图书馆摆的全是三流书,所以再次写邮件给所有竞标的书商,详细列明了我的选书要求、参考的出版社和译本,要求他们重新给一份书单。这一次,我的邮箱沒有收到回信,但我的办公室不断响起敲门声,收件人直接来到我面前,他们说,大家都知道“馆配书”就是这样做的。

我要的书进价太高,让他们没有利润。而且他们没有精力按照我的要求去修改书目,太费时间。我问他们:“平时读书吗?”“不读,我们是业务员,主要跑业务,哪有时间读书啊?”我也心烦,为什么没有一个爱读书的书商出现在我的办公室?最后纠结了一段时间,我决定自己寻找靠谱的供货商,自己选书。

后来,书选好了,有一次,我在仓库里抱着书来回跑,白衣服弄得发黄,我突然想起来我八九岁时候的爸爸。那段时间爸爸变得很奇怪,回家时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妈妈骑车偷偷跟着爸爸,发现爸爸在他表妹的废品收购站里挑书,不要钱,爸爸就坐在一堆书中间,一选就选好久。我觉得我走在仓库里的那种快乐,和爸爸那时候是一样的。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书籍是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的,我身边就有不少例子。比如说我的朋友李亮,他最初在读《墨子》的时候,不能理解“兼爱”,后来他有了孩子,更加明白爱怎么流动,再去读《墨子》,之后返回自己的写作,他就会改变。

至于我自己,比如说有一段时间可能人生有一些大的挫折,那个时候很偶然地,我再回去翻《论语》里颜回的故事,这和我平顺的时候读,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时候我会觉得无论过得多么艰难,你依然可以选择一种孤独的、清贫的,但精神上是有力量的生活。

我在政府挂职的时候,重读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平庸的恶”——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果只是无脑执行上级的命令,没有加入任何个体的对岗位、对这份工作的思考,或者没有想过去尝试做出一些变通,那么他可能在大家眼里只是一个平庸的人,好像没有犯什么错。但如果无数个这样平庸的人叠加在一起,就会酿成大祸。

我就想到了我的岗位。我在每一次写公文,或者布置任务,或者选择一些合作商的时候,都会想:在这暂时的一年里,我究竟是凑合一下把这个工作应付了,还是一定要用自己的标准去重新展开这份工作?

挂职结束之后,领导还想让我再挂职一年。但我想,我确实像我妈妈说的那样缺乏变通,不适合在公务员岗位待得太久。我出生在学校,成长、工作也都在学校,我该回到学校去了。

我觉得我可能还是给那里带来了一些改变。碑林图书馆成了经常会被表扬的示范点。所以,即便我离职了,他们选书也不太会糊弄,他们也会更认真地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前几天,我又以读者的身份走进了碑林区图书馆。我走在图书馆,看见每一本书都是我精挑细选过的,感觉很幸福。

(源自“人物”,有删节)

责编:潘茜

猜你喜欢
书商书籍爸爸
鲁迅与“书籍代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书商的广告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